老莊之學其實在兩千多年來都不算顯學,這多少受“學以致用”的治學心態影響,老莊之學在“用”上都不是那么“有用”。只有到了近百年間社會意識形態的變化,讓更多的人對老莊之學多了一份關注。
《老子》又名《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其思想內容豐富,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多個領域,對中國文化和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如此,但是大象也不覺得它受到足夠的重視。
對個體生命而言,它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還被視為人生教科書和修行指南,能夠幫助人們在不同生命階段找到自我、實現內心平靜與智慧,以擺脫情緒困擾。
但由于《老子》原典形成于25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流傳下來的版本眾多;也形成了紛繁復雜的注釋系統;精彩而深刻的道理被隱藏在對現代人異常隔膜的古代語言之下,普通人往往難以選擇合適的讀本。特別是要談經典就更是難上加難。
比較推薦的就有大象介紹過的陳鼓應老先生的《老子注釋及評介》這本經典。雖然這本書屬于經典,但是出版已近半個世紀。關于老子的書不少,但是兼具權威與學術的其實還是少見。
今天就來跟大象聊一下李永晶的《老子智慧八十一講》。
書名相對來說更偏向通俗,跟陳鼓應的《老子注釋及評介》明顯就是更“容易”讓人看進去。
作者本來是多做日本研究和政治研究的,之前也出了關于《論語》的書,這種跨界無疑能出現更多的思想碰撞和火花。
書叫八十一講,主要是因為《老子》一書我們一般分成八十一部分,融合出土文獻,復原更符合老子本意的原典;旁征博引,吸收38種歷代注疏,參酌78種外國典籍;力求從現代人的困境出發,在古人解決問題的對策中獲得啟發。
全書通過比對權威版本,復原最接近老子思想本義的《老子》原文,從先秦典籍的原始風貌中參悟真正的老子思想;全面吸收古今中外大家的研究成果闡釋經典,將孔孟老莊和叔本華、黑格爾等西方哲人對照解讀,融會東方智慧和西方思維,揭示古文背后的深刻道理和豐富內涵,理解偉大思想家在面臨相同問題之時不謀而合的應對邏輯,尤其是老子思想穿越時空、普遍適用的偉大特性。
體例上整體跟以往的《老子》相關書類似,只是在每章下面多了一行主旨,比如道可道章第一的下方就總結了本篇的目標與方法:探討宇宙的本源。先是《老子》原文,然后是對整篇內容的解釋。
對于內容的展開,作者的方式是“評唱”,除了評,更是讓整個內容貫穿古今中外,對原典的完整解說、闡發和引申。
不論是叔本華還是王安石,作者對于他們對老子的理解都是手到拈來,讀者能夠通過一本書就全面了解不同時期的學者對《老子》的理解。
像安樂哲,郝大維和徐志鈞這些學者都有引用,內容真的非常全面。
注釋部分則主要采用前人的總結為主,精選歷代古注,畢竟很多工作不需要去重復。
那么肯定會有小伙伴會問跟陳鼓應老先生的《老子注釋及評介》有什么區別。最明顯自然是在排版上,《老子注釋及評介》采用繁體豎排,對于少接觸的讀者來說無疑增加了大量的閱讀難度。在原文之后緊跟的是注釋,這里的注釋又和李永晶的版本不太一樣,主要是針對字義的注釋。
注釋之后是“今義”對應李版的“文義”,不過內容相對較短,“引述“則對應“評唱”,同樣涉及古今中外,只是相對而言內容沒有那么多。
所以我們可以直觀看出《老子智慧八十一講》的內容更加全面,涵蓋的面也更廣,語音上也更“接地氣”。更是以今天人們的知識背景,和人們在現代社會中的焦慮、迷茫、內耗和痛苦等困境為原點,為讀者掃清語言和歷史障礙,將2500年前的老祖宗和中西先哲解決問題的良策,清晰、通透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經典永遠是常讀常新的,大象才說“道”可“新道”,讓我們一起領略老子的智慧。
最后還是那句話,跟大象一起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