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在我的文章下方留言,有一個網友說道:反正老蔣一無是處,從來沒見過說他有一點好的地方。我看到后,稍稍有一點感慨!
如果我們要討論中國近代史,蔣介石是必然繞不開的人物,他在國民黨最高位置長達半世紀之久,并在中華民國擔任總統長達27年,可以說,他在近代中國的政治、軍事和外交等方面都發揮了關鍵作用,對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是我們在討論歷史的時候,能夠明顯地感覺到,老蔣多以負面形象出現:他在政治上善于耍陰謀詭計,他在軍事上擅長微操遙控,他在外交上經常地圖開疆.......等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歷史是復雜的,人性是多面的,其實仔細觀察歷史,老蔣的非議雖然多,但也并非一無是處,他也干了三件好事,屬于為國為民之舉。
一、領導北伐,讓中國在形式上實現了統一。
“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斗,齊奮斗。”
這是國民革命歌的歌詞,在最開始的時候,國民黨也是一個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的先進政黨,老蔣更是一個熱血有為的好青年。
因為當時的舊中國四分五裂,外有列強攫取中國利益,內有各地軍閥吸食百姓血汗,人民群眾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要拯救億兆黎民于水火,必經的一步就是打倒列強,除軍閥。于是,國民黨順應歷史潮流,由老蔣為直接負責人,承擔了這一歷史使命。
電影《大決戰之淮海戰役》中,蔣介石說了一段非常經典的臺詞,至今讓網友反復回味。淮海戰役前夕,在國民黨高層軍事會議上,蔣介石教育國軍將領,他語重心長地說道:
“二十年前,我從徐州踏上征途,開始了第二次北伐,中華秋海棠葉遂歸于一統。本黨本軍所到之處,民眾竭誠歡迎,真可謂占盡天時。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
老蔣說的是事實,他創造了“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中華秋海棠葉遂歸于一統”,中國在形式上實現了統一,北伐軍所到之處,都有當地群眾直接給予各種援助,提升了老蔣的聲望,幫助他在國民黨內站穩了中央位置。
二、領導抗日,老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無論之前老蔣怎么提:“攘外必先安內”,但最終老蔣還是抗日了,他以最高領袖身份,喊出了“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的抗日宣召,組成了中華民族抗日聯合陣線。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老蔣都真心抗日。日本人曾經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從某種程度來看,這并非是恐嚇,因為中日那時候的國力差距太大,落后的工業國是難以抵抗先進的工業國,如果不是老蔣決心血戰,或許日本人的"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能夠實現,也未可知。
淞滬會戰,進攻上海的日軍,達20多萬人,其中有300多門大炮,200多架飛機,幾十艘兵艦。面對強大的日軍,老蔣也下了血本,他親臨前線,調集了自己的精銳部隊73個師迎戰日軍——當時,蔣介石可調動的部隊總共約180個師,他這一回投入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力量,而且大多是他的嫡系部隊,表明他確實下了抗日的決心。
雖然國軍敗了,但中華民族展現了強烈的韌性,堅守上海整整三個月,有力地打擊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囂張氣勢。從這個意義上講,蔣介石是勝利者,也為抗日的勝利堅定了信心。
三、堅持一個中國,老蔣說:誰搞臺獨,我搞他腦袋。
現在的臺灣非常讓我們擔憂,蔡英文在位的時候以“對岸”稱呼中國大陸,賴清德上臺后干脆直接喊大陸為“中國”。他還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以及“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或是臺灣,皆是我們自己或國際友人稱呼我們國家的名稱”。
這些言論讓我們非常氣憤,而且就這么一個所謂“務實的臺獨工作者”,還能夠當上臺灣地區的領導人位置,我們還毫無辦法。
直到現在,我們才發現老蔣那一代人的家國情懷,原來在臺灣是多么的可貴。
老蔣無論何時何地,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在國家統一問題上絕不含糊,他說過:“只要一息尚存,絕不接受‘兩個中國’。”他的內心深處,絕對支持中國統一,反對“臺獨”。
老蔣退到臺灣后,對待“臺獨”分子,絕不留情,實行高壓政策,他說:誰搞臺獨,我搞他腦袋。
以上三個方面,就是蔣介石三個好的地方。讀歷史,批判歷史人物,還是應該客觀公正。如若老蔣真的一無是處,恐怕也無法掌權幾十年之久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