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熟能生巧,意思是:
通過持續不斷地練習、實踐,一個人能夠逐漸變得非常熟練,并且能夠掌握一些技巧或技能。簡單講,做得越多,就越擅長做某事。
比如學鋼琴,一開始會覺得很難,如果每天堅持練習,慢慢地就會越彈越好,甚至能夠熟練地彈奏復雜的曲子,這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不過,道理是別人將復雜的過程簡化、濃縮成一個概念的結果,過學道理不如學過程。最近,我對「熟能生巧」有了新的理解,不妨將其運用到工作思維中來看。
上周一個朋友說:
他們公司的品牌工作只有他一個人負責,沒有團隊可以商量或合作,希望AI能成為他的第二大腦。
他提出了三個具體的需求。首先,他想讓AI幫他完成品牌對外宣傳資料的文字輸出,比如:撰寫企業和新產品的介紹、突出產品亮點等。
同時,還希望AI能幫他查漏補缺,看看哪些模塊還要補充什么樣的資料;其次,他還想讓AI幫他查閱大量的視覺素材,以便在與第三方供應商對接時,能夠獲得更多靈感,也能更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然而,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他們公司主要從事技術方面的工作,資料大多是技術性很強的內容,看起來晦澀難懂,而且“不說人話”。
對此,我給出了以下心得:
關于品牌對外宣傳資料的文字輸出,要確保有足夠的資料,這些資料可能是文字、圖片或者PPT等形式。最關鍵的是先把核心內容提煉出來,然后讓AI學習資料,這樣AI才能幫他查漏補缺。
對于技術性強的資料,可以讓AI用普通人聽得懂的語言來重新表達。至于視覺素材的積累和靈感方向,主要考驗搜索能力,簡單來說,就是要找到能夠激發創意或提供思路的內容。
此外,還可以多搜索一些與公司項目相關的內容,比如小紅書就是一個不錯的資源平臺。
關于AI生成內容的判斷,我建議,不要直接拿其他品牌的資料來訓練AI,而是讓AI自己生成內容,然后根據實際需求進行調整;如果擔心AI生成的內容是直接摘取的,可以讓AI按照想要的結構重新表達,或者讓AI對生成的內容進行二次優化。
他還提到,曾看到有博主建議讓AI扮演30個大腦,給出30個不同的方案,再讓它們互相評判合理性,他覺得這個想法不錯,但不知道具體該如何操作。
我告訴他,操作并不復雜。
只要新建多個對話框,給每個對話框不同的提示詞,就能模擬多個“大腦”的效果。例如:一個用于搜索,一個用于翻譯,一個用于提煉PPT要點,以此模擬多個「大腦」的效果”。
最后,他問我除了Kimi還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我建議他現階段先把Kimi用透。關鍵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思維方式。
他還提到,已經用Kimi輸出過一波內容,但覺得讀起來很假大空。我建議可以通過多次迭代和優化,逐步讓AI更好地理解他的需求,這樣,AI生成的內容才會更符合品牌宣傳的要求。
通過整個過程,你能看到什么?我認為,如今的工作方式已經發生了新變化。
第一層是基礎階段。比如:在公司接到一個寫PPT的任務,此時你可能只想著如何去寫,用什么工具,這種工作方式只能稱之為“熟”。
第二層,在此基礎上有所提升。這時,已經擁有了自己熟悉的工具和方法。當老板要求做PPT時,清楚地知道該去哪些網站尋找框架,如何整理內容,甚至掌握了一些小技巧,這可以稱之為“巧”。
第三層,將方法整合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
以PPT為例,老板布置任務后,你心里有一套清晰的標準操作流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等都很明確。
按照這個流程操作,工作效率會大大提高,雖然具體內容會有所變化,但整體框架和步驟是固定的,我將這個階段稱為“能”,也就是懂得了如何應對變化。
那么,“生”又是什么呢?我認為它處于第四層。
在這一層,我們會借助AI來輔助工作。在制作PPT或整個工作流程中,除了創意部分需要自己把控外,其他環節都可以交給AI來完成,人只需負責最后審核把關。
如今工作方式已經發展到了第四層,即擁有自己工作流程并結合AI使用,才能真正達到「熟能生巧」的階段;假設自己依然還停留在一、二階段,那就要抓緊梳理工作流了。
因此,一個結論是:熟能生巧不是做多了,就巧了,而是一個演進的過程,要提煉工作流,借助工具提高效率和創造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