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問:
孩子要求做家務給報酬,但我認為家務是孩子該承擔的一項責任,我該如何調整這種認知差異?
咨詢師答:
當孩子提出做家務給報酬時,最好可以結合日常相處中的情景,嘗試先去理解孩子提出需求的內在動機。
隨著孩子獨立自我意識的成長,在某個階段Ta就會提出一些相應的要求來滿足自己認為更有價值對比性的需求,期待能夠得到更多一些的認可與肯定。
隨著孩子獨立意識的成長,某個階段Ta也會需要通過更多報酬性的需求來彰顯自己的獨立與分離意愿,渴望從之前更緊密的親子關系中拉開一些距離,以表明自己心理上可以獨立于父母,獨立于這個家。
當然這其中不排除孩子會有效仿他人類似情形的出現,似乎是孩子自身尚處于混沌未開的狀態中,Ta可能僅只是想多有些自己的零用錢,或者Ta就是不想多承擔家務活。不管怎樣,每個孩子提出自己的需求里,都有其自己的出發點。
不論是怎樣的出發點,當孩子愿意表達出來的時候,都值得父母進行認真對待。
對于這些出發點的解讀,則會取決于父母自己對此的理解。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理解,所給出的回應也自然不同。
當父母解讀到的是孩子提出要求背后源自其自我獨立意識的成長,很可能會做出認可或支持的回應;當父母解讀到是孩子不愿多承擔責任,則很可能會對孩子進行規訓;也或者當父母解讀到是孩子不愿共擔家務,與自己分清經緯,而自己并不能接受時,很可能就會對孩子展開更多的說教,以期望孩子重新回歸家庭共生狀態中。
每個父母對自己孩子心理動機的解讀回應,對孩子來說有著很大的影響,很多時候會成為構建孩子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這往往意味著在父母的心中,所看到的孩子是怎樣的一個人,而Ta日后就會成長為怎樣的一個人。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認知差異必然會存在。
每當出現認知差異時,父母都可以重新思考孩子成長發育到怎樣的階段,孩子提出需求背后的心理需求,以及日常親子互動關系中相處的狀態與習慣,先去建構自己對孩子需求的理解。
可以與孩子進行一些交流,以驗證與確認自己對孩子的理解是否恰當與適合。
現實中,相互交流的過程中也會幫到孩子建立對父母意愿的理解與認同。
當孩子提出要求時,如果父母總是在第一時間里感受到的是自己在被質疑或者在被挑戰,喚起了父母內在很多的委屈與抱怨的情緒,感覺自己的苦心不能被孩子所理解和接受,此時的父母內心所激活的這部分情緒往往與父母自身的成長經歷相關聯,需要獲得更好的關照,但這部分的照顧不是在親子關系中進行,而是需要尋找其他更有效的途徑,比如心理咨詢。
作為父母,對自身的情緒情感保持良好的自我覺察能力是重要的。
在擁有了較好的自我覺察、反思,以及良好的自我關照的基礎上,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自然也就能夠給予孩子更適合的正向回應。
——劉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