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在“學習強國”中
發表過一篇名為
“書法應有正大氣象,
不媚俗、不取巧”的文章
令眾多網友點贊
“學習強國”是由中央宣傳部
宣傳輿情研究中心出品的學習平臺
書法是精神的外化,品位有高下。好的書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氣象。讓書法彰顯正大氣象,體現時代精神,已經成為當下書法界的共識。
縱覽中國書法史,歷代廟堂之跡和摩崖石刻最能體現書法的正大氣象。所謂正,反映在書法上是法度正、氣韻正、思想正;所謂大,反映在書法上是氣象宏闊、書風雄渾。像周代鐘鼎文、秦泰山刻石、漢隸、魏碑、唐楷、唐草等等,在韻、法、態、勢、意等方面各有開拓,但都在特定時代的審美風尚中呈現正大氣象。
正大氣象的生成,首先在于書法家思想人格正大。柳公權所謂的“心正則筆正”,黃庭堅所言的“學書要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都意味著書法創作不僅僅是舞文弄墨之趣,還要彰顯書寫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胸襟和責任,由此成就書法的風骨。
柳公權《神策軍碑》
像平原太守顏真卿,安史之亂平定后,懷著對叛軍的無比義憤、對為國獻身侄兒的無比悲痛,情不自禁、一氣呵成,終寫就流芳千古的《祭侄文稿》。書法承載了書家的情感與氣節。
正大氣象的生成,還在于書法家創作格局正大。作為中國精神承載體,中國畫和中國書法都不只是技術,而是文化。歷史證明,沒有一個大家是以邪怪小巧聞名的。像王羲之的行書、張旭的草書、顏真卿的楷書等,都在嚴守法度的基礎上,于大疏大密、變化統一、平正險絕的節奏中創造大境界,給人積極向上的審美熏陶。
張旭草書《肚痛帖》
顏真卿楷書《多寶塔碑》(局部)
隨著書寫群體不斷擴大,書法展覽層出不窮,書法的時代責任更加凸顯,更需要倡導正大氣象,并使之成為主導社會文化的精神力量,使人們感奮時代精神,增強文化自信。這是書法應延續的傳統,也是書法家應肩負的時代使命。
要寫出正大氣象,書法家當正確認識書法藝術、深研書法傳統,認真學習先賢治學之道,臨其經典、悟其精神,即在掌握傳統法度和美學意蘊的基礎上著力提振作品的“精氣神”,不媚俗、不取巧。而精氣神,源自書法家對生活的感悟、對時代精神的提煉,正如清代石濤所言“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由此實現形式與內容、意境與意蘊相統一,成就書法藝術內在精神品格。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