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是由日本心理學家岸見一郎和哲學家古賀史健合著的心理學書籍,這本書基于阿德勒心理學理論,通過對話形式探討了個體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實現自我成長和幸福。
岸見一郎(Kanai Tadashi)1956年生于日本京都,是一位日本哲學家,以其對阿德勒心理學的深入研究而知名。他的工作重點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這是一種強調個人責任和個人成長的心理學理論。
(未找到古賀史健圖片)
古賀史健(Kagoshi Koji)是一位日本作家,他的作品涵蓋了商務和紀實文學等多個領域。代表作品有《16歲的教科書》系列以及《想要讓20歲的自己接受的文章講義》等。
本書以青年與哲學家的對話為主線,探討了個體如何在社會中找到自我、如何面對人際關系中的挑戰、以及如何克服內心的恐懼。書中涉及了阿德勒心理學的許多核心概念,如“人際關系的勇氣”、“分離的勇氣”、“任務分離”等,這些概念幫助我們理解如何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保持自我,并勇敢地面對他人的評價。通過這種對話形式,使得復雜的心理學理論變得易于理解和接近,使得讀者能夠輕松地跟隨討論,逐步深入理解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觀點。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生于奧地利維也納,心理學家及醫學博士,個體心理學派創始人。
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中,我們常常被外界的期望和評價所束縛,以至于忘記了自我價值和內在的聲音。《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活哲學——阿德勒心理學。通過書中的對話形式,我們仿佛與智者對話,逐漸揭開了自我認知的迷霧,引導我們勇敢面對他人的評價,找回自我實現的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強調“勇氣”的重要性,認為個體應該擁有被他人討厭的勇氣,即不被他人評價所左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這種勇氣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自我認知和自我接納的基礎上。作者認為,真正的自由來自于對他人評價的無畏,這種無畏不是無視他人,而是在理解他人的基礎上,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書中通過一系列的對話,展示了如何通過“課題分離”來實現自我與他人的和諧共存。
阿德勒心理學:也稱為個體心理學,由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創立。阿德勒最初是弗洛伊德周三討論會的核心成員之一,后因理論分歧與弗洛伊德決裂,創立個體心理學。阿德勒的學說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并強調“社會意識”。阿德勒心理學主要有三大理論:目的論、課題分離和共同體感覺。
阿德勒最重要的思想主題,是對自我的解放。阿德勒認為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我們為什么生活的這么“不幸”?因為我們想要“不幸”因為我們把自己的不幸當作保持“特別”的武器來用,我們要讓人覺得因為我的不幸才導致我現在這個樣子。而且我們還可以通過我們的不幸來控制別人,我都這樣了,你還這樣?
我們為什么不喜歡自己?不是真的不想喜歡自己而是不愿意喜歡自己。因為我們想要喜歡自己,但是又怕自己改不了而導致變得更差,從而不愿意喜歡自己,因為這樣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不去改變。
人為什么害怕面對難題?并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而是因為害怕面對,假設我們解決不了怎么辦?我不去面對它,它只是在哪里“看著我”,我要是去解決了卻解決不了那我多丟臉?
所以我們真正缺的是什么呢?我們缺的是的“勇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首先應該找回受挫的勇氣。人怎樣才能夠獲得“勇氣”?阿德勒的見解是: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如何才能感覺自己有價值?首先是接受“現在的自己”,不管現實情況如何,接受自己都是第一步,只有接受自己才能看清情況,才能讓自己體驗到真正的感受,才有向前邁進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把這叫作“鼓勵”。
其次是關注我們的經歷,但是經歷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于我們怎么看待這些問題,我們不愿意回顧我們的經歷是因為我們覺得我們過去的經歷是失敗的,往事不堪回首。人生是由自己決定的,怎么決定就是我們怎么看待這些問題。成功還是失敗都不是束縛我們的理由,我們要做的是如何看待這件事。
再次是用“課題分離”的方式處理人際關系,阿德勒認為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遇到問題首先要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后進行課題分離——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書中的理論和建議可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適用性有所不同,需要讀者結合自己的文化和社會環境進行適當的調整和解讀。雖然阿德勒心理學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這種觀點,特別是對于那些習慣于傳統心理學理論的人來說,可能需要時間去適應和接受。
最后,我們要做的只是做好自己,人生是一場尋道之旅,沒有誰的路就是對的。我們要做的是掙脫內心的束縛,將自己剝離出來,關注好當下,只要把現在做好就好。
總結
書中的一些觀點可能會被誤解為鼓勵自私或不顧他人感受,實際上,阿德勒心理學強調的是個體在社會關系中的健康互動,而不是孤立的自我中心。書中提供了一些實踐建議,但真正將這些理論應用到生活中并不容易,需要個體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改變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書籍,它更是一本實踐指南。書中的觀點和建議可以被直接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幫助我們處理人際關系、職業選擇、自我成長等方面的問題。它鼓勵我們勇敢地面對挑戰,不被他人的期待和評價所限制,活出真正的自我。
總的來說,《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籍。它不僅提供了深刻的心理學見解,還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生活的勇氣和智慧。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這本書能夠引導我們回歸內心,找到真正的自我,并賦予我們面對生活挑戰的勇氣。無論是心理學愛好者還是普通讀者,都能從這本書中獲得寶貴的啟示和力量。
你擁有的這些你有那些是需要放棄的,你想要得到的是什么?你愿意用你擁有的什么去換取?
作者:
朱延恩,第五期百日共讀計劃成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