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樓夢》第1-5回的精讀過程中,有書友提出了一個非常棒的問題:
為什么曹雪芹要在《紅樓夢》的開篇安排一僧一道出場?
有其他同學補充道:還有儒家思想,加起來便構成了儒釋道文化。
說來慚愧,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對傳統文化并無感覺,所讀書目大多是近現代作品及國外作品,對于儒釋道相關的經典書籍,并無過多涉獵,甚至在心理上還有些許的排斥,認為它們“過時”了。
也許是年齡和經歷的緣故,等到三十幾歲的時候,卻突然轉變了看法,似乎一下子意識到了傳統文化里的一些絕妙之處,言簡意賅,卻又蘊含著諸多涉及我們工作生活的深刻哲理。
老祖宗的很多東西,流傳了千年,總歸是沒錯的。
01
儒釋道文化分別是什么?
在聊《紅樓夢》中的儒釋道文化布局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儒釋道三者之間的區別。
自古以來,“儒、釋、道”三家便各成一派,均有其獨特的核心思想及價值導向。
1.儒家思想
提倡“入世”,本身具有一定的積極性,但其缺點則是過于死板,容易墨守成規。
儒家的入世哲學體現: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佛家思想
注重“內觀”,修心可以給個人帶來安寧,但佛學過于復雜,需要深厚積淀方能有所成就。
佛教四諦分別是:
1)苦諦:生活充滿苦難;2)集諦:苦難的根源是人的欲望;3)滅諦:通過滅欲可以脫離苦難;4)道諦:有八正道可以幫助人滅欲。
佛家倡導“滅欲”,即限制人類的欲望,消除一切欲望,無論心內還是身外。
3.道家思想
倡導“出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但又略帶消極思想,普通人很難把握尺度。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主張遵循自然生活是理想的生活狀態,是合乎德行的生活,強調通過修身來實現惠及天下的至善。
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話來總結三者的區別,便是:“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開?!?/p>
02
儒釋道在釵、黛、妙三人身上的體現
在《紅樓夢》中,開篇第一回便有一僧一道出場,即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隨后又有正準備進京趕考的賈雨村的情節描寫,可謂是開篇便把“儒、釋、道”文化的定位給立住了。
在后續的故事中,更有不少儒釋道相關代表人物的出場,我們以薛寶釵、林黛玉和妙玉為例,分別來看看曹雪芹是如何譜寫三家思想的。
1.薛寶釵是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
儒家講究積極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薛寶釵的出場,即進京選秀即可看出一二,在后文“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詞”一節中,薛寶釵便作了一首《臨江仙》,其中一句便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其志向可見一斑。
在對于“仕途經濟”的問題上,薛寶釵也是多次勸學賈寶玉,卻遭到了賈寶玉的強烈反對。這也是薛寶釵和賈寶玉在價值觀上的根本不同,他們最終雖然結為夫妻,卻難逃勞燕分飛的悲劇結局。
2.林黛玉是道家思想的典型代表
道家講究“無為”,更加關注實現自身的價值。和薛寶釵不同,林黛玉從來沒有銳意進取之心,她更強調自身的感受,關注內心里真正想要的東西。她聰明靈秀,能看到王熙鳳的縝密心思,卻從不言語行動,因為她不想成為和王熙鳳一樣的人。
在“第二十二回 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謎賈政悲讖語”一節中,賈母請大家看戲,薛寶釵和王熙鳳專挑賈母喜歡的曲目點,比如薛寶釵點《西游記》、王熙鳳點《劉二當衣》。
輪到林黛玉點戲時,林黛玉的第一個反應是讓薛姨媽和王夫人等先點,一是體現了她冰雪聰明,并非不懂人情世故;二是體現了她本身并不愛看戲,即便賈母又重復說讓她點,也只是“方點了一出”,也并未說點了什么,可見戲曲本身對林黛玉而言并不重要,她也不會像薛寶釵和王熙鳳那樣去刻意迎合別人的喜好。
3.妙玉是佛家思想的典型代表
妙玉出身名門望族,本身有著極高的修養,雖然同為金陵十二釵,但她卻與眾人不同,是個佛門中人,連其居所也是在櫳翠庵,與眾人相隔較遠。
然而,妙玉雖然身在佛門,卻并沒有完全出世,一則她是帶發修行,與賈府中人尚有往來,二則她對于賈寶玉情難自禁,這份難以隱藏的好感最終也影響了她的修行之道。
佛家主張消除內心的欲望,但妙玉卻終究未能壓制煩躁之心,“今日回來,那蒲團再坐不穩,只覺肉跳心驚”,最終被強盜用迷香熏住,拖走了。
03
儒釋道思想在其他方面的體現
除了在三人身上的體現之外,儒釋道思想還體現在《紅樓夢》里的很多地方。
1.儒家的忠孝觀念和禮儀制度
王熙鳳:她雖然機智狡詐,但在處理家庭事務時,始終保持著對賈母的忠誠和尊敬,體現了盡職盡責的孝道精神。
賈寶玉:他雖對封建禮教不滿,但在家族關系中,仍遵循儒家的忠孝觀念。他對祖母賈母、父親賈政、母親王夫人等長輩的尊敬,體現了儒家倫理中的孝道。
元妃省親:書中詳細描述了賈府為了迎接元春省親而精心準備的場景,從更衣、行禮到祭祖,每一步都嚴格遵循儒家禮儀,體現了對封建禮制的遵循和儒家強調的“禮”對于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性。
2.佛家的四大皆空和因果報應
開篇神話:一僧一道攜玉游歷凡塵俗世,暗示了人生的空幻和因果循環。
惜春:她最終選擇出家為尼,也是佛教思想影響的結果。
甄士隱:他因女兒英蓮被拐,家道中落,最終在跛足道人的點化下出家,體現了佛教中的“放下”和“超脫”。
3.道家的哲學思想與活動儀式
賈寶玉:他無心功名利祿,一心享受和姐妹玩耍的愉快時光,追求自然平和、自我和自由的生活,體現了道家的逍遙自在精神。
迎春:她面對丫鬟奶娘吵架時,不愿出頭論是非,而是拿起《太上感應篇》讀了起來,體現了道家心無旁騖、不問世事的思想精髓。
秦可卿葬禮:賈府為秦可卿舉行隆重的葬禮,請了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業醮,體現了道教在喪葬儀式中的重要地位。
清虛觀打醮:賈府全家到清虛觀打平安醮,這是道教文化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反映了道教在民間生活的滲透。
04
《紅樓夢》對儒釋道的批判之處
賈寶玉:他厭惡儒家的仕途經濟,鄙視追求功名利祿的行為,將封建社會的官僚稱為“祿蠹”,體現了對儒家官本位思想的批判。
甄士隱:他本是君子有成人之美的典范,善良天真,卻因識不得人心險惡,導致英蓮的悲劇,反映了儒家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無力感。
賈府家廟:賈府家廟中養著尼姑沙彌,反映了佛教文化在貴族家庭中的普及。
民間信仰:村婦劉姥姥都張口閉口“阿彌陀佛”,體現了佛教在民間的深厚基礎。馬道婆:她利用邪術害人,反映了道教文化中的愚昧和封建糟粕。
賈敬:他醉心于修仙煉丹,最終因汞中毒而死,體現了道教文化中的荒誕和虛妄。
《紅樓夢》中的儒釋道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沖突的。這種交融與沖突體現在人物性格、命運和情節發展等多個方面。例如:
賈寶玉:他身上既體現了儒家的忠孝觀念,又體現了道家的逍遙自在精神,還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深刻影響。他的命運悲劇,既是儒家禮教束縛的結果,也是佛教因果報應的體現,更是道家追求自由而不得的無奈。
王熙鳳:她雖然精明強干,但內心卻充滿了對金錢和權力的渴望。這種渴望既受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影響,也受到佛教“貪嗔癡”三毒的影響,更體現了道教中對于世俗欲望的執著。
《紅樓夢》中的儒釋道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沖突,共同構成了小說深邃的思想內涵和豐富的文化意蘊。
儒家文化為小說提供了人物性格、家庭關系、倫理道德等方面的支撐;
佛教文化為小說增添了人生的無常和空幻感;
道教文化則為小說帶來了對自由、超脫的向往。
曹雪芹通過儒釋道文化的交融與沖突,展現了封建社會的復雜與多元,表達了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對社會現實的批判與反思。
注:第2期《紅樓夢》精讀班將于4月1日開班,感興趣的紅迷朋友可以了解詳情,一起共讀經典名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