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業的焦慮永無止境:曾經“原版娃”“牛娃”“競賽娃”等標簽為中產家長營造了欣欣向榮的雞娃前景,而如今,“爛尾娃”又成為了中產圈子里茶余飯后的高頻詞。
所謂“爛尾娃”,就是對孩子教育花費大量心思的家長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停止投入,以至于眼睜睜看著曾經精心構筑的“雞娃工程”轟然崩塌。
語義稍作延伸,那些被父母寄予厚望,卻怎么也學不進去的孩子,或者從3歲開始讀英文繪本,5歲培養文體興趣,小學考完外語測試,卻因為一次失利與理想高中、大學失之交臂的孩子,都可被統稱為“爛尾娃”。
起初,這不過是家長之間的無奈調侃,未承想這三個字卻精準地戳中了社會情緒,令不同的人在其中看到了各異的人生側面,因此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爛尾娃”的調侃,戳中了誰?
有人看樂子,有人照鏡子。一批成年人創造的詞語,被另一批成年人狠狠代入了自己。
一些年輕人感嘆自己“高開低走”的人生:曾憑借優異成績考入 985 高校的“天之驕子”,畢業后卻在求職路上屢屢碰壁。和那個曾經意氣風發的自己相比,如今的人生似乎充斥著“爛尾”的模樣。
正在雞娃的父母看到后,無奈之下又頗有共鳴。500元一節的鋼琴課上了不少,孩子看起來仍舊資質平平;從小帶著四處奔波,最終孩子卻厭學、休學的情況也不在少數。
喜歡用標簽“裝點門面”的大有人在,而另一批人更像是在用“爛尾娃”的標簽隱匿無奈。顯然,對于第一批創造這個詞的中產父母來說,辛辛苦苦花了80萬買樓爛尾,和投入80萬教育經費孩子卻沒能“功成名就”,兩者相比,談不上哪個更心酸。
(圖/《小舍得》)
更多置身在這鋪天蓋地的討論中的人,聽到的是焦慮的回響。人們漸漸意識到,僅僅通過拼命“卷”孩子、“卷”自己,已難以像以前一樣不斷向上。于是,“爛尾娃”成了大家自我調侃、宣泄焦慮的出口,在網絡的助推下,愈發火熱。
甚至還有機構抓住“爛尾娃”的勢頭,開始營銷“爛尾娃重生”的培訓班、家長訓練營。高性價比留學、移民、買房廣告,也借著“爛尾娃”的流量滋養新的焦慮。
在建筑行業,爛尾樓的說法一般指開發商資金不足,房子蓋到一半停工了,無法按期交房的建筑工程。在教育領域,我們能套用商業邏輯,講求投入產出比,將孩子的升學甚至人生成果量化為“標的物”嗎?
把蓋房與教育孩子類比本就不妥,畢竟高額的教育投入并不總是能夠帶來預期的經濟回報,而孩子也并非商品,不能通過交易、互換來換取價值。
把社會內卷導致的問題轉移到個人的“不成功”身上是一種不負責任。況且,家長嗟嘆孩子教育“爛尾”的同時,孩子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在過去的幾年里,深耕家庭教育多年的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陳瑜一直在開設針對厭學、休學學生家長的線下工作坊。她發現,其中許多家長是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考一代”,基于自身的經驗,他們更容易給孩子灌輸自身價值和成績完全畫等號的信念。
(圖/《小舍得》)
通過超前學習,他們的孩子往往在小學階段都是班級前五、年級前十的水平。但一旦升入強手如云的初中、高中,孩子用以前的努力程度換不回名列前茅的成績,價值體系瞬間崩塌,這會導致他們的厭學情緒,甚至會令他們產生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不難發現,無論是被指代還是自稱,“爛尾娃”的主角往往都是年輕人。在本該最有資本肆意探索、大膽試錯的年紀,只因為沒有達到最初規劃的目標,就被過早地定義為“爛尾”,實在是有些不合情理。
泯然眾人,等于爛尾嗎?
在“爛尾娃”的語境下,似乎萬物皆可“爛尾”:孩子沒堅持學習一項技能是爛尾,沒能考上夢想中的大學是爛尾,大學讀到自己不喜歡的專業也是爛尾……似乎只要偏離了最初的目標,都可以用“爛尾”指代。
誠然,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觀念,特別是在如今的許多中產家庭中,父母們往往希望以自己的經驗為導向,讓孩子走上一條可預見的、低風險的、通往成功的道路。因此,為人父母者費盡心血為孩子的學習投入,本身無可厚非。
就像出現爛尾樓的原因在開發商而不在樓房,不盡如人意的教育成果的根源,都是過高的期望。用“爛尾娃”形容孩子時,往往是站在一種“我對你投入了,你就應該按照我的規劃成長”的角度。
生硬地將把孩子的人生階段劃分為必須到達的一個個目標點,并拒絕接受任何可能的變化,那么一旦孩子成長不符合鏈條上的任意一個標準,就會經歷期待落空的成倍失望。
詩人紀伯倫曾在《論孩子》中寫道:“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p>
(圖/《歡樂家長群》)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探索世界、塑造靈魂的節奏,當他們走上與父母的期望有所偏離的道路時并不意味著“爛尾”,而是他們作為獨立個體的正常發展路徑。
而那些主動把“爛尾”的定義往自己身上套,用“天之驕子最后泯然眾人”“幾十萬留學回國月薪5000元”等看似反差感巨大的句子自嘲的人,也讓這句調侃更加變味。
普通家庭的孩子,畢業后找到一份普通的工作,用普通工作的收入養活自己和家人,雖然并不是什么影響世界的大人物,但仍是這個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平淡地度過一生,怎么能稱呼為“爛尾”呢?
在電影《好東西》中,在學校文藝演出時只能當觀眾的小孩王茉莉,在母親王鐵梅的鼓勵下學習了架子鼓,卻在首次登臺后發現自己更喜歡成為觀眾。放在“爛尾娃”的語境下,茉莉或許就是半途而廢、泯然眾人的最佳代表。
可無論是在學習架子鼓的過程中感受到的對音樂的把控,還是在“鼓手”和“觀眾”身份之間轉換的掙扎,都是茉莉在成長過程中寶貴的經驗。
把任何一種生活狀態視為美好生活的盡頭都有失偏頗,沒有人可以用“爛尾”否定另一個人甚至自己的人生。
“爛尾娃”這一說法之所以不妥,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模糊了成功的定義。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2》中,新加坡教育部的副總干事在訪談中提到:現在我們把成功的定義定得太狹小了。有一份高薪工作,你就成功。這樣的心態我們正在逐步地調整中,整個社會也必須重新評估何為“成功”。
(圖/《他鄉的童年2》)
成功究竟是什么?是考上名校、擁有高薪工作,還是擁有健康的身心、善良的品格,能在自己熱愛的領域發光發熱?答案本就因人而異。
起碼在教育這個領域中,時間仍舊會給所有故事一個更合理的結尾。社會需要時間,培養起更寬容的氛圍,接納多樣的人才;焦慮的家長們,需要時間來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孩子們也需要時間,成長為一個心志堅定、厚積薄發的大人。
編輯 尤蕾
校對 遇見
運營 Hallucinogen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