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宋四家”之一。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書風極具個人特色,世人稱謂“長槍大戟,雄奇傲岸”。
黃庭堅以大字行楷與大草傲居書法史,以長槍大戟示人,偶寫小楷也是絕精!
黃庭堅《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紙本行書 27.8×47.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故-書-000236-00003)
釋文:
昌州使君景道。宗……秀也。往余與公壽景珍游。時景道方為兒童嬉戲。今頎然在朝班。思公壽景珍不得見。每見景道。尚有典刑。宣州院諸公。多學余。道。書。景道尤喜余筆墨。故書此三幅遺之。翰林蘇子瞻。書法娟秀。雖用墨太豐。而韻有餘。於今為天下第一。余書不足學。學者輒筆愞無勁氣。今乃舍子瞻而學余。未為能擇術也。適在慧林。為人書一文字。試筆墨。故遣此。不別作記。庭堅頓首。景道十七使君。五月七日。
黃庭堅《致景道十七使君詩
紙本行書 27.6×38.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九陌黃塵烏帽底。五湖春水白鷗前。扁舟不為鱸魚去。收取聲名四十年。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輝。故應剖蚌登王室。不若行沙弄夕霏。右奉呈外舅孫莘老。小黠大癡螳捕蟬。有餘不足夔憐蚿。退食歸來北窗夢。一江春月趁魚舷。桃李無言一弄風。黃麗唯見綠怱怱。人言九事八為律。儻有江船吾欲東。右歸自門下後省臥酺池寺書堂。
黃庭堅《致景道十七使君詩》
紙本行書 26.7×28.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映日低風整復斜。綠玉眉心黃袖遮。大梁城裡雖罕見。心知不是牛家花。九疑山中萼綠華。黃雲承韤到羊家。真筌蟲蝕詩句斷。猶託餘情開此花。仙衣辟積駕黃鵠。草木無光一笑開。人間風日不可耐。故待成陰葉下來。湯沐冰肌照春色。海牛。壓。押簾風不開。直言紅塵無路入。猶傍蜂須蝶翅來。右和王仲至少監詠姚花四首。用其韻。
這三張作品,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大小都在平尺左右,加起來一共33行,寫了418字。
這三張小楷寫于元祐四年,也就是1089年。這年的春天,蘇東坡在龍圖閣學士任上自請外放杭州知州,他招募民工,用西湖里的淤泥堆成一道長堤,就是今天的蘇堤。
蘇東坡走了,黃庭堅獨自在開封中央做著學術官僚,相當寂寞。平日唱和的師友不在,黃庭堅甚至連寫詩的心情都沒有,在他的詩集里,這段時期作品少得可憐。
不過,恰恰在這樣的寂寞中,黃庭堅寫下的三張小楷卻留了下來,著實令人欣慰。
對黃庭堅這三張小楷,歷代都有極高評價。清人顧復在《平生壯觀》中說,“本色小楷,絕精”;新中國第一代書畫鑒定大師張蔥玉曾說,黃庭堅此書能“小中見大,與米同工”,這一點,連蘇軾、蔡襄都做不到。
而這三張小楷最吸引人的,除了書法本身,還有里面的故事。
兩張自作詩,另一張是黃庭堅寫給“景道”的一封小札。
“景道”是誰呢?從文字可知,他的父兄是黃庭堅的朋友,父親叫公壽,兄長叫景珍,他們都是“宗室”中人,大宋太祖太宗的后裔。黃庭堅感慨趙景道的長大成人,又喜歡自己的書法,于是送這三張小字給他。
這封小札不長,信息量卻很大:其一,黃庭堅認為本朝書法,蘇東坡第一;其二,學黃庭堅書法,很多人不得法,一學就是毛病;其三,宋朝宗室學習書法的氣氛很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