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的手機里,“小紅書”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
想減肥,去小紅書搜減脂餐和健身操;不知道怎么旅游,上小紅書看下攻略;房屋裝修沒經驗,從薯友們的裝修案例里面取取經……除了在小紅書上尋找生活方式的靈感,最近,95后插畫師妍洋還發現了一項“隱藏功能”:
當面對客戶模糊不清的設計需求時,她會習慣第一時間打開小紅書,搜索相關風格案例。原因無他,這些案例不僅豐富多樣,而且兼具美觀與專業性,極大幫助了她與客戶溝通,確定設計方向。
另一邊,坐辦公室的白領麗人莫妮卡也察覺到,今年她利用周末時間打卡的那些小眾藝術展,竟然有一半以上都是通過小紅書了解到的。
究竟從什么時候開始,小紅書變成了藝術內容的搜索引擎和交流場?藝術圈人士又為何愿意紛紛走入線上?
小紅書,迎來藝術屆朋友
或許,這不得不先從小紅書的用戶人群畫像談起。
大眾審美水平普遍提升,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無疑孕育藝術發展的環境土壤。而在此背景下,小紅書活躍的用戶特點又尤為突出:他們年輕、緊跟生活方式的潮流、擁有較高認知與審美水平。
這些用戶的參與,不僅是構建平臺藝術氛圍的關鍵因素,也是小紅書能展開藝術討論的重要受眾基礎。某種程度,這種熱情與交流,也讓藝術家們在這里獲得認同與歸屬。
亞裔美籍藝術家簡明,因創作《瞬息全宇宙》《水形物語》《銀翼殺手2049》《重拾_快樂》等電影海報與專輯封面而逐漸為人熟知。
@James Jean簡明在小紅書上的個人主頁
在成名的背后,簡明有一段獨特的成長經歷:3歲他跟隨父母從中國臺灣移居美國,由于同時擁有跨越東西方的生活經歷,對他的作品風格形成了深刻影響。
生活中的簡明自稱是個i人,沉浸在工作與創作里,幫助他遠離了那種荒涼、沒有歸屬的感覺。在小紅書上,他將自己的作品、創作過程發成了筆記內容,獲得了大量關注。
其中一條內容是,他在一個巨幅圖紙面前畫畫,一分鐘的畫面里,鏡頭聚焦在他專注創作的背影上,受眾看完后留言道:“是我看過畫展的那個畫家嗎?”“看著好感動,在深深淺淺的線條之間,生命留下了痕跡?!薄白灶欁猿撩栽诋嫯嫷氖澜缋镎婧谩!蹦且豢?,藝術家的日常,不僅僅是被看到,也是被更多人所真正理解的。
鏡頭記錄下簡明創作時的背影
藝術是生活的鏡像。讓藝術家們走入線上的,除了藝術氛圍、獲得正向鼓舞以外,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在線上的創作、互動與分享中也收獲了再創作的靈感與力量。
藝術博主莊彬的職業身份是畫廊創始人。她在畫廊工作人員的建議下入駐到了小紅書。分享只是基于日常的感受和經歷,至于什么樣的內容能成為爆款、如何復制爆款,以及發布內容能帶來多少現實回報,莊彬從不會過多考慮。
但時常讓她感到意外的是,本以為稀松平常的內容,卻受到了興趣愛好者的喜愛。比如,在莊彬的個人主頁里,閱讀量最高的一條是《今天藝術家沒人買,畫廊要怎么辦?》,莊彬在其中提出,藝術是個超長期定存,無論市場反饋如何,但畫廊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堅持這一觀點。有人在評論區里留言道,“謝謝莊主,給了藝術家一點堅持的信心”,也有一些新手小白來圍觀,留言想要了解行業現狀及真實情況的。
莊彬的個人主頁里,閱讀量最高的一條是《今天藝術家沒人買,畫廊要怎么辦?》
當回看這些互動和反饋時,莊彬也從中獲得了不少新的啟發和思考?!霸瓉砦铱赡軓膩聿粫驹谶@個視角去看畫廊的工作,去關注畫廊跟外部的鏈接與價值觀的傳播,現在我覺得這個視角的養成是非常有價值的?!倍@個舉動,某種程度,反而也是對藝術工作形成了反哺。
用戶能夠從平臺上獲取他們所期望的內容,藝術從業者們能夠在這里聽到多元的聲音,藝術便順理成章地在平臺上生根發芽。然而,小紅書上藝術氛圍的形成,除了藝術家和用戶的“雙向奔赴”,也離不開平臺的“推波助瀾”。
花大力氣搞藝術?
在北京工作的欣然已經習慣了利用周末時間逛展或打卡博物館,今年在某美術館里,她在入口展架處意外發現了小紅書出的北京藝術漫游地圖,打開一看,里面全是北京各大美術館、博物館、劇場的介紹和打卡地標,其中有好多她還沒去過。
欣然這才意識到,原來不知從何時起,小紅書已經活躍在“線下”藝術現場了。事實上,近年來,花大力氣搞藝術,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發力平臺藝術生態建設,小紅書也是不遺余力。
僅2024年,小紅書對藝術領域的投入和推廣是顯而易見的。以欣然看到的北京藝術漫游地圖為例,實際上正是“小紅書藝術漫游”項目中的一部分。在上海、香港等地,小紅書也與藝術機構合作,發放了藝術漫游地圖,助力大家更好地探索藝術世界。
小紅書北京藝術漫游地圖
2024年11月,小紅書與上海文旅局合作發放的上海藝術漫游地圖,其中收錄了市內98家藝術機構和9場藝術博覽會/藝術節的信息。讓用戶可以根據上海16大區的地理位置,輕松找到藝術場所。深度參與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ART021等活動,并在全市范圍內鋪設“漫游對話亭”互動裝置,豐富大眾藝術體驗形式。
小紅書用戶曬領到的藝術漫游地圖
而小紅書之所以將此次的藝術推廣行動命名為“藝術漫游”,就是希望以“漫游”為理念,鼓勵更多人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深入探索藝術世界。
事實上,當“小紅書藝術漫游”項目在香港、北京、上海等多地的展開過程中,開啟眾多打破藝術壁壘的有益嘗試,也縮短了公眾與藝術的距離。
如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期間,在線下創新性地舉辦了“藝術朋友見面會”,邀請平臺內的藝術博主與參展藝術家、藝廊主進行現場對話,以貼近生活的視角探討藝術細節,有效拉近了藝術與公眾的距離;在上海,小紅書深度參與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ART021等活動,“藝術朋友見面會”也升級成為“小紅書藝術會客廳”,每天有一位藝術博主充當會客廳主理人,漫游藝術現場,與藝術朋友、現場觀眾互動交流。
在西岸藝博會現場,小紅書設置“藝術會客廳”,策展人@柳淳風與X美術館館長@尤洋在此展開對話
在線上,小紅書聯合畫廊、藝術家和博主發布展會信息,從不同視角呈現了一個立體的藝術現場。博主們通過親身體驗后,產生了大量豐富的線上內容,又激發了更多人的參與和討論興趣。
這個過程,當小紅書成為藝術領域新的推廣陣地時,憑借其強大的平臺鏈接能力和高效的傳播能力,也實實在在地為藝術打破了傳播局限,讓藝術被更多行業外人士看到提供了可能,拓寬了藝術在大眾中的影響力范圍。
這些舉措,最終也實現了平臺自身發展與藝術傳播的多方共贏:提升了藝術活動的曝光度,為藝術從業者提供了交流平臺的同時,也讓公眾能夠更親近藝術,以藝術視角審視城市和生活。
在 “小紅書藝術漫游” 項目每一站啟幕之前,小紅書都會以不同的 #城市畫報 為主題,向站內的創作者們發出邀請,鼓勵他們運用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展現自己所在的城市。
令人驚喜的是,到了今年活動結束后,這種以藝術展現城市的行為已經逐漸演變成了創作者們的自發行動。越來越多的創作者主動參與其中,用畫筆記錄下城市之美,也讓更多人感受到藝術就在身邊,觸手可及。
在不同的#城市畫報 話題下,小紅書用戶用繪畫藝術形式記錄下的自己所在的城市
讓藝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其實小紅書想做的,正是希望通過平臺不斷努力,將藝術融入更多人的生活。
小紅書社區泛文化藝術業務負責人蘭若謙注意到,如今參與藝術的人群和行為在發生明顯的變化,一是參與者愈加年輕化,二是藝術與生活的融合日益加深。
在小紅書 #我的藝術年度總結 里,有人分享了自己的年度觀劇總結,有人分享了自己的年度畫作,還有越來越多的年輕藏家群體在平臺上分享自己的藝術藏品。
看展、看演出,參與藝術節等活動體驗已經成為時下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小紅書相信,在未來也將影響更廣泛的人群,成為更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乃至生活的一部分。
作為生活方式平臺,小紅書有能力也有優勢,鏈接起行業和用戶,讓更多人能接近藝術,讓藝術也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和影響公眾的美育水平。
不過,雖然花大力氣搞藝術,建設平臺藝術生態,但小紅書并不會嚴格按指標的邏輯去衡量效果。而是更在意通過數據去關注和發現,行業內的伙伴們是否發自內心地愿意來到這個平臺分享藝術見解、開展藝術交流。
就像設計師妍洋,已經習慣了從小紅書上汲取工作方面的靈感,而莫妮卡、欣然這樣非藝術專業的白領上班族,也時常能在小紅書上發現各類有趣的展覽等信息,并且樂于將自己的觀展體驗分享出來,與更多人交流探討。
當這樣的場景成為常態,越來越多的人都像她們一樣,在小紅書上找到了藝術與生活的契合點,積極參與到各類與藝術相關的活動中,形成自己對藝術的獨特理解時,這便證明藝術已經在小紅書上扎根、成長起來了,也意味著更多人開始主動地擁抱藝術,以各自的方式去詮釋藝術、融入藝術,讓藝術真正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隨著整個審美經濟的發展和用戶對藝術的探索,相信未來的藝術生態、藝術商業,不僅僅是藝術品收藏、投資,而是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藝術的創造性為大眾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碧m若謙說。
時下的年輕人有自己的語言和生活方式,當小紅書以創新的方式實現藝術的破圈,讓更多人感受到藝術在生活的真實存在,或許這不僅賦予了藝術價值與意義,也是平臺價值的另一種體現。
作者:謹言
編輯:馬敏
值班編輯:賈詩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