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勉篤行 雖遠必至
馬勤勤,女,1983年12月生,中共黨員,文學博士,2024年6月破格晉升為編審。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學評論》編審,兼任近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女性文學委員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文學、性別與文學、中日文化交流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及《文學評論》編輯工作。出版專著、譯著各1部;在《文藝研究》《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等頂級、權威期刊發表獨著論文10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項。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拔尖人才”稱號(2021),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批青年人才“培遠計劃”(2023)。
一、創新人才舉措,涵養學術生態
我于2016年7月入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2020年聘至副編審崗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的這八年,是我個人學術與成長的黃金時期。這里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殿堂,不僅擁有高端的學術資源與平臺,如期刊與智庫,還提供了相對自由和寬松的學術環境。這些都是青年學者得以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
近幾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推出了一系列人才支持創新性項目和人才評價體制機制改革創舉,如青年學者導師制、“青啟計劃”、青年人才“培遠計劃”、“長城學者計劃”、“學部委員工作室”等,形成了全鏈條、全周期、系統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我個人便于2023年有幸入選首批青年人才“培遠計劃”。“培遠計劃”鼓勵我們赴海外開展學術交流,搭建跨學科、跨領域的學術平臺,長期聚焦特定領域進行開創性研究。
在這些創新性人才制度改革舉措中,職稱破格制度的激勵作用是最明顯的。近年來,高校“青椒”職稱晉升問題時常引發社會熱議,晉升通道狹窄容易導致青年學者焦慮困惑,影響學術科研工作積極性。中國社會科學院適時推出破格晉升政策,為青年學者別開“賽道”,政策是透明的,要求是統一的、高標準的,尤其是“菜單式”的評價指標科學合理,鼓勵青年學者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充分發揮專長,遏制低效的“以量取勝”,培養學術精品意識。如此,在良好的學術生態沃土上,青年學者可以沉潛學術,踏實耕耘,日積月累,必將收獲豐碩的果實。
二、踏實積累,點滴創新
我個人的研究領域是中國近代思想文化與文學,尤其注重從跨學科的視野切入,以“性別”“通俗”為兩大基點,從政治、翻譯、出版、教育、宗教等多個維度,洞察新文學史觀對近代文學多元圖景的遮蔽與評價失衡,思考并重建近代文學的“主體性”問題。我的專著《隱蔽的風景:清末民初女性小說創作研究》是關于婦女史與文學史的交叉研究,在廣搜原始文獻的前提下,返回現場,細致梳理,提出“性別與文類”的研究思路,把思想視野拓展到文學以外,在史料和方法上有所豐富和創新。
近年來,我一直關注近代中國的新式教育與教育小說。這一課題屬教育史、文學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交叉研究,意在將近代新生文類置于全球性的政治格局與文本流動的脈絡中加以觀照。除了在近代報刊上輯錄教育史料,我還多次前往日本求書訪學,挖掘并使用了大量明治時期的原始文獻。今年,我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近代中國的新式教育與教育小說研究”也以“優秀”等級順利結項。
三、不忘初心,勤勉篤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集科研、教學、期刊、智庫于一體,具備高校及其他研究機構不可企及的研究條件。我所供職的文學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是全院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研究所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學研究傳統。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是幸福的,學術名家云集于此,便于求教,更能從其身上汲取前進的動力,即謂“見賢思齊”。
在學術最高殿堂工作,多重身份模式也有助于加速個體成長。除了從事研究工作,我的本職工作是《文學評論》的一名編輯。該期刊作為全國性大型學術刊物,被視為文學研究與理論批評方面最具權威性、最有影響力的綜合性一級學科期刊。身為《文學評論》的編輯,我將“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作為工作指針,以編輯身份參與并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與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社會科學院“三個定位”目標。
未來,除了延續此前關注的課題外,我還有兩項新的研究計劃。一是“文學”在近代中國的學科化問題,以及中國近代文學學科史方面的研究,立足中國式現代化,服務于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戰略目標。二是我曾受“中國社會科學院小語種與科研亟需人才出訪”項目以及國家留學基金委項目等資助,多次赴東京大學交流訪問。下一步,我將持續關注中日文化交流,聚焦戰后日本的漢語教育與中國文學研究等問題,期待做出既可聚焦現實又在學術上有所突破的研究成果。
身處中國社會科學院,我收獲的是高平臺、寬視野、廣眼界,學會的是深思考、慢功夫、細精神,而此次破格晉升編審,也讓我接下來的研究與編輯工作更加從容、更加篤定。我將繼續堅持自己的學術理想,不忘初心,勤勉篤行,努力做出有創見的學術成果。
馬勤勤主要代表作
1.《表演與錯位:德齡 <清宮二年記> 在晚清民國》(論文),《文藝研究》2024年第2期。
2.《近代女性小說的“空白之頁”——從“黃翠凝”與“黃璧魂”在文學史與婦女史中的裂變談起》(論文),《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4期。
3.《新女性的“對照鏡”——從胡纓 <翻譯的傳說:中國新女性的形成> 談起》(論文),《文藝研究》2023年第2期。
4.《紙荒危機與通俗文學的浮沉——從民初 <眉語> 雜志的停刊談起》(論文),《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2年第5期。
5.《 <女獄花> 與近代日本佛教東來》(論文),《復旦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
6.《從“興女學”到馬克思主義婦女觀——黃璧魂與中國近代婦女運動考論》(論文),《探索與爭鳴》2023年第10期。
7.《王妙如:被忽視的女權先驅——兼及佛學與晚清女權思想的發生》(論文),《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期。
8.《通俗翻譯與“女小說家”的中西雜交——從包天笑、周瘦鵑的同名譯作談起》(論文),《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9. 《作為方法的“女性小說”——關于近代中國女性小說研究的反思與進路》(論文),《文藝研究》2020年第3期。
10. 《知識遷移與本土再造——近代中國“教育小說”的發生與辨義》(論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9年第5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新媒體編輯:蘇威豪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點個“在看”不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