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央媽的一個公告,我突然醒悟了。
真的是, “投機”這個詞,背了太多“黑鍋”了。
1月10日早上,央行突然發出一個公告:
鑒于近期政府債券市場持續供不應求,中國人民銀行決定,2025年1月起暫停開展公開市場國債買入操作,后續將視國債市場供求狀況擇機恢復。
看到這個消息,我都震驚了,之前都忽略了這些消息。
大家都知道,最近國債市場漲瘋了,央行也密集喊話市場,警告他們不要搶國債,甚至對很多機構進行了大額罰款。
結果一看,原來央行也一直在買買買啊!
再看一下規模:
8月份凈買入1000億,9-11月份凈買入2000億,12月份凈買入3000億。
也就是說,單單12月份的凈買入規模就是,之前4個月的總和。
再看一下,國債收益率加速下跌,也是從12月份開始的。
這真的是巧合?
之前我還說,監管要真想管債市,肯定能管的住,只需要集中增加債券供給就行了。
萬萬沒想到,管債市的關鍵,在需求端啊。
這讓我想起了2023年的人民幣匯率。
大家都知道,2023年的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很大,最多從6.7010貶值到了7.110,貶值幅度高達9.1%。
9月份盤中,在岸和離岸人民幣匯率一度跌破7.35,創15年新高。
當時大家都在找原因,什么中美利差擴大、中美經濟溫差、跨境資金流動啊等等,但是這些原因都不靠譜,因為美元指數并未那么強,跨境資金流動也可能是結果。
總之,當時人民幣匯率貶值中,有巨大的部分大家是解釋不了的。
然后把鍋甩給“投機”,認為市場里搞投機人太多了。
后來央行公布一個數據:2023年央行擴表了,一年擴了大約4萬億,斜率明顯陡峭。
尤其是MLF,之前都是1800億左右,但是2023年搞了2.5萬億,一下子增長了10幾倍。
然后,一切意外全都解釋通了。
這兩件事告訴我們什么?
事出反常必有妖,不要隨隨便便的甩鍋給“投機”,真正的原因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
我們如何看待央行暫停買國債呢?
當時央行買國債,確實是根據政策執行的,畢竟2024年要發行很多特別國債,需要央行保駕護航。
這個操作確實沒有問題。
沒想到12月份協會自律新規又開始執行了,要打掉非市場化的高利率存款,這逼得金融同業去買收益更高的國債來替代存款。
結果40萬億金融同業大搬家,拋存款,買國債,然后 國債價格就起飛了。
這個時候,央行凈買入國債已經是常規操作了,它怎么辦?停掉嗎?得考慮影響啊。
央行凈買入國債,不僅僅是市場行為,信號意義更強啊,這代表著:貨幣寬松。
央行的難處是,如果停止買國債,市場會不會解讀為不寬松了?
所以今天的公告中,特別強調了:
“ 鑒于近期政府債券市場持續供不應求”,以及“后續將視國債市場供求狀況擇機恢復”。
這其實就相當于明說了:這只是根據市場情況調節,不是收緊貨幣。
這個事兒有什么影響呢?
之前,國債市場飆升,大家都認為投機盤搞太多了,很多資金都在違規搶國債。
但是現在我們需要認真思考一下:搶國債的投機盤究竟有多大?
這關系到股債蹺蹺板效應。
如果搶國債的投機盤規模很大,那么等債市逆轉的時候,涌入股市的資金規模也會很大。
如果規模不大,那么到時候從債市涌入股市的資金可能就沒有預期的那么多了。
總之今天最大的感悟就是:不要輕易把鍋甩給“投機”這個筐,如果有市場現象理解不了,那一定是自己的信息不夠充分。
理解了當下的市場,才能看清未來的市場。
最后告訴大家一個消息,我將在本周末做一場直播,分享一下我對近期市場的看法,歡迎大家預約,到時候一起探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