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底,南風窗的一篇文章《全球文科倒閉潮,來了》激起水花,引起轉發熱潮。
文章以今年哈佛大學取消至少30門課程,其中大多是文科專業為引入點,羅列事實證明文科正在全球范圍內遭遇縮減課程、停止招生、甚至全面取消的巨大危機。
以美國哈佛為代表的大學掀起文科削減潮時,英國這邊也不太平了,它們紛紛對化學痛下殺手,而且這種風氣還在不斷蔓延。
究其根源,不管哈佛大學取消文科,還是赫爾大學關閉化學,它們背后都有同樣的困境:財務危機。
01
— 灣媽看世界 —
英國多所大學砍掉化學系
哈佛大學是去年9月底宣布取消至少20個系、30多門秋季課程,其中文科是重災區的消息。
但在哈佛大學之前,英國赫爾大學化學系主任蒂姆·普賴爾 (Tim Prior )7月就在領英上表明該大學已經提議關閉化學系的消息并呼吁校友反對這一決策。
12月初多方外媒宣稱,赫爾大學已確認將關閉其化學系。
2024年早些時候,赫爾大學化學系就被要求研發一套新的課程計劃以便于吸引更多學生前來就讀,可這一切只有空談,沒有實踐,不久后,大學決定直接取消兩個招收大量海外學生的化學碩士課程。
如今確認關閉化學系后,化學專業的學生被告知,教學只能維持一年。
即所有本科化學課程的教學將在2024-2025學年結束時,全面停止,這造成的后果將是部分學生無法完成學位課程。
赫爾大學在QS全球大學排名中位列第516,看似綜排不高,它卻是英格蘭第14古老的大學,也是世界上液晶顯示材料工業化的發源地,它的所在地是英國最大的化學制造中心之一。
該校曾獲得“國家歷史性化學里程獎”,多位總理、首相、知名企業家等政商文名流畢業于此,2021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吉多·W·因本斯曾在這里就讀。
該校的化學系是其強項,在《衛報》的《2024年大學指南》位居英國第4,為何享有很高的聲譽的古老大學會關閉化學系?
學校發布聲明稱,化學系招生困難,尤其是海外申請人數大幅減少。
英國和國際學生對其沒有太多需求,大學開設化學課程沒有經濟或教育可持續性。
即便學校多年來一直試圖扭轉局面,依然以失敗告終。
經過協商,大學理事會已經同意一系列有助于維持大學財務可持續性的建議。
包括將藝術、文化和教育學院與商學院、法律和政治學院合并,學院數量也從之前的17個減少到11個,其次就是關閉化學系。
英國赫爾大學關閉化學系不是個例,在該校之前,英國多所高校的化學都面臨著生存危機。
2024年2月,英國阿斯頓大學宣布,由于“教育重點和安排的變化”,計劃從2025年9月其關閉化學學士和應用化學學士課程。
但關閉的真實原因多半與資金密切相關。
阿斯頓大學化學講師斯蒂芬·沃拉爾(Stephen Worrall)透露稱,化學教學本身很昂貴,大學招收每位化學專業學生所獲得的補貼遠高于其他任何學科,但這并不夠。
阿斯頓大學提議關閉本科化學課程,只提供化學碩士學位,遭到化學系教職員工的強烈反對。
早期除了這項提議外,阿斯頓大學還同時實施了一項自愿離職計劃,多名化學系員工選擇離職,學校也在鼓動裁員,約三分之一的員工面臨失業的危險。
做出裁員計劃的還有哈德斯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該校的化學和化學工程部門2023年夏天就失去了大約三分之一的學術人員,其中許多是被裁員或自愿裁員的。
哈德斯菲爾德大學化學系主任卡爾·海明 (Karl Hemming)說:
“本科生學費保持不變,員工成本(工資、養老金)、非員工成本(能源賬單、設備)均有所增加。
因為實驗室科目成本本來就很高,學費凍結、成本增加和學生人數下降共同導致應用科學學院出現赤字,2023年夏天,學院通過削減化學、法醫學和化學工程方面的員工來解決這一問題。”
雷丁大學是2024年第三個宣布可能關閉化學系的大學。
此前該校稱將在2025年8月關閉,但10月又提議將化學系轉移到藥學院,11月則表示決定暫時保留化學系。
不過該校仍然將停止招收理學碩士 (MSc) 和化學碩士 (MChem) 課程的學生,并且只支持與健康專業、牙科、護理和藥學相關的化學研究。
多位學者警告稱,如果英國高等教育部門不解決財務問題,未來關閉化學系將變得司空見慣。
化學是應對全球挑戰(如實現凈零排放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學科。
皇家化學會主席安妮特·多赫蒂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關閉化學部門就像拆除聯排別墅的中間房子,化學系帶來的連鎖反應終會延伸到STEM部門,長期來看,關停會破壞英國的長期科學發展。
關閉化學系就像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如果整個大學財政狀況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其他學科部分或早或晚都會面臨關停的風險。
02
— 灣媽看世界 —
理科進入危機時代的背后
就業艱難期,年輕一代拋棄烏托邦式幻想,文科隨之迎來全球性倒閉潮,所有人見怪不怪,但化學這一理科專業的危機重重,還是讓不少人為之吃驚。
其實不僅是化學這一個專業,多個理科專業也在步入危機時代。
據統計,自2019-2020學年以來,英國大學提供的化學本科學位課程數量下降了26%,同樣生物科學專業本科學位數量也下降了近15%,物理學和天文學課程數量下降了7%。
UCAS的數據也發現,2019年至2024年,英國化學專業的入學人數下降了4%,生物科學則是5%。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認可的課程數量在過去五年中下降了 8%,從 417 門減少到 383 門。
從經濟學角度而言,理科學位的成本比人文學科更高,理科的投資成本并不僅僅是畢業后在意的回報率,更重要的是學校前期也有大額投入。
一個是高額實驗室設備的成本投入;
理科學位課程通常會涉及到大量的實驗操作,尤其是化學專業。
學生要使用各種精密實驗室設備,比如顯微鏡、光譜儀、質譜儀、離心機等,這些設備對于化學、生物等學科的研究至關重要。
但它們工藝復雜,技術含量高,價格又昂貴,維護成本也高,需要定期校準和保養來確保實驗的準確性。
另外實驗室建設成本更高,以化學實驗室為例,既要考慮通風系統,又要有安全防護措施,這標準遠高于普通教室。
另外一個是實驗耗材量大。
實驗過程中使用的如試管、燒杯、滴定管、培養皿、濾紙等,耗材種類繁多且用量大,許多化學試劑、生物試劑等價格較高,尤其是那些純度高、穩定性好、用途特殊的試劑。
理科專業學生可能還需要參與到各種科研項目、實驗競賽等活動,這些活動往往需要額外的資金支持。
相比人文學科,更側重于理論學習和文獻研究,所需物資較少,成本也低。
在英國,化學這類昂貴的理科專業主要依賴于學費和資助,但這兩個收入來源如今都步履維艱。
因為政治因素、簽證變化、學費的上漲等原因,英國最大的搖錢樹國際生人數下降十分厲害。
與2022-23 年相比,2023-34年英國大學的學生數量下降了40%以上,國際生的下滑剝奪了大學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
與此同時英國大學的其他資金來源也相當匱乏,英國政府對每位學生的高等教育支出低于經合組織平均水平,英國的資助機構只承擔80%的科研成本,剩下的部分由大學自行負責。
內外患交加,進一步加速了英國高校的財政赤字。
英國高等教育監管機構學生辦公室(OfS )最新研究預測,到2025-26年,英國72%的大學將出現赤字。
財政危機面前,頂尖大學有源源不斷的生源來維持生計,而困在生存線的普通大學極有可能因招不到足夠的數量而深陷泥潭。
美國,就是一個例證。
03
— 灣媽看世界 —
被“錢”困住的美國大學
自2016年以來,美國每個州均有大學關閉。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過去10年關閉的大學數量約為200所,與前10年相比增加了四倍。
美國在2023年有14所非營利性四年制大學宣布關閉。
許多學校還未從疫情中緩過神來,又遭遇通貨膨脹,再加上學校要靠學費來維持生計,如果僅是國內學生,沒有足夠國際生,極有可能賠錢。
另外,美國的公立校完全依賴州政府的撥款。
而美國各州又都在削減各公立校的經費,裁員、調整某些入讀率低的專業,甚至關閉校區等成了一些公立校平衡預算的慣常操作。
比如美國最知名的公立教育系統之一的威斯康星大學,包括2所研究型大學、11所綜合性大學及13所社區學院。
它在2023年10月就關閉了普拉特維爾里奇蘭分校,密爾沃基分校的華盛頓縣校區和奧什科什分校的豐迪拉克校區都將結束現場教學。
如今全球都處于經濟下行期,普通大學扛不住,連不少知名大學都有財政危機的風險。
幾周前,一向是美國最富有的大學之一——布朗大學開始“哭窮”。
宣稱正面臨4600萬美元的結構性赤字,如果不進行干預,赤字還可能會增長到9000多萬美元。
造成赤字的背后,本科生人數、經濟援助增加以及工資上漲是關鍵因素。
為了緩解困境,布朗大學計劃限制教職員工的增長,減少博士招生,控制運營費用,擴招碩士和在線學習的學生。
在布朗之前,芝大在2023年就表示面臨2.39億美元的預算缺口,它捐贈基金市場價值遠低于同類學校,今年5月財務評級被下調至負面。
學校不得不采取降薪、減少科研經費或是部分專業被砍等的辦法來自救,甚至今年還為參加過芝大夏校的學生開辟了特殊通道。
即便是哈佛大學也難逃財務的影響,它在《2024美國大學財務狀況評級榜單》評級從 A+降到 A。
前文提到削減至少20個系、30多門課程也是為維持生計。
04
— 灣媽看世界 —
中國留學生,機遇與危機并存
主流留學國家因為財務危機,進而砍掉需求量低或是成本過高的專業,既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
好消息是,危機中的學校為彌補財務窟窿,會對國際生大開國門,吸引大量國際生來就讀。
比如芝加哥大學特意為夏校學生開設早申通道,就是個緩兵之計。
還有學校早早發放offer,也不失為一種表態。
同時為了留住國際生,讓學校長遠發展,部分專業雖會被削減或是合并充足,但整體來看設置可能會向著更合理或是以社會需求為主的方向發展。
尤其是當文憑貶值呼聲遍地的時候,學校開設的專業會既注重專業學習,也會培養工作技能,提升就業競爭力。
壞消息是,留學越來越貴。
國際生學費作為海外大學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學費大漲是無法避免的。
美國每年漲幅達到3%到5%,英國隨著通脹率的上升,各專業的學費極有可能會繼續上調。
未來想要送孩子出國深造,就得提前做好經濟儲備,避免斷供問題的發生。
另外從概率上而言,頂尖名校有財務危機,因為有學術實力和良好聲譽傍身,倒閉的風險是比較小的,早早走向絕境的往往是那些綜排靠后、綜合實力不強的學校。
但這會進一步加劇競爭,因為優質資源永遠是稀缺性的,大家爭相恐后搶占好學校的錄取名額。
但名額有限,好學校的門檻會不斷抬高,名校熱門專業會更加火熱,未來進頂尖名校依然難度很高。
留學家庭對于海外大學的停招、倒閉無法掌控,能夠做的就是扎扎實實提升實力,讓孩子有機會坐上臺桌參與競爭游戲。
另外理性選校會愈加重要,課程設置、師資力量等常規項目之外,它的財務狀況都要納入考量范疇。
留學,將是一場長期的信息戰與認知戰。
學會甄別信息、做好精力管理與財務準備,前路才會更加平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