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大家好,我是董萍實——80后、生活中馬馬虎虎;藝術學術上特較真、一心要通過“二次造山”、“重鑄山水精神”,改變畫壇丟魂失魄狀態的董萍實。
董萍實新視覺攝影-平實寫真之夕陽無限
董萍實新視覺攝影-向李白致敬之當太白精神遇上現代攝影
董萍實新視覺攝影-平實寫真之變臉1
伴隨著獨特畫風和“二次造山”理論的建樹,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也引發了以下一些猜想:深入學術秘境、促使中國畫真正步入創造的境界,毫無疑問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為什么堅持不懈地做了一輩子?放下駕輕就熟、名利雙收的北宗山水和現代寫意,你圖的是什么?你嘔心瀝血研創的“紋象山水”究竟是什么?你的“二次造山系統理論”,是信口開河還是諳合著審美創造深層規律的獨特發現?你堅持以特定的形式語言能動地表現作品的內在精神,而不是淺表的“形式游戲”,為什么?
位卑未敢忘憂國—學術乃天下之公器
“位卑未敢忘憂國”與“學術乃天下之公器”,是關乎我“書生氣十足的行為”何以堅持為之的兩個基本觀念——在幾十年摸爬滾打、以及孤獨求敗的過程中,一直縈繞於懷——幸運的是,經過嘔心瀝血、殫精竭慮而又腳踏實地的努力,我終于做成了以下三件事:1、破解了藝術本體奧秘。2、建構了二次造山系統理論。3、把一切努力落實到了作品的創作上,創造性地完成了“形式生命體”的革命性創構——這意味著,恰當的富有表現力的形式語言與充盈的內容和精神,在我這里渾然一體,步入了“體道合德”境界。這三件事情,互滲互動,緊密關聯著藝術本體語言的研究與創構,創作實踐與理論的研究建構密切結合,而且,生命境界的提升和不斷充實的胸臆,始終發揮著潛在的作用。
我深知,這三件事情之中,任何一件都非常艱難,都非常有意義。同時我也知道,作為一個有了良知的現代文人,獨善其身遠遠不夠,還應該把自己的探索所得,奉獻給大眾和國家,促使藝術本真境界不斷提升、幫助受眾深入地理解藝術,使人們的生命變得更美麗更富有創造活力,從而大踏步地走向詩意棲居——因為,“學術乃天下之公器,人皆不可得而私之”。
董萍實新視覺攝影-夜郎故事之趕場圓舞曲
董萍實新視覺攝影-蓮塘寫意之稀聲
董萍實新視覺攝影-夜郎故事之紅紅火火過大年
換個角度講,“三美和鳴,英特越逸;弘道養正,開風立言”,是我一生不懈的向往與追求——實際上,我能夠不斷成長,在黨和國家的培養以及自然、生活蒙養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因緣際會、莫名其妙地走上了一條快樂與痛苦同在、好奇與發現并行、承繼與創造渾融為一的藝術學術探索之路,并在這條路上篤行致遠,進入了藝術本體深處,獲得了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創作自由,同時,也使得一個畫家通過特定的渠道報效國家,有了可能。
董萍實繪畫作品-傳統北宗代表作山水清音
董萍實新視覺攝影-向畢加索達利塞尚們致敬之云水之間
董萍實新視覺攝影-向畢加索達利塞尚們致敬之貴之舟藝棧傳奇
紋象山水—精靈—英特越逸太白風
我這輩子最成功的,就是把夢想、愛好與工作,變成了一件事——於是就遠離了空喊口號,走向了實實在在的審美創造。對此我想從“精靈”談起——那是許多年前,在山東的一次展覽中,圍著我的一組作品,有人說畫的是山,有的說是人,爭論不休。這時一個清脆的女高音跳了出來:依我看,老師畫的是“精靈”。
——我所創構的“紋象”,正是血肉魂靈精魄俱在、畫家與自然和合為一的“生命復合體”,亦即“精靈”。那么,這精靈從哪里走來? 又有什么具體的特征呢?
董萍實繪畫作品-銘志像
董萍實繪畫作品-落滿煤灰的雪人
董萍實繪畫作品-返樸系列之雪蓮
紋象山水來自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深處的源點“紋”—— “紋”乃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源點”,泛指天地之文、占卜之兆、八卦易象、太極玄圖乃至民間吉祥圖案,包括寓“生生不息、事事如意“之意而作為今年春晚主題的 ”巳巳如意” ,與民族傳統文化的關系極為密切,而且,傳統的書法與繪畫皆生于“紋”。
“紋”在古代,與“文”同義,可以說“紋”即“文”,“紋化”即“文化”,彌漫于整個大千世界、無處不在。現在的人們,對離得較遠又較為隱晦的“紋”有些淡漠了,但對民俗中的那些吉祥圖案如“三羊開泰”、“蓮年有魚”、“龍鳳呈祥”之類,卻大都很熟悉,因為那些圖案里含蘊著人們普遍的心理需求,所以頗受青睞。
而所謂的“紋象”,即以“紋”所造之“象”,乃是藝術形象家族之中的一個新生代新樣態。
董萍實繪畫作品-二次造山早期 返樸系列之幽谷清韻
董萍實繪畫作品-手書白線山水傳奇四條屏之喜相逢
董萍實繪畫作品-山水傳奇系列黃山四條屏之靈境
研究“紋象”,先要談“象”。“象”是個多義的概念,在《周易》中,有“自然之象”和“卦象”兩義。在藝術范疇,則有“客觀物體的形貌”、“創造主體構思創意之中事物的映象”和“通過審美創造產生的藝術形象”等不同的概念。
“象”的“紋化”,當然首先是體現在外形式的建構上,我戲稱之為“紋造型”,“紋造型”給“紋象”帶來了非常新鮮的純形式意味和特殊的美感。它與“面造型”乃至于“線造型”的區別,不僅僅是手段方式樣態的改變,內涵、形式意味和風神韻致以及語言境界也都大不相同了。這是因為,“紋化”的過程,即注入觀念、情感的過程,符號與圖像一體化的過程,“紋化”的過程中,借助于富涵意義內蘊的符號,有效地注入了創造主體的生命詩情、觀念、夢想、哲思以及在大千世界中采擷所得,為“紋象”注入了豐厚的文化。
此其時也,創造主體的人格與心靈、生機勃勃的客體以及藝術本體,就實現了極為關鍵的“三美”和鳴,諳合著“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大眾的審美心理,進一步遠離了對自然物表象的描摹,從而以山水為基礎形態,化生出來了一個天然圖像與人文符號化合為一、亦山亦物(有時)亦人的新生命——紋象山水。
于是,“紋象”這個天然圖像與人文符號的共生體,就形成了特別有“文化”、足以托象明義的“象征意象”——它通連古今、通達人心與自然,幫助我們大踏步地走向未來,并擁有了獨特的形式美感。同時,由于象征所固有的抽象品格,一些更趨向音樂之美的“紋象”,便順理成章地步入了“無形大象”境界。
董萍實繪畫作品-糾纏系列之原狀
董萍實繪畫作品-糾纏系列之今古傳奇
董萍實繪畫作品-大佛系列之憫(局部)
事實上,語匯建構乃是一個由低到高生命層次遞升的過程,物質材料和傳統中國畫筆墨語言中的各種“皴”、“描”、“點”等“抽象詞匯”,一旦轉換成為“紋”, 順利地進入作品的組織結構、能動地參與“紋象”乃至“大象”的創構、自然而然地生發出精神情境,那么,就語言的境界而言,就“一超直入”了“如來境”。
因此,步入“二次造山”中期以來,“紋象”便成了我百畫不厭、常畫常新的“主角”,并通過在中國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等國家級場館舉辦的學術展,以及在北京、南京、廣東、山東、臺北等地舉辦的眾多展覽與廣大觀眾見了面。
實話實說,對于這樣一個新鮮的藝術樣態,普通受眾雖然說不出什么專業的概念,卻能夠感受到它本真的美,以及通達人心人性的部分意蘊,這是因為,它所擁有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味,給觀眾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并成功搭建了共享高層次審美創造的橋梁。
記不清是哪位哲人說過,“象征是藝術的開始”,而在我的創造里,象征所寓示的精神,則構成了“紋象”的靈魂。我努力地在“紋象”這個“精靈”的機體之中滲透情、理、欲、意、氣、血、性,滲透著我生命的一切。我希望自己的作品不僅富有形式之美,而且有思想、有味道、有意境、余韻悠長,能夠深刻地揭示出表現對象的根本特質,并賦予現實以一個獨特而又洋溢著詩性的形式和意義,從而把寫實的具象帶進象征的詩的世界。
這其間有一個環節,在整個努力之中非常重要,那就是創構出生命詩情、觀念哲理以及夢境的“對應體”,也就是我特別重視的“形式生命體”,從而使視覺形象與精神意蘊成為表里如一內外互動的有機生命整體。十分令人鼓舞的是,“紋象”作為能動的物化載體,出色地完成了這個革命任務,改變了繪畫“丟魂失魄“的病態。
“藝術即人類感情符號的創造,所謂感情符號也就是象征符號”(蘇珊·朗格)。詩性的、象征的藝術大多很注重開拓意義的深度,從而使作品飽含著豐富而又飄忽的哲理意蘊,這正是一幅畫“有意思”,得以憑借有限透射無限、進而藝術地反映客觀世界,并能夠打動人心的原因所在。歌德曾說:“真理和神性一樣,是永遠不肯讓我們直接認識的,我們只能在反射、比喻、象征里面觀照它”。我之所以鐘情象征,更多的是在于“體道”和“暢神”,享受“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劉勰語)、“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李白詩句)進入至美世界之后的“極樂”。
董萍實繪畫作品-二次造山早期門窗系列之皓月冷長白
董萍實繪畫作品-紋象太白系列 太白傳奇之邀月 1
董萍實繪畫作品-太白詩意系列之山銜好月來
董萍實繪畫作品-紋象太白系列 太白傳奇之邀月 2
董萍實繪畫作品-李白詩意系列之登太白峰
董萍實繪畫作品-李白詩意系列之游仙
說到這兒,該接觸一下 “英特越逸太白風”這個話題了——我是詩仙李白的“鐵粉”,相關題材不僅百畫不厭,還撰寫了《繪畫語言的詩性再造》、《太白精神的視覺詮釋》、《創作談——人山互化醉酒高歌兮 祈與太白共逍遙》等文章,明眼人不難發現,太白傳奇之外的《山水傳奇》、《糾纏》、《大佛》、《新物種》、《新北宗》等系列作品,也都洋溢著“英特越逸之氣”。
看來,“英特越逸” 足夠重要,也實在夠酷,我認為,“英特越逸之氣”就是“太白精神”,在此我們應該感謝唐明皇,是他用“英特越逸之氣”淋漓盡致地詮釋了“太白精神”,極為深刻,對我促動極大。“英”也者,“孟英”(孟子之英)、“英雄”、胸懷大任舍我其誰追求意義之氣也;“逸”也者,“莊逸”(莊子之逸)、飄逸、放達瀟灑逍遙不羈之氣也;“特”而“越”之,卓然不群、特立獨行、審美超越之氣也——結緣于如此內“儒”外“道”、浩然、超邁而又浪漫之氣,我輩豈能無動于衷?
董萍實繪畫作品-紋象太白系列 太白傳奇之和鳴
董萍實繪畫作品-紋象太白系列 太白之醉
董萍實繪畫作品-太白詩意四條屏之獨抱綠綺琴
“如觀眾所見,我對‘太白精神’的視覺詮釋及對視覺語言的詩性再造,相對集中于《太白詩意》、《太白傳奇》兩個系列,一寫其詩意,一造其‘紋象’,兩者題材內容不同,手法也多有區別,但奇絕浪漫、自然厚逸、超邁曠達的精神風貌大體上是一致的。事實上,“英特越逸”的“太白精神”和李白自由自在、蓬勃昂揚、超邁放達的生命,在我”二次造山”全部的創造與自身生命境界升華的過程中,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與詩仙在精神與情感上的融通,對于一個現代文人來說,確實擁有脫胎換骨的再造之功。因此,早年我在山東衛視拍攝《太白風 丹青魂——中國山水畫家董萍實》時,曾脫口吟詠出了以下心聲: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后生小子董萍實,把酒高歌敬先賢。
奇絕浪漫新書寫,引動詩仙開心顏。
散發攬月逍遙去,大鵬雙雙邈云漢。
形式生命體—生命語匯創構—步入自然而然境界
我的“二次造山”,是一個內外互動、理論與繪畫實踐緊密結合、時代語匯建構與山水精神重鑄并重、藝術與生命同行的系統工程——實事求是地講,這是需要一個極富智慧的龐大團隊通力合作才可能完成的課題,萍實自不量力斗膽單槍匹馬闖了進去,結果呢,遠離了功名富貴,也累得夠嗆。
不過沒關系,我喜歡和追求的,原本就不是那些東西,而且藝術和藝術探索在難為人的同時,也給了我成為“歡樂英雄”、體驗成功的資本——“形式生命體”和“生命語匯”的建構、形式語言步入自然而然境界等一系列學術性極強的課題,我認為是藝術真正走進新時代的必要功課,在我二次造山的努力之中,它們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決,可能有的并不完備,但我相信,這些“處女地”的開發,擁有深遠意義。
至于它們的內容、乃至它們的奧秘,敬請仔細閱讀我的相關文論,這里不再贅述。
與孤獨的大師們同道而行
《與孤獨的大師們同道而行》(侯軍)、專注于特立獨行的探索創造,無疑是一件個體性非常強的事情,個人的情、理、欲、才、膽、識、力及其生命狀態,都將在他的畫和文章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因而在形容一個人藝術生命的形式時,往往會稱之為某某人的“藝術世界”。但是,無論他個性多強多鮮明,他的創造都不是他自己的事情,生活、社會、時勢乃至太多太多的事物,都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蒙養啟迪、引發促動、影響制約,不一而足。
開啟審美創造與藝術欣賞之門——董萍實在吉林師大美院講座講授中
董萍實早年在東北師大為美國芬克教授演示中國畫
走近詩仙展在崔子范美術館展出,董萍實與崔老在一起
舉例說,正是在“紋象山水”和“新北宗”繪畫的創作過程中,我對“自然流.新書寫”語言和“北宗山水”進行了深入的梳理、建構了“畫出來的本體論——二次造山”系統理論,在《文藝研究》、《美術觀察》等諸多刊物上發表了《山水精神論綱》、《再造水墨山水語境》、《語境的升華與生命語匯建構》《悉說本體》等一系列學術論文,同時出版了《董萍實新書寫》和《北宗山水》兩部學術專著,均系率性為之、鉤深意遠之作,算得上是用心良苦啦,遺憾的是,它們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而個體生命與藝術生命的同步升華,也有待于更廣泛的認知——那其中涵詠著多么寶貴的精神、又包蘊著何等美麗的風景啊! 就此而言,我由衷地感謝范寬、郭熙、石濤、王陽明等先賢,感謝恩師孫天牧和周韶華、劉國松、石虎等先生,還有達芬奇、畢加索、塞尚、高更等一大批孤獨殉道的藝術家,正是他們,在充沛的專業營養之外,還給了我“獨孤求敗”、實現“吾心光明”的勇氣。
80年代董萍實與孫墨佛爺爺和孫天牧老師合影
恩師孫天牧先生在董萍實中國美術館學術展覽現場接受央視采訪
恩師孫天牧手書贈言
陳少梅誕辰100周年慶祝活動中,董萍實與恩師孫天牧在一起
董萍實與周韶華先生在第一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
董萍實與劉國松先生在南京水墨三年展
董萍實在深圳美術館石虎新作展與石先生賈方舟先生合影留念
董萍實在何香凝美術館學術展與王子武先生在一起
侯軍先生的這本書,董萍實百讀不厭、常看常新
同時,我還要特別感謝藝術女神,賜予我神思靈感和美麗的心靈,讓我有了非同尋常的發現,進入了難以涉獵的秘境,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了“新書寫 ? 自然流”、“自然而然生命機制的構建”、“文心與詩情的視覺詮釋”以及“手書白線”、“筆墨語言的形態情性意緒與作品的風神韻致”、“骨骼、骨力、骨氣與健壯氳沛體格的內在支撐”、“蓬勃的視覺張力與蒼勁樸茂偉岸的氣質氣象”、“文武兼容之道與方圓曲直釅淡中的牴牾變通”以及“變眼中所見為心中所想 ? 董萍實新視覺攝影”等眾多與本體創構緊密相連的課題——不必再羅列了,漫長、艱難的“二次造山”之中,我遇到的問題數不勝數,然每攻克一個高地,境界都有所提升,也都很得意,當然,也都要浮一大白。
有言亦睛
——或許,我之所以80歲了,還能有精氣神暢想未來,好酒也是原因之一。
除了酒,我還喜歡朗誦,那此刻要朗誦些什么呢?“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魯連特高妙……拂衣可同調”?“天梯石棧方鉤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董萍實新視覺攝影-平實寫真之變臉2
董萍實新視覺攝影-蓮塘寫意之色彩斑斕入畫圖
董萍實新視覺攝影-向畢加索達利塞尚們致敬之陽光印象
與天籟和鳴——董萍實在黃山人字瀑
董萍實新視覺攝影-快樂老家記游之大寫意
董萍實新視覺攝影-向畢加索達利塞尚們致敬之想我了你就招招手
董萍實新視覺攝影-快樂老家記游之春天的芭蕾
我這輩子、我的探索與我的心境,都與山水有關,此刻,最貼切最具深意最想吟誦的,還是李太白的《山中問答》:
“問余何事棲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文/董萍實)
文章轉自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增編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