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就繼續來聊聊《周易》中的“吉”、“兇”、“悔”、“吝”之類占辭的關系。
其實關于《周易》詮釋和解讀方面的書籍和文章小君看的也是不少了,但是小君有個感覺,很多作者喜歡將一些簡單的問題復雜化,這一點對于新手來說相當的不友好。所以,今天小君就簡單來聊聊關于“吉”、“兇”、“悔”、“吝”的問題,接下來還將簡單的說說他們之間的規律,希望可以對新人朋友有所幫助。
吉、兇
所謂“吉”、“兇”,估摸著從字面意思大家很可以很直觀的了解,所謂“吉”便是好,“兇”就是不好。然而在《周易》中,“吉”、“兇”還有一層意義,便是得失。正如《系辭轉》所云:“吉兇者,失得之象也。”其實在生活中,得失往往也決定著我們的處境和情緒。正因為得失在尋常生活中是一個普遍存在且深刻影響我們的概念,因此千百年來人們往往淡看得失,然而真正能做到卻沒有幾個人。
但《周易》中除了單獨的“吉”、“兇”還有表達程度的“大吉”與“元吉”,和表達條件的“貞吉”與“征吉”。
“大吉”與“元吉”相對比較容易理解,相對于“吉”,“大吉”是更進一步的“吉”,而“元吉”的程度比“大吉”更進一步。畢竟,“元”字由原本,根源的意思,因此將其理解為:原本就是吉。
例如離卦六二的:“黃離,元吉”,離卦是個陰卦,而他的主爻便是六二爻,六二要即中且正,德、時、位皆完美無缺,因此爻辭許以最美好的“元吉”,且用最美好的黃色來比喻它,這個用法類似于坤卦中的六五:“黃裳,元吉”。
有趣的是,《周易》中并沒有“大兇”和“元兇”的說法,一般來說,卦辭或者爻辭中出現“咎、災、眚”代表的就是不同程度的兇,而“災眚”便可視為“大兇”。如復卦上六:“迷復,兇,有災眚”,所說的便是反正道而行,必然是大兇的。
而“貞吉”與“征吉”則是在“吉”、“兇”的概念上加上兩個相反的條件。簡單的理解“貞”是守正的意思,屬靜;而“征”原意是征伐的意思,而如今引申為進取之意,屬動。
“貞”與“征”一靜一動加在“吉”、“兇”前作為附加條件,其實就是告訴我們的得失取決于在不同的條件下采取不同的針對策略。《周易》中很多時候,應該守正或是進取,取決于所處的時、位、勢的條件,簡單理解就是關系到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悔、吝
不同于“吉”、“兇”的直觀,“悔”、“吝”相對來說比較不好理解。《系辭傳》中也有云:“悔吝者,憂虞之象也。”又說:“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
簡單的說,可以將“悔”、“吝”視為“吉”、“兇”之間,若用到日常生活場景中,便是雖沒有得失的喜憂,但事情不盡如人意,讓人心中不痛快,卻也沒有到災咎的地步。
一般來說“悔”便是后悔,后悔之后便有悔改,因此“悔”一般是事情可以向著“吉”發展。而“吝”則是怨恨惋惜的意思,并沒有反省悔改之意,反而心心念念放不下,因此“吝”意味著事情可能將往“兇”發展。
咎、厲
“咎”的意思是做錯了事而受到的懲罰,在《周易》中,咎經常與“無咎”、“何咎”、“匪咎”搭配使用,有時候也會與“無譽”連用,如“無咎無譽”,因此從字面上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了。
“厲”原本是“旱石”的意思,指的是無比堅硬的石頭,一般用來做磨刀石。在《周易》中,將“厲”引申為困難、危險。
但比較有趣的是“厲”雖是危險,但又不似“兇”直接涉及得失。畢竟“厲”的危險是客觀存在,但若能憑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克服危險,那么也是可以吉的。例如我們常用的成語“砥礪前行”“磨砥刻厲”便都是克服困難,努力刻苦的意思。
因此“厲”雖危,卻也可以作為對人的磨礪,歷經一番磨礪后成就更好的自己,這何嘗不是一種“吉”呢。因此,在《周易》的占辭中,“厲”也會與“無咎”甚至“吉”連用。如乾卦九二:“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和頤卦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