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2018年上映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全網帶起了一波宋代點茶熱。這讓小君很欣喜,因為在這一部細節考究的劇集中,讓更多的人體會了一把宋代茶文化美學的細致唯美。
雖說茶工藝的巔峰在于宋代,然而對于小君來說大唐才是茶文化興盛的起點。宋茶雖奢靡金貴,卻也耽于炫技而失了茶的本真。相對來說,唐宋兩代的茶事,小君更愛那質樸純真的唐茶。
雖然從口味上來講,唐代茶飲于如今的茶人來說無異于黑暗料理。不過一部《茶經》,便足以將茶中文化的精髓流傳百世。而唐代茶飲的特色,是被制茶工藝的落后所耽誤。但于小君來說,唐朝才是茶精神的巔峰。
因此,自從《知否》帶起點茶熱度后,小君也期待著一部靠譜的熱劇,可以為我們帶來唐朝茶飲的風貌。小君沒等太久,2019年6月份上映的《長安十二時辰》,為我們帶來了一場關于唐朝茶飲細節的呈現。
《長安十二時辰》中,雖說劇中與茶相關的場景不多,卻完全勝在那對細節的執著上。而執作的重心便在于高度的還原和真實感。從劇中其實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往日古裝劇中常見的套路少了,取而代之便是那看起來陌生卻充滿新鮮感的唐代風俗。
就如同那那別致的“叉手禮”,初見時是否有些行為藝術的另類感,但是人家可是有典籍可考的。唐代詩人柳宗元的《同劉二十八院長述舊言懷……》中便有“入郡腰恒折,逢人手盡叉”的描寫。這首詩詩名雖長得不靠譜,但是作為唐時詩人的描述時人風俗自然是靠譜的。只不過這種唐朝的儀禮,小君若是沒有記錯,在電視上還是第一次被表現出來。
既然在這尋常儀禮上可以這般考究,在對茶的表現上,果然也沒有讓小君失望。
第五集,太子召見李必時那場煎茶戲,那對細節的真實還原,讓愛茶的小君不禁激動不已。太子這一手茶,便是唐人流行的痷茶法。而劇中的細節竟精細到那煎茶前的炙茶。
炙茶手法流行于唐朝,這是由于唐代制茶工藝使然。當時在煎茶前,取出的茶餅需經過火力來炙烤,將茶餅中的香氣充分逼出后,放入特制紙袋中冷卻。據《茶經》的說法,這么做是為了讓茶餅中的“精華之氣無所散越”。但是隨著制茶工藝的發展,這道烤炙的工序到宋代就被廢除了。劇中對于細節的還原竟精細至此,著實讓人驚喜。
在茶器的使用上,《長安十二時辰》也是相當考究的。在劇中,李必為何監奉上的那杯茶,用的便是唐朝的特色茶器:越窯秘色茶盞。
越窯秘色瓷乃是唐代皇家專用瓷器。陸龜蒙曾與《秘色越瓷》中盛贊其“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不過這等絕色的瓷器,鼎盛于唐代,到了北宋便慢慢衰退了。甚至秘色瓷還曾一度成迷,直到1987年一場大雨催開法門寺的地宮,才使得這神秘的秘色瓷重現世間。可見,劇集考據之用心。
在劇集中諸多的細節都讓我們重拾了一番那些專屬盛唐的細節點滴。對于不管是歷史考據迷,或是茶迷小君都可謂是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