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為武”這個一句相當霸氣的話,千年來,他也是中國軍事思想的核心內容。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延續5000年的文明而不衰,“止戈為武”的戰爭認知便是緣由之一。
“武”字,在甲骨文中是手握兵器,做出出征姿態的字形。隨著字形的發展,逐漸發展為由“戈”與“止”組成的會意字。“戈”是先秦時期的主要的作戰兵器,因此甲骨文中的“戈”字多與戰爭相關,比如成語“枕戈待旦”就是戰場上隨時提高警惕,即便睡覺也要枕著武器,隨時隨地提兵器便可戰。而“止”早期是腳趾的意思,舊事多以步兵為主,人以“止”行抵達目標,因此甲骨文中的“止”多為行動的意思。
然而,到了春秋時期,楚莊王卻為“武”字賦予了“止戈為武”的意涵。楚莊王是孔子口中的“賢君”,亦是“春秋五霸”中第一個稱王的諸侯。
楚國居邊陲之地,遠離中原文明,因而一直被中原諸國輕視。然而地理位置之便讓楚國在長期與周邊蠻夷的戰爭中,不斷擴張領地,并鑄就了強大的戰力。當楚國足夠強大時,自然不滿于中原諸國的輕視而屢屢挑釁周天子的權威,甚至不惜以“蠻夷”自居而悍然稱王。這自然引起了中原諸國的不滿,而開啟了楚國與中原諸國的長期對立和戰爭。
一部《春秋》書寫了242年的歷史,,這242年間楚國便滅了21國。中原諸國面對楚國的威脅,先是齊國聯合諸侯遏制楚國,而后發展為晉楚爭霸的格局。這兩強相爭中,晉國長期占據了上風,直到楚莊王即位后,方以“邲之戰”扭轉了劣勢。
這一戰,楚君大獲全勝,一雪前恥。死傷慘重的晉軍則丟下陣亡尸骸倉惶北撤。戰事結束后楚莊王巡視戰場,楚軍猛將潘黨建議收集敵軍尸體,堆為京觀,以示楚之武功。
何謂京觀,就是戰勝國將敵國陣亡士兵的尸體 聚集累積起來,用封土筑成高冢,以此炫耀武功。長平之站中,白起就曾坑殺40萬趙國將士筑京關,起到威懾作用。
但楚國將領筑京觀的建議直接就被楚莊王拒絕了,他說:“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猶有晉在,焉得定功?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無德而強爭諸侯,何以和眾?利人之幾,而安人之亂,以為己榮,何以豐財?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其為先君宮,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于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今罪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可以為京觀乎?”
于楚莊王來說,戰爭并非為了宣揚武功,而是為了制止強權暴政,為了給百姓帶來安定的生活。因此能止息兵戈的才是真正的武功,而武功應具備七種德行:禁止暴強、消除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基業、安定百姓、團結民眾、增加財富。如今晉國的士兵為了執行國君的命令戰死,不過是為國盡忠,于他們個人并無過錯,怎能用他們的尸體來做京觀呢?
這是一種平衡軍事和政治目的智慧。戰爭并不是目的,“能戰、善戰方可止戰”才是核心邏輯。多年后《孫子兵法》亦將“止戰”作為其核心要義,并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和”為“善之善者”。
然而如今在網絡上對于“止戈為戰”又有了不同的曲解。總有些人認為所謂的“止戈為戰”就是要放先下武器,以誠意感動對方讓對方也停止武力威脅。小君不禁想,這些人不是傻白甜的圣母白蓮花就是別有用心。這種投降主義如果有用的話,當年波蘭投降德國后又怎會遭受殘酷的對待;法國投降后換來的不也是恥辱的割地喪權。自廢武功、示弱只會讓敵人更囂張。
唯有對善良的人才能以善相待,對于惡徒,對于虎視眈眈的敵人唯有以強大的武力和必要的戰爭來作為維系和平的手段,這才是真正的“止戈為戰”。
就如同最近國際網絡上常有人問,為什么世界到處都是戰火,只有亞洲這么平靜呢?最常看到的答案便是,因為中國有足夠的威懾力,鎮得住廠子,不聽話的孩子挨過揍自然就老實了。
這,就是“止戈為武”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