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我評價漢武帝的一生,如果在學生時代,我會評價漢武帝擊敗匈奴是功過千秋,因為他擊敗了匈奴解除了北方的威脅。但后來根據史書發現一個問題:不管漢武帝有沒有擊敗匈奴,漢朝的百姓都是不幸的。北方邊境問題解決后,統治者卻喜歡窮兵黷武,最終還是有很多百姓死于戰爭,更可怕的是這種事例給后代提供了反面教材。比如乾隆就將開疆拓土作為自己的文治武功,然后在清朝與緬甸的作戰中損失慘重,征伐準噶爾更是出動六十萬大軍,耗費7000萬兩白銀。下面,我就來說一下我對漢武帝的看法:
百姓
首先從天資來說,不管是用人還是見識,漢武帝都是上乘之品甚至超過了他的父親漢景帝,那么漢武帝和漢景帝相比缺的一個東西就是現實。和漢景帝自小在民間服刑和深受薄太后的教育不同,漢武帝從小長于深宮,而母親和竇太后為了權力爭得又不可開交,或許漢武帝是好玉,但卻沒有經過現實和親情的雕琢,這也為他后來不顧百姓生死的民間疾苦的窮兵黷武和不顧親情殺害兒子的巫蠱之亂奠定了基礎。天賦縱然可貴,但厚積薄發的態度也是一個成功的君王所必不可少的。
我就這么說吧,如果后來輔政的不是霍光,或者沒有霍光這樣的才能以及有董卓這樣的野心,那么漢朝大概率會就此終結。我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那些長于深宮的人對于權力都有別人所不及的貪婪,對于長生不老都有常人沒有的執念。而我始終覺得,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口號再美,也不如衣食無憂的感嘆有意義。陳湯說這句話是因為沖鋒陷陣的不是他,但他卻可以踏著白骨實現自己的加官晉爵和名垂青史。對于一個王朝而言,一個王朝再大百姓食不果腹,這樣的王朝又有什么意義呢?
漢武帝
其次就是漢匈戰爭時期,這一時期是漢武帝的高光時刻。我從歷史角度覺得漢武帝這一時期也是有功的,因為漢朝和匈奴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而且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并不是什么時候都有衛青和霍去病這樣的將領的,因此不管漠北之戰還是河套之戰對我來說都是予以肯定的,當時的匈奴向東擴展到東北,向西擊敗大月氏已經雄踞北方,而這也是我一直不會改變的看法,因為我始終覺得功就是功,過就是過,沒有功過相抵這種荒誕的說法。很簡單,你可以用功抵掉過,你能讓那些因為你的過失丟掉性命的人死而復生嗎?
但漢武帝后期就屬于沒苦硬吃了,甚至為了給小舅子鍍金率領幾十萬出征西域,因為昏聵逼反了李陵、以及殺害了后起之秀趙破奴等人,而這些都是大漢未來將領的佼佼者。甚至給司馬遷上了宮刑,在古代很少給史官上刑的,而上一個迫害史官的還是春秋時期的崔抒。甚至重用張湯這樣的酷吏,窮兵黷武的結果就是大漢的百姓都快死光了,更可怕的還有賦稅來充當軍費,因此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遍布整個大漢,從漢武帝的接手到交付,西漢整體其實是退步的,甚至還不如劉邦時期。
治國理念
最后漢武帝和劉據矛盾的本質就是治國理念的分歧,盡管劉據出身帝王家,但卻看到了民生的艱巨,于是主張休養生息。我覺得劉據這樣的太子不管是見識還是血性都是古代所有儲君里面的上乘之選,但這時候老年人有一個特性叫固執,他堅持認為自己就是通過武功開疆拓土的,因此也應該通過武功繼續開疆拓土,但卻完全不顧百姓的死活。我基本上翻遍史書,所有王朝的君主,幾乎有作為的都是二十歲到四十歲之間,只要超過四十歲都會變得昏聵,哪怕這個人是成就開元之治的唐玄宗。
你試下一下,讓一個行將就木的老頑固去治理一個王朝,這不是把一個王朝推到滅亡的根源嗎?而且從人性來說,二三十歲是為了理想最無私的年紀。而四十歲以后則是被家庭和孩子亞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這個時候的人其實是最追名逐利的。因此這個年紀的君主必然會利欲熏心貪權逐利,甚至為了權力禍害王朝,而這個時候的官吏也是最容易墮落腐化的時期?;蛟S有趙充國這樣越老越妖的存在,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普通人,墮落也就變成了一種常態。
天賦異稟
漢武帝讓我想到了一個人:嘉靖,他也是天賦異稟,不管聰慧還是權術都是頂級的存在。但他卻脫離了現實,壓根不知道百姓疾苦,當他自以為把天下玩弄于股掌之中時卻不曾發現自己被嚴嵩父子玩弄于股掌之中。甚至由于他的作妖,大明朝還不如交給一個普通的君主。漢武帝的天資也是如此,但他的天資給了他和其他人一樣的自負。因此他和其他君主一樣成為了江充、蘇文等人的工具,他滅掉了匈奴,但卻給百姓帶來了比匈奴更可怕的災難,那就是死亡和貧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