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畫是一項長跑運動,需要作者具有很沉穩淡薄的心性,要沉得住氣,逐漸深化自己。
蘇高宇:湖南省政協委員,大寫意花鳥畫家、文藝評論家、作家
蘸墨、揮毫,在湖南省政協委員、大寫意花鳥畫家蘇高宇的談笑之間,數只螃蟹已躍然紙上。
“大寫意畫是意在筆先,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它與看似復雜嚴謹、需要打稿描摹的工筆畫不同;大寫意畫的筆觸是瀟灑自如、隨意生發,就如同駕駛在高速公路上,不能踟躕不前,只能隨著情緒時快時慢。”聊起大寫意畫,蘇高宇心中自有丘壑。
蘇高宇被評價為“是繼齊白石、王憨山之后,又一位賡續中國大寫意花鳥畫傳統的優秀湘籍藝術家”。
創作40余年來,他的筆下不拘于傳統的松竹梅荷蘭題材,萬物皆可入畫,他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水果、魚蝦、農產品、生活用品以及案頭的老物件作畫,再搭配其題寫的詩詞或哲思短文,使其作品更具生活氣息和人文情懷,令觀者看畫之余,讀起來別有一番趣味。
《文史博覽·人物》2024.12 《蘇高宇:意在筆先,萬物皆可入畫》
墨歇意不盡
蘇高宇曾在深夜的朋友圈發了一張橫幅習作——在濃淡相依的墨與墨的交織中,蓮蓬和蓮子散落其間。他配文:“當每一顆蓮子都咽盡了自己的苦汁之后,蓮蓬便成了只停放著記憶的老屋了。”
他的作品喜歡表現紫藤、殘荷,也有案頭的筆洗、早熟的荔枝、澄黃的枇杷,以及兒時常吃的酸豆角和玉米。但蘇高宇最喜歡畫螃蟹,他說因螃蟹能體現其心中的縱橫之氣和心性。
蘇高宇有一幅畫作中,是三只憨態可掬的螃蟹,取名為《爬在一起,都不容易》;在畫作《江湖》中,畫的是條魚,一只螃蟹,題識道:“同在江湖,彼此對于對方的模樣以及走路的姿勢都頗覺怪異,十分地不屑。”這些文字比針砭時弊俗態的數千言雜文更有力量。
中國寫意畫的“意”,往往只有在文化的驅動之下,才能達到“筆外之筆,墨外之墨,意外之意”的最佳境界。蘇高宇的畫,墨歇意不盡,“每一個字都是有感而發”。著名作家王躍文曾稱贊蘇高宇,詩、文、書、畫,四美并俱。蘇高宇表示,在中國畫領域,畫家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涉獵越廣、探索越深入,其作品的意境越深邃、思想越深刻。而他就是一位將詩文書法集于一體、融會貫通的學者型藝術家,因此他的寫意花鳥畫作品日益呈現出別開生面的藝術品格。
5歲執炭為筆,這是蘇高宇記憶中第一次作畫的情景。那時,湘西鄉村家中的木板壁、墻壁上畫下的都是他對世界的印象和理解。囿于時代困境中的畫家父親,最初并不支持蘇高宇學畫,但最終因蘇高宇的熱愛和天賦,選擇傾其所有地支持他。
13歲時給名家寄信學習繪畫,20歲時師從著名畫家楊石朗學習山水畫,33歲時只身進京追夢,兩次登門拜師,向著名花鳥畫家郭石夫學習專攻大寫意花鳥畫——在郭石夫的教導之下,勤耕硯田的蘇高宇逐漸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使得對弟子一向挑剔的郭先生也不得不贊譽:“蘇高宇自湘西來京,從余游,數年間藝事大進,這主要由于他天資聰慧、勤于向藝、心無旁騖,日寫夜思得來。”
盡管已是名家,蘇高宇仍堅持每天作畫,連生病都不偷懶。每每于凌晨或清晨的朋友圈,能瞥見他新發的練筆之作。他直言,“每一張拿出門的畫作都不是一揮而就。”在他看來,中國畫是一項長跑運動,需要作者具有很沉穩淡薄的心性,要沉得住氣,逐漸深化自己。
蘇高宇的書畫作品——半熟荔枝。
鄉愁與知己
蘇高宇有方閑章,刻的是“南去北來何事”,用于時時警醒,客居北京,要不斷進取。這些年,他時常往返于北京、湖南兩地,就如候鳥不知疲倦。他曾說,“故鄉與每個人的關系,就像絲瓜和絲瓜瓤之間那么緊密與復雜。”
今年8月,蘇高宇在湖南博物院開展,主題為“畫意初心 墨韻鄉愁”,展出的作品中包含了蘇高宇藝術創作生涯中各個階段的代表作,其中有大量來自家鄉的題材,如湘西樅菌、沅芷澧蘭等。他邀請大家走進展廳,“來看看一個游子這些年深深淺淺的腳印”。
在他看來,家鄉給了他藝術的滋養。從湘西大山里走出的文人、畫家,皆敢于突破常規,對萬事萬物更具想象力、接地氣。多年前,蘇高宇應邀為湘西黃金茶題字,于是有了一份更深的牽連,也有了更多滲透于內心的滿足感。作為省政協委員履職時,他多次為湘西茶產業、文旅產業建言獻策。
此次畫展中,蘇高宇收獲了太多的支持和感動。好友王躍文受邀參加并為此特意撰長文研討賞析蘇高宇畫作題識,讓蘇高宇倍感驚喜和友情的珍貴,“這不僅體現了王躍文的嚴謹認真,更是填補了我個人繪畫題識方面的理論研討的空白”。
蘇高宇與王躍文相交于十余年前,因雙方都愛好文學擅長書法,彼此志趣相投,一見如故,奉為情同手足的知己好友。蘇高宇至今記得,2014年的一個傍晚,王躍文突然給他打去電話說:“高宇兄,你需要考慮賣掉你北京的房子,因為你需要支付我一筆巨額的廣告費。”
原來是王躍文的小說《愛歷元年》即將出版,其中有個畫家高宇,人物原型就是蘇高宇。后來,王躍文曾在采訪中說,“我寫了這么多年小說,這次唯一一次以真實人物為原型。當然,故事是假的。如果蘇高宇要跟我打官司,那他也沒法打,因為我書中的畫家不姓蘇,姓高。”
平日交往中,倆人既默契又喜歡互相開玩笑。蘇高宇曾畫下一幅紫藤,沒有落款,發在朋友圈中。王躍文看到后隨即轉發至朋友圈,“有知道這幅無款紫藤是哪位大神的嗎,一日之內無人猜中,我就落款王躍文上網拍賣。”
蘇高宇看到之后一陣大笑,打趣地截圖后并隔空喊話,“我曾跟朋友說過,在學習畫畫的道路上,我曾轉益多師,誠懇地向多位老師請教過,其中就包括著名畫家、《國畫》作者王躍文老師。”二人之間的情誼豁達令人艷羨。
蘇高宇總說,要畫如其人,文如其人,書如其人。而這故鄉的老友以及故鄉的茶,裹著他兒時在湘西大山深處的記憶,都在時光的醞釀里,融入了蘇高宇的每一幅畫作中,讓他深深地眷念。
文 | 政協融媒記者 肖君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