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不是勤奮,而是做對事情。”
關于這個觀點,問答原文是這樣的。
主持人問:
“那我們接下來的問題是來自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同學,他想提問的是,請問段學長如何培養看待問題的批判性思維?”
段永平說:
“這個我搞不清楚,我沒有什么批判性思維。我就是想,我本質想,想長遠,想本質。
你跟我做的一樣,你挺好,我干嘛要批判你。但是呢,有些東西我可能看見,我覺得,因為我看很多就像你剛才講的勤奮樂觀,我就瞎說,不知道這背后都是什么,我也沒有仔細想。但是確實有人說過,什么東西最重要,他說勤奮最重要,我說不是,我說做對的事情最重要。
因為我說勤奮最重要,你會變得更勤奮嗎?你不會,至少我不會。但是呢,你想著做對的事情,發現錯了你趕緊改,這一輩子你累積三十幾年,四十幾年,每一個決定都是基于十年,二十年以后回過頭來看,你會發現你會省好多力氣。
我們三十年畢業,四十年畢業,我看那些同學,都是很聰明的人,但是有些人在原地就轉了三十年,四十年,那就是可能每個小的決定,他都是基于眼前的利益。勤奮嘛,他們可勤奮,但是不穩定。
所以我有時候,我不覺得這是一個批判性的,我覺得我自己會去想這個事,所以養成一個想本質的習慣我覺得挺好,凡事就這么想,時間長了可能就有這種能夠想本質的習慣。但是是不是叫批判性的思維我就不知道,批判性我聽起來感覺好像惡狠狠的樣子。”
道理很簡單,別走捷徑,別盯著眼前利益把快錢賺了,不然后面反而更不穩定了。
我是這樣理解的。
1.道理誰都懂,能否執行到位才是最難的
段永平回母校的問答實錄,網上有文字版,感興趣的小伙伴可以搜來看一看。
提到這個做對的事,其實我還是覺得與選擇有關。
畢竟,在認定一件事之前,總得想清楚。很多事情,做了好幾年后,如果發現沒啥進展或者本就是個錯誤,不少人就會開始考慮沉沒成本。
決策不果斷的,可能就會覺得前期投入、付出了這么多,舍不得放棄,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后滑向深淵。
其實,這就是得不償失。
及時止損也能避免更多錯誤,但更穩妥的還是,在一開始就別選擇了一條錯誤的路,這還是挺重要的。
因為,在樂觀的情況下,可以中途下車,在不太理想的情況下,那要是換成中途跳車,那就挺危險了。
像現在網上很多信息都是公開透明的,想知道一些學習的方法、資源,一點都不難。難的還是能不能做到。
就連我自己有時碼字,都覺得寫的東西過于簡單,但更多還是只限于表達出來,實施起來都不一定能做到,甚至根本做不到。
所以,我還是傾向于寫更多已經發生的,這樣至少說明有人做到了,那可行性稍微強一點。
2.慢即是快
賺快錢,直觀的感受就是:靠一件事賺了一波快錢后,太讓人心里沒底了。
到底有沒有這種感受,當事人可能心里更清楚。就是好像能帶給你短暫的喜悅,但事后一切不能復刻,就會有很強的戒斷反應。
這種感受的反面是,面對同樣一件事,只是賺錢的時間有所延遲,那心里其實是挺淡定的。
只說自己的觀點,我是覺得可以做下有“復利”的事情。
就是前期或許艱難、辛苦一點,但后面就能實現躺賺的那種。
這就強調別在人生上半場該奮斗的時候什么也不做,等到后半場身心各方面都有所下降的情況下,再去做很逆天的事情,這就很脫離現實了。
雖然也有大器晚成的例子,但這種大器晚成,也是建立在有所積累的前提下,剛好遇到一個契機,能力就得到釋放了。
不是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全方位無死角空白一片就突然干成一件事的。
寫到這里,覺得這篇文也都是些很“道理”的東西,但很多事實、案例,只要是已經公開的,一個人真的想知道,那肯定會想法子知道。
所以,對于慢和快,不是絕對的。我擺不了事實,因為有時我會追求“快”,有時又會“慢”下來,只能說階段不同,在切換快慢和踐行中不斷調整。
只是,當下做什么的大前提還是:盡可能地只做可能做到的事,或者一定能做到的事。
這樣快一點,慢一點,都沒啥影響。
要是在大前提之外,那就要超級慢了,因為只有慢,才能探索出符合“大前提”的事情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