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手指劃過屏幕的瞬間
敦偉
春天的陽光斜斜地灑在窗欞上,我摩挲著泛黃的書頁,那些曾經熟悉的鉛字在昏花的視線里模糊成水墨般的痕跡,在無數個晨昏交替中重復,年老眼花直接給閱讀帶來障礙。
記得當我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后,這方寸之間的熒幕,竟為我打開了全新的閱讀天地。
當傳統閱讀遇上數字浪潮 ,書櫥里的精裝典籍依然莊重,可放大鏡在字里行間游走的艱辛,讓我閱讀變成了體力與耐力的雙重考驗。
有天,我偶然點開微信讀書的聽書功能,著名作家劉心武筆下的《鐘鼓樓》在喜馬拉雅語音中蘇醒,琉璃廠的市井聲與電子書的翻頁聲奇妙共振。這讓我恍然驚覺:文字的載體在變,但文學的靈魂始終鮮活。
在視頻平臺上,著名作家陳建功的散文化作流動的影像,北海的白塔倒映在數字湖面;著名作家曹文軒的童話世界被動畫師賦予斑斕色彩,青銅葵花的命運牽動萬千網友的心弦。
我開始嘗試用語音輸入記錄讀書筆記,指尖輕觸屏幕就能調出著名作家詩人曉雪的詩集,這種自由讓我想起年輕時在圖書館抄寫卡片的歲月,只是如今的知識海洋有了更便捷輕盈的舟楫。
雖然年歲大了,對文學的酷愛之心沒變,為適應新時期的閱讀轉型,我第一次學習利用剪映剪輯著名詩人毛詩奇的鄉愁詩時,顫抖的雙手總讓畫面錯位。在一次次實操受挫中,我終將"永勝三川"壯美景色的航拍鏡頭,配上納西族的蒼涼音色烘托出作者的詩意,短短一分多鐘的詩歌短視頻竟收獲上百點贊。有位網友留言:"老爺子,您讓我聽到看見了家鄉的風貌。"
這一刻,我忽然明白傳播的魔法,當作品經由數字重構,竟能跨越時空喚起如此鮮活的共鳴。
在制作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高洪波兒童文學專題時,我特意收集了八十年代的連環畫掃描件,讓懷舊的筆觸與當代插畫藝術碰撞。有位年輕母親私信說:“她五歲的孩子看著視頻背會了《會寫字的梧桐葉》。”
這些反饋成為我深夜伏案閱讀制作短視頻的動力,利用現代自媒體拓寬閱讀視野,感受多元閱讀審美的樂趣。讓文學常青之樹永遠扎根在心里,伴我安度晚年。
我在碎片式與深度閱讀中尋求平衡 ,晨起翻閱《當代》雜志的電子版,午間用十五分鐘聽完《小說月報》的精選短篇,傍晚則沉浸在于爾克·舒比格的魔幻世界。
我將深度閱讀化作每日必修的功課,如同匠人擦拭傳世的青瓷,在緩慢細致的品讀中,觸摸文字最本真的肌理。
當老友笑問為何不用聽書軟件速讀名著時,我總說:"好故事值得用老法子慢慢焐熱。"深度閱讀不能丟,我給自己定了規矩,每月兩部長篇,讓我在數字浪潮中保有思想的錨點。
讀著名作家胡廷武《回到西雙版納》時,特意找出幾十年前的旅游相冊對照;聽著名作家教授楊振昆的<幸福講壇>,啟迪人生的幸福秘訣。這種跨媒介的閱讀體驗,讓記憶與現實在數字空間奇妙疊合,仿佛搭建起通向過往的時光隧道。
窗外的老樹又添新綠,我的短視頻賬號關注量逐日遞增。
昨夜在整理一位老朋友,赴港所寫的系列詩《辭舊迎新在香港》168首詩的詩歌短視頻時,發現他對香港傾注了無限的激情,把滿腹的詩情化著噴泉涌出。這讓我想起艾青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在這個信息奔涌的新時代,我不是被遺忘的孤島,而是以新的姿態融入到了新時期新閱讀的懷抱。當手指劃過屏幕的瞬間,我觸摸到了文學永恒的心跳。
草寫于2025年3月6日荷花苑宅地
作者簡介
敦偉 ,當過兵,復員后,分別在《滇池》雜志社,《人民文學》雜志社,《中國廣播電視學刋》任編輯,編輯部副主任,主編助理,后在央視中囯電視劇制作中心任編輯,參與多部影視劇策劃、編輯、制片人,獲過《飛天獎》.《金鷹獎》.《駿馬獎》。曾分別在全國性報刊發表詩歌、散文、報告文學、評論、劇本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