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土簽協議后,土耳其坐地起價:中國不交出稀土技術,就別合作了!
在當前中美博弈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未來的較量很可能會聚焦在關鍵原材料上,這點大家可能已經有所耳聞。
像銻、鍺、稀土這些重要資源,不僅是高科技產業的命脈,也是國家戰略儲備的重點。
去年中國開始收緊對這些關鍵金屬和原材料的出口管制,這一步棋實際上就是一個信號,暗示著中美之間在這一領域的交鋒或許才剛剛開始。
面對中國逐漸收緊的出口政策,美國自然不會束手待斃,幻想著中國突然改變策略。
因此,美國開始了新一輪全球“尋寶”之旅,試圖通過尋找替代國家來減少對中國原材料供應的依賴。在亞洲區域,美國瞄準了東南亞和印度,希望通過合作來彌補缺口。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無論是東南亞還是印度,這些國家在技術、管理以及出口機制上都不夠成熟,難以承擔起這種重任。
于是,美國不得不將目光投向歐洲,而土耳其便成了他們的首選目標。為什么會是土耳其呢?
因為土耳其在2022年就探明了儲量高達6.94億噸的稀土礦藏。這使得土耳其成為全球除中國之外擁有最大稀土儲量的國家之一。
如果美國能夠成功將土耳其的稀土資源掌握在手中,那么在與中國的競爭中無疑將多了一張底牌。
在這一背景下,土耳其積極展開外交攻勢,其中一個明顯的動作就是向中國提出合作請求。
根據土耳其方面的說法,他們當前缺乏完備的稀土開采技術,因此希望能與中國的稀土企業開展合作,利用中國先進的技術來實現土耳其稀土礦的開發。
土耳其提出了附帶條件:中國企業想要合作,就得在土耳其境內建造稀土加工廠,并向土耳其轉讓稀土提取和加工技術。
換言之,中方不交出技術,那就別想合作了。
從某種意義上看,土耳其這項要求可謂“一箭雙雕”,既用中國的技術彌補自己的短板,又在政治上與美國保持微妙的平衡。
作為回報,他們可以為中國企業提供一些“便利”,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就是土耳其已加入“礦產安全伙伴”計劃,這可能為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開辟一條“綠色通道”。
土耳其的算盤打的響,但去年他們還不是這副嘴臉。
去年,土耳其在中國舉辦的國際礦業大會上表現得很積極。中土兩國海簽署了一份關于自然資源與采礦業的雙邊合作諒解備忘錄。
然而,這才沒過去多久,土耳其就想“空手套白狼”。
表面上是尋求合作,實際上是想借機獲得技術,然后可能會在市場上與中國競爭,甚至取而代之。
另外,土耳其近年來動作頻繁,不僅加入了美國主導的“礦產安全伙伴關系”(MSP)聯盟,還表現出愿意與中國合作的姿態。
這種“雙面間諜”般的操作,顯然是在平衡他們在國際礦產市場中的地位。
尤其是在該聯盟旨在排除中國建立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的背景下,土耳其這一行為更顯得耐人尋味。他們似乎是想以稀土資源為籌碼,來撬動各方利益。
但是,土耳其的這番信心可能注定要碰壁。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世界上擁有稀土資源的國家并不少,中國完全可以選擇與其他國家開展合作。土耳其并不是唯一的選擇,更何況還有很多國家對與中方合作持開放態度。
其次,即便土耳其擁有稀土資源,缺乏中國的技術支持,他們很難高效地進行開采和加工。事實已經多次證明,中國在稀土加工領域的技術實力幾乎無可替代。
再說,中國早已將稀土加工技術列入出口管制清單,這意味著即便是其他國家想要獲得相關技術,也得經過層層審批。
馬來西亞此前請求中方“開綠燈”都未能如愿,更何況是地理距離更遠的土耳其。因此,土耳其若想簡單通過談判換取技術,顯然有些異想天開。
有意思的是,土耳其政府在國際政治舞臺上也展現出一些“飄”的跡象。自從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取得一定成果后,土耳其似乎信心倍增。
但是,從俄羅斯公布的最新名單來看,金磚國家伙伴國中并沒有土耳其的名字。當初埃爾多安申請加入的呼聲很高,如今卻顯得有些收斂,似乎在有意拉開與中俄的距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