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的中國是什么樣?
六十年前的中國,承載著一代人的夢想,我們的父輩,亦或者祖父輩,都曾經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中揮灑汗水,努力拼搏。但隨著歲月的消逝,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他們昔日的夢想、抱負,都早已化為了塵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今天我們以相機代替時光機,用一組罕見的老照片,帶大家去追尋1965年的那個斑駁的崢嶸歲月。
這些照片的拍攝者為齋藤康一。
1976年,齋藤康一在上海的酒店外留影。這是齋藤第二度訪華,41歲的他正值壯年。
1965年,中日兩國尚未沒有正式建交,周恩來總理為決定發展兩國民間關系,積極邀請親華日本友人前來訪問,第一屆中日青年大聯歡活動于同年舉辦。日本的一批左翼青年團們,包括一批年輕的藝術家、舞蹈家、攝影家等,借道香港中轉,由陸地經由羅湖關口,進入外界眼中神祕的中國。其中齋藤康一就是其中一員,他背著相機,踏上中國之旅。
彼時的他或許不會想到,此后的40年間,他共來過中國80余次,走遍了中國各地,拍攝作品數以萬計,為忠實記錄一般人民生活的變化,雖然不是計劃性的攝影,卻無意間展現了民間歷史的感人影像——也更讓齋藤康一的攝影作品顯得格外寶貴,此外他所拍攝的城市涵蓋中國各省和地區,就單一外國攝影家對中國的拍攝而言,其涵蓋面之廣,持續性之久,極為罕見。
今天我們分享給大家的就是齋藤康一1965年首次抵達中國拍攝的照片,這次旅程行程共計48天,走過了廣州、武漢、長沙、韶山、南昌、九江、廬山、杭州、上海、無錫、北京、西安、延安等城市。
?1965年,上海火車站為了歡迎訪問中國的日本友人,舉行了盛大的迎接儀式。
當時的上海火車站掛著非常醒目的標語,讓帝國主義從臺灣、越南南部滾出去,雖然沒有看到具體國家,但也能猜得差不多了。
?1965年,上海的一戶普通人家的全家福。
如果沒有算錯的話,抱著的那個孩子的應該是80-90后的父輩,而抱孩子的則相當于祖父輩。這個淳樸的打扮,傳統而又復古的家具,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齋藤先生捕捉了上海大街小巷生活的細節。
上面這些為上海市井生活的剪影,通常不會受到攝影家的關注,更不值得攝影家花費昂貴的底片,但這些生活的細節自然地存在,齋藤先生有心地留下了這些畫面,今天觀之,仍強烈地觸動人們內心的懷舊感情。
上面五張照片反映了上海外灘周邊的街道景觀,包括南京路和平飯店前清晨清掃的情景,以及文工團漂亮的女團員展示舞姿。
上面四張照片是武裝民兵訓練的畫面,由于中間有漂亮的女民兵,很吸引鏡頭的焦點,這些照片后來也經常收錄在齋藤先生的攝影集里。
?1965年,北京機頭的幾個小孩在取水,背景為北京崇文門。
彼時的北京城墻還沒有拆盡,崇文門的城門樓子還在,不過已經破敗不堪,長滿了荒草,屋檐甚至都有些塌陷。幾個小孩跟著媽媽一起打水,他們的身后,房子很破敗,還種著蔬菜。
?1965年北京城墻邊
這兩個小伙子很有精神,看樣子是好兄弟。不過從左側孩子歪著的身體看上去,似乎有意往右側小朋友身上靠,看來大概率是表面兄弟。
?1965年,坐在天安門廣場休息的軍人。
六十年前不像現在,那個時候出門旅游得很少,而且天安門廣場幾乎是大部分人旅游的打卡圣地。當時的情況,軍民和諧共處,小孩在士兵的腳下玩耍,軍民和諧,其樂融融。
?1965年,一個大爺推著自己的孫子,在天安門廣場遛彎。
用現在的眼光看,當時的兒童手推車很復古,但在當時,這樣的手推車實際上是很時髦,很先進的。而大爺車里推著的小孩,按照年齡算的話,現在應該也有六十歲以上了,不知道他們看到這張照片會做何感想。
?1965年,北京的街道上,騎自行車的行人。
六十年前,自行車是稀罕物,在偏遠地區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就是擁有一輛自行車。而在彼時的北京,自行車幾乎是普及的,可見在發展上,北京一直是處在全國前列。
?1965年,天安門廣場上的游客。
半個世紀前的人,有著天然的樸素,就這三個小孩來說,他們跟現代人也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現代人不會這樣隨意地席地而坐,而上個世紀人們會覺得這個很正常,不會覺得臟。
?1965年,北京市民在宣武門外等公交車。
這張照片中,沒有硬化的路面、橫七豎八的電線、一列列的電線桿、行走的三輪車、斑駁荒蕪的城墻、以及馬路牙子旁邊的那一灘便便,都極具年代感,90年代的偏遠地區幾乎還是這個風格。
?1965年,居住在窯洞中的延安居民一家。
那個年代,孩子真的很多,這張照片讓我想起了我的父輩,他們那一代有六七個兄弟姐妹,而照片中似乎更多,拉扯這么一大家子人真的很不容易。再看比較大的那個女孩子,她明顯看上去非常懂事,她應該是照顧這幾個弟弟妹妹的主力。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常說“長兄如父”,這句話實際上是有倫理基礎的。
?1965年,一名婦女在延河中洗衣服。
從照片最后那個可以看出,當時全國都很窮,延安也一樣。另外,延河的水是真的少,陜北是真的很干旱,很艱苦,但這里居然成為了紅軍的搖籃,令人難以置信。
?1965年,廣州街頭的兒童。
廣州的街頭看上去和北方明顯不一樣,孩子們似乎也更加活躍,看著鏡頭一點都不怵。花壇后面的一個女生還帶著嶺南特色的帽子,現在基本很少見了。
?1965年,廣州街頭的三輪車夫。
那個年代,公交車相對還沒有那么普及,三輪車仍是城市周轉的主要運載工具。
這張照片中,我們看到5個大人,卻有七八個以上的小孩,和現在的街頭情景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1965年,杭州某食堂在制作湯面。
杭州自古就是旅游文化名城,美食眾多,這名女廚師一次就制作了12碗湯面,廚藝了得,就是不知道味道如何。
?1965年,杭州一條巷子里織毛線的婦人。
很難得的照片,彼時的巷子,路面還是用石頭拼砌的,房子似乎也還是土坯房?這名中年婦人,悠閑地坐在門口織毛衣,她也許不會想到,六十年后,她織毛衣的這一幕會在21世紀被這么多的人再次看到。
時光,就像潮水,它送來了一切,也會帶走一切。在一張張老照片中,滄海桑田似乎只是一剎那之間的事情,而現實中卻已悄然度過了半個多世紀,令人感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