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所說的“江南四大才子”通常是指明代蘇州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吳中四才子”,他們多才多藝,擅長詩文書畫,藝術造詣卓然超群。
“江南四大才子”都曾游歷過鎮江,為鎮江文化留下風雅韻事。
唐寅,生于成化六年(1470)庚寅,字伯虎,后改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明代著名書畫家、詩人。唐寅在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明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并稱“吳中四才子”。曾任丹徒訓導的馮夢龍在《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緣”中,將“唐伯虎點秋香”的風流韻事演繹成婦孺皆知的故事,從而使其成為雅俗共知的江南才子。
唐伯虎才華橫溢,因好古文辭,受蘇州知府曹鳳的賞識。明弘治十一年(1498),29歲的唐伯虎參加南直隸鄉試,獲解元(第一名)。次年,他赴京參加會試,因涉嫌科場舞弊案而下獄。出獄后,被發往浙江為吏,不往。自此絕意功名,悠游江南,以賣字畫為生。
《警世通言》描寫唐伯虎在蘇州閶門游船邂逅畫舫青衣小鬟,一見鐘情,巧遇好友王雅宜乘船去茅山進香,便立即請求搭船同去,尾隨畫舫至無錫后,唐伯虎借口取惠山泉,要求停泊一日。次日,又借口夢見一金甲神人責其進香不虔,“愿齋戒一月,只身至山謝罪”,打發走好友船只。唐伯虎逗留無錫,打聽到青衣小鬟為無錫華府中人,便喬裝易名至華府應聘,成為華府公子伴讀,取名華安。在華府,唐伯虎的才華得到老爺、夫人的賞識,最終得賜配華夫人侍女秋香(即青衣小鬟),喜結良緣。數日后,唐伯虎攜秋香不辭而別時,在壁間留下一詩,有“擬向華陽洞里游,行蹤端為可人留”句,華陽洞在茅山,詩中即隱喻借茅山進香機緣、因“可人”秋香而逗留華府之事。小說中,唐伯虎雖然沒能去成茅山。
但是,歷史上,唐伯虎確曾游歷過鎮江,并留有詩作。
唐寅《金山勝跡圖》
《乾隆鎮江府志》卷52《藝文志九》載有唐寅《焦山》《游金山》詩。《焦山》:“鹿裘高士帝王師,井灶猶存舊隱基。日轉露臺明夜溆,潮隨齋磬韻江湄。天從西北開天塹,地到東南缺地維。翹首三山何處所,卻看身世使人悲。”詩歌通過描寫拒絕帝王“三詔”的漢末高士焦光隱居遺跡以及孤立江中的焦山風景,慨嘆自己命途多舛、身世悲涼。《游金山》:“孤嶼崚嶒插水心,亂流攜酒試登臨。人間道路江南北,地上風波世古今。春日客途悲白發,給園兵燹廢黃金。阇黎肯借翻經榻,煙雨來聽龍夜吟。”明代時,金山仍在江中,詩人登臨江心孤嶼金山,慨嘆世間風波,夜宿金山僧舍,臥聽江上風雨聲。末句與唐代詩鬼李賀《龍夜吟》詩“碧窗皓月愁中聽”有異曲同工之妙。《光緒丹徒縣志》卷五十《明詩》載唐寅《春日與喬白巖游金山》:“山峙清江萬里深,上公乘興命登臨。憑欄指顧分吳楚,滿眼風波自古今。春日客途悲白發,祇園兵燹廢黃金。日斜未放滄浪渡,飽酌中泠洗宿心。”喬白巖,即白巖山人喬宇,系楊一清的弟子,曾多次游覽鎮江山水。楊一清《石淙詩稿》有楊一清與喬宇唱和詩多首,卷十四《用韻贈唐子畏解元》系楊一清贈唐寅的詩作。
除了唐伯虎曾游歷鎮江并留有詩作外,“江南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徵明也游歷過鎮江,并留下詩作。徐禎卿多次赴京參加科舉考試,鎮江亦是必經之地,遺憾的是徐禎卿《迪功集》和鎮江方志中沒有其游歷鎮江的詩作。但是,《迪功集》中有《送許補之還丹徒》亦可為鎮江文化增色。
祝允明,字希哲,因長相奇特,右手有枝指,故自號“枝山”“枝指生”。祝允明五次參加鄉試,才于弘治五年(1492)中舉。七次參加會試不第,甚至正德六年(1511)與子祝續同科應考,其子中進士,而自己仍然落榜,遂絕科舉之念。祝允明后任廣東興寧知縣、應天府通判。有《懷星堂集》30卷。
在“江南四大才子”中,祝允明關于鎮江的詩作最多。
正德六年(1511)秋,祝允明應邀參與纂修《鎮江府志》(已佚,林魁有《正德志序》),寓鎮江府道紀司,并為其移建撰記。祝允明多次途經鎮江,留下記游詩《丹陽曉發》《江行二首》《宿金山寺》《金山圖》等。《丹陽曉發》:“京邑到來熟,曉行如赴家。月明人渡水,星散樹驚鴉。燈影依依店,茶聲遠遠車。蕭騷兩秋鬢,無處定生涯。”詩人星夜赴京應考多次無果,遂有“無處定生涯”的感喟。《江行二首》其二“丹陽連北固,千里草萋萋。東去水逾急,北來身漸低。漁舟長宿火,客枕厭聞雞。風景年年是,因無妙句題。”詩人感嘆對多年慣看的旅途風景已經寫不出“妙句”了。《宿金山寺》:“窗中一抹海門焦,珠貝魚龍共此宵。枕得善財參后石,洗來天漢轉時潮。神游會解靈妃珮,耳靜能傳少女簫。況是梵王宮闕里,蓮花葉上暫逍遙。”清王夫之評價此詩“生色不浮。一切澒洞孤危語,刪除已竟”。
祝允明曾任應天府通判,時句容屬其轄域。其《宦游句曲偶讀丘殿丞寄茅山道友詩有感遂次其韻》:“珠有余妍玉有輝,雞棲鶴馭本相違。靈飛碧檢文難讀,想結金堂夢易歸。頗恨殿丞虛左契,終憐長史入仙機。懸知紫陌埋塵骨,綠草茸深白鹿肥。”此詩作于正德十五年(1520)庚辰。祝允明又有《句曲道中》《雨中句容道中喜看山色》《宿茅峰》《登千佛院塔》《與句曲李令徐博士等夜飲》等,或抒旅情,或寫山景,或生出世之想。如《句曲道中》:“老至誰憐晝錦明,春來聊得客襟清。宵依星斗宮壇臥,曉入神仙宅舍行。眼看山多城郭少,肩挑詩重簿書輕。何時總入煙霞去,不見人間寵辱驚。”句容多山,遠離塵世之喧,為葛洪、陶弘景等隱居修仙之所,遂使詩人生出餐霞修道之想。
文徵明,初名璧,字徵明,后以字行世,改字徵仲,因祖籍衡山,故號衡山居士。時人稱其詩文書畫為“四絕”。文徵明生平九次參加鄉試皆不中。嘉靖二年(1523),以歲貢生參加吏部試,授翰林院待詔。三年后,辭官歸鄉,專事創作。年九十而終,在四才子中年壽最長。著有《甫田集》35卷。《四庫全書總目》評其詩“雅飭之中,時饒逸韻”。文徵明有《余畫金焦落照圖吳水部德征先生寄詩二首題謝長句》,《金焦落照圖》是寫生妙筆,自己把玩,愛不釋人,因蒙都水司吳德征的賞識,特以詩致謝。文徵明曾多次游覽金山,留下《金山寺待月》《舟中望金山》《金山詩追賦》等。《金山寺待月》:“浮玉山前玉露涼,晚潮微上月洋洋。魚龍深夜浮光怪,云樹遙空帶渺茫。水國題詩酬一宿,中泠裹茗薦初嘗。江風吹酒不能睡,起踏松陰自繞廊。”寫的是金山品茗賞月。《舟中望金山》:“一笑推篷見碧岑,可堪行役負登臨。舊游誰覓三年夢,回首空余萬里心。初日樓臺相映照,凌波草樹自浮沉。無由去汲中泠水,臥聽寒潮雜梵音。”(末句“寒潮”《光緒丹徒縣志》引作“潮聲”,皆合律)文徵明后又作《金山詩追賦》,可見其對金山的喜愛。文徵明在鎮江還曾游過焦山,并作有《焦山圖》。《光緒丹徒縣志》卷五十《明詩》有文徵明《焦山》,詩曰:“松寥閣外水潺潺,流盡年光是此間。一曲梅花來白鶴,幾時騎上碧云山。”《乾隆鎮江府志》卷五十二《藝文志九》載有文徵明《題畫為邃庵先生》《丹陽道中次王直夫韻》。前一首不見于《甫田集》,邃庵,楊一清號。楊一清擅詩畫,與吳門畫派沈周等交往甚密。文徵明《丹陽道中次王直夫韻》:“句曲東來草樹秋,車音隔隴思悠悠。西風黃土污人面,落日青山觸馬頭。息影道傍分茂蔭,濯纓橋下得清流。平生笑殺朱翁子,辛苦剛酬妾婦羞。”王庭,字直夫,文徵明同鄉。嘉靖二年(1523)進士。此詩蓋是文徵明、王庭自京師應試返蘇州途經鎮江時所作。
文徵明《金山圖》
文徵明《金焦落照圖》
徐禎卿,字昌谷,資穎特。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因貌寢不得館選,授大理左寺副。正德元年(1506),纂外史湖南。正德三年(1508),返京,因替韓文草疏諫言得罪劉瑾,又坐失囚,貶國子博士。正德六年(1511),三十三歲便英年早逝。徐禎卿為明代古文派“前七子”之一。其詩熔煉精警,被譽為吳中詩人之冠。有《迪功集》6卷。徐禎卿多年應試途中,屢經鎮江。徐禎卿《江行記》:“辛酉秋八月,徐子與客買舟自京口南下。”辛酉即弘治十四年(1502)。《迪功集》卷3《送許補之還丹徒》,詩曰:“憐君揮手去,匹馬向南天。旅病青山外,鄉心落日懸。燕關變積雪,淮柳動新煙。驛路重云里,相思易隔年。”《乾隆鎮江府志》卷二十九《進士》:“許完,字補之,丹徒人。蘭溪知縣,擢監察御史。”許完,師事丹徒靳貴,與徐禎卿為同榜進士。
祝允明《夢唐寅徐禎卿》:“濁世二三子,厭棄猶為人。相逢靡幽明,隔域豈不親。茲途無爾我,相泯等一真。”表達了江南四大才子間的君子之交。“江南四大才子”游鎮江雖不在同時,然而,都為鎮江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來源:經作者授權后轉載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