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對本人的作品感興趣,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如今我國的經濟中心基本都在南方,畢竟,中國南方不僅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而且還面朝大海,是國際貿易的橋頭堡。然而,在古代情況卻幾乎完全相反。絕大多數的封建王朝都選擇將首都設在北方,而且在三國之前的亂世中各大勢力主要爭奪的焦點也在北方的中原。那么,這種從古至今的滄海桑田變化究竟是何時發生的呢?
遠古時期北方的天然優勢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由大江大河孕育出來的。
古埃及是尼羅河,古巴比倫是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古印度是恒河,而我國則是長江與黃河。
事實上,華夏文明最早出現的地方就是黃河流域,后來經過一步步的發展和遷徙才擴展到了長江流域。在遠古時期,黃河流域比長江流域有著更加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
農村長大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除了水和氣候外,一塊可以用來做農田的地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足夠平整。在生產力不發達的遠古社會,人們沒有足以鏟平山頭的開墾技術,只能盡量選取平坦地帶種植農作物。這樣一來,擁有著華北平原、黃土高原等大片平地的黃河流域自然就成了農民們最青睞的地方了。
相比起來,南方雖然氣候適合植物生長,但大量的丘陵和山地則完全擠占了農田的空間。盡管也有江漢平原,但大都荊棘遍布,雜草叢生,到處都是泥濘的沼澤地,比起中原地區更難以開墾。
而最主要的還是因為當時南方的氣候雖然適合植物生長,但并不適于人的生活。大大小小的山丘成了人們出行、聯絡的自然屏障,酷熱潮濕的氣候也很難以適應,又沒有足夠的手段去防范毒蟲猛獸、烏煙瘴氣,因此自然無法較早地形成文明。
即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南方已經形成了楚、吳、越三個強國,其文明程度還是沒法與那些老牌的北方大國相提并論。當時的楚國人甚至毫不避諱地聲稱“我蠻夷也”,擺明了要以一個“外來者”的身份與中原人逐鹿天下。
聚沙成塔的發展之路
南方的第一次大規模發展,還得從傳奇的漢末三國開始說起。
在董卓滅亡后,整個中國北方徹底陷入了大亂。中原成了各大諸侯爭搶的肥肉,使得不少的名士不得不南下避禍,這使得相對和平的南方第一次迎來了大規模的人才潮流。這些人將北方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帶到南方,極大地促進了荊、揚、交、益四州的發展。
在孫策和孫權基本統一南方以后,南方徹底成為了一片和平的沃土。孫吳政權吸收了戰爭紅利,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對南方的建設中。各種大型城市如雨后春筍般在南方大地上生長起來,水稻也在南方得到了廣泛的種植。從這時開始,人們對南方的印象開始逐漸從原始落后的蠻夷轉變為風調雨順的富饒之地了。
南方第一次迎來質的飛躍,是在晉朝君臣“衣冠南渡”之后。
西晉滅亡后,北方陷入了混亂黑暗的“五胡亂華”,而南方則得益于晉室朝廷在南遷時從北方轉移的大量資源,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盡管南方比較熱,但北方已經回不去了,那就只好想辦法讓南方變得更舒服一點了。于是,在東晉朝廷、門閥士族以及從北方遷到南方的大量勞動人民的努力下,南方的土地被開發到了極致。
可以說,南北朝時期,南邊的半壁江山被全國的勞動力給供養了起來,集中力量自然能辦成大事。從那時起,中國南方就有了完全不輸于北方的經濟體量了。
同時,因為北方的世家大族紛紛遷往南方,大量中原的先進文化開始在風景秀麗的南方生根發芽。如果說孫吳時期的南方像個沒文化的暴發戶,那此時的南方則已經徹底擺脫了“南蠻”的刻板印象,成為了“正統文化”的所在地,變成文明發達的代名詞了。
南方的“逆襲”
然而,南北朝結束后,擁有深厚文化和歷史淵源的北方很快又重新成了隋唐的定都之地。此時的南方雖然發達,但總體經濟情況頂多也就和北方平起平坐,全國的經濟中心依舊在北方。
南方真正實現對北方的超越,應該從安史之亂開始算起了。
盡管安史之亂沒有持續太久就被平定,但這場戰爭已經嚴重打擊了北方的經濟秩序。在戰亂期間,無數的良田被毀,城市被破壞,大量物資都被迫投入軍用。最關鍵的是,這場動亂使得北方地區的社會隱患急劇增多,不安定因素層出不窮,幾乎徹底摧毀了華北的經濟基礎,人們已經沒有太多的信心繼續在北方生活下去,于是自然而然地紛紛向南方跑去。
安全,是南方相對北方的最大優勢。上古時期那些阻礙文明傳播的山川河流,到了后來卻成了阻隔戰亂的天險,稱得上是華夏文明最后的屏障。
正所謂“人口流動的方向就是文明的方向”。在晚唐和北宋時期,盡管北方依然是傳統的政治中心,但經濟中心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轉移到了南方,原本酷暑難耐的蠻荒地帶,在更先進的技術發展中也變成了溫和宜人的“度假勝地”了。
到了南宋,經過從三國到北宋發展的南方地區已經完全成了舒適宜人的溫柔鄉,也難怪統治者在這里就開始偏安一隅、不思進取了。為了讓自己更加愜意地享樂,統治者當然不介意讓自己的半壁江山更加繁榮,用經濟的發達來麻痹自己,忽視國家主權的危機。從那以后,南方的經濟已經完全超越了北方,其地位也再也沒有動搖過。
到了明清兩朝,盡管政府在對外貿易方面管得一直很嚴,但各國商人還是通過各種合法及非凡途徑與我國進行商業往來。此時全世界的造船技術已經迎來了一個高速發展期,沿海地區的港口在大航海時代可以說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從那時至今,東南沿海一直得益于此,成了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結語
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是個漫長的過程,是由一點一點的量變促成的質變。到了現代,在商品經濟的促進下,擁有多個國際海港的南方更是貢獻了一大半的GDP。想要振興北方經濟,除了政策上的幫扶、資源配置上的平衡以及勞動人民的努力外,還需要的就是足夠的耐心了。就像南方的發展一樣,整個過程必須循序漸進。幸運的是,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發展的統一規劃上具有相當強的優勢,相信我們可以在21世紀看到北方重新煥發出千年前繁榮的風采來。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