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了些《桂平人文》故事的文章,當中引用了一些古籍上的地圖,其中有一張是明代中后期的《潯州府總圖》。
圖上有幾個“城”,潯州府城,平南城,貴縣城,鎮峽堡,武靖州,紫荊營,碧灘堡。即明代中后期,潯州府領轄一州三縣,即:桂平縣,平南縣,貴縣,武靖州。
但是,準確來說,當時的潯州府,只是領轄桂平縣,平南縣,貴縣三縣而已,武靖州則是一個特殊的行政區域,實際上并不是由潯州府所直接管轄。
那武靖州的是一個什么樣的行政區域呢?
用現在的話來解釋,就好說了,像今天的區域行政制度一樣,有個“代管”的說法,像縣級桂平市由地級貴港市代管,縣級北流市由地級玉林市代管,縣級荔浦市由地級桂林市代管。
那武靖州從一定意義來說,也是由潯州府代管。真正來說,他是一個直隸州,他的方方面面是由當時的廣西布政使司所直接管轄的,現在的說法是“省轄”,只不過因為武靖州的州治設在潯州府地界上,所以在一些老地圖中,武靖州劃歸為《潯州府總圖》的一部分了,就被人誤會為“武靖州是潯州府的管轄單位之一”。
對于明代設置的這個武靖州,現在很少人提到,也不太熟悉,因為武靖州的歷史雖不長久,但歷史卻是很復雜。簡單說始置于成化三年(1467年),嘉靖七年(1528年)降置為武靖千戶所,萬歷末年(1620年)改為武靖鎮,清初裁撤,只剩下“武靖”這個地名流傳至今,如今只是桂平金田鎮的一個村名而已了。
當初武靖州為何建置,又為何裁撤呢?
這就和明代大明官府鎮壓大藤峽地區的瑤民起義這個歷史事件有關了。
大藤峽地區的瑤民起義,可謂是貫穿明朝二百余年,一代又一代的大藤峽少數民族先民,先后起兵反抗大明官府,由此也引來了大明官府一次又一次的征討。
到正統七年(1442年),大藤峽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侯大茍起兵抗明,影響了兩廣很多地方的少數民族跟著對抗大明朝官府,直到明成化元年(1465年),大明朝廷派出韓雍以右僉都御史之職前往討平大藤峽地區起義,最后,在成化二年,俘殺侯大茍,收復大藤峽水道,并改名為“斷藤峽”。
韓雍也因此得提督兩廣軍務。
為了管治大藤峽地區,韓雍請設“武靖州”,起名“武靖”,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以武靖邊,以武靖亂,以武綏靖之義。管治區域為以大藤峽山區為中心,包括現桂平縣南木、紫荊、金田等鄉鎮及江口、石龍、西山、蒙圩等鄉鎮的一部分;平南縣大鵬鄉的一部分;貴縣蓮塘村、武宣縣東鄉、 象州縣北鄉一帶。
并且,這個武靖州和一般設置的州縣不同,不同在哪呢?
在古代,府,州,縣這些都是行政建制單位,相當于現在省,縣之類,如現在還常常聽到的名字,梧州,柳州,潯州等,是當時制度下的行政區域劃分,這些州縣的劃分一般都是民政建制為主,即管理有民籍事務,這不好理解,簡單說就是生活區域內是以“百姓人家”為主。
即使是當時實行的土官,土司制度的區域,雖說朝廷對這些地管不到多少,但土官,土司的地盤都是以民政建制為主,都是土州,土縣的劃分。
但這個武靖州卻不同,就純屬于“軍政建制”為主的“軍事州”,從官府體系來說,就是一個軍事駐兵點,主要駐扎的是軍隊,官兵,全是軍籍,不編民籍,而且當時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是區別的,蔑視不友好的政策,也不實行民籍管理。
所以,武靖州內主要是軍務,就直接由廣西布政使司領導,統籌,最主要目的就是防范大藤峽地區內的少數民族再次起亂。
最初的時候,韓雍申請把武靖州的州城設在桂平大藤峽里黔江邊的碧灘村,這是明官府在大藤峽軍事核心區之一,也駐兵過一段時間,但最后沒得到最后的批文,所以,后來又請設于桂平城東南,即今天桂平糖廠一帶 ,而碧灘村就改設為駐兵營點之一。
后來,在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朝廷把一位岑氏土官舉家搬遷來武靖州,成為武靖州知州,由此,就引出了桂平地界一段少被提及的土官人文歷史了。這也是后來武靖州建制被撤銷的原因之一。
那么,桂平地界上的土司制度,土官人文歷史,和武靖州被撤銷都有什么樣的故事呢?這就請關注后面《桂平人文:明朝那些事之武靖州故事》系列的更新了。
讀史知今,宣傳廣西各地歷史人文,展示地域風貌,講述廣西的舊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潯州府O鑫森淼焱垚,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