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爛片不等于天塌了。
這是一個辯證問題,得從三個角度來分析。
首先是觀眾視角。
對于觀眾而言,某個導演拍了爛片可能就被資本退貨了,其實不然,《熱辣滾燙》《滿江紅》已經證明了電影不是藝術而是商品。
既然是商品,最大的價值不是質量多么好,是能不能賣錢,若是可以盈利,即便是殘次品也無所謂,同理,爛片跟賺不賺錢有關。
如陳思誠,他導演或監制的作品,只有《唐探1》《三大隊》《誤殺1》算得上好片,其余皆是爛片,如果以觀眾的邏輯來看,陳思誠拍了這么多爛片肯定完了。
可事實是陳思誠的資源從來沒斷過,哪怕《解密》賠了也不影響,原因很簡單,《唐探3》45.23億,《唐探2》33.97億,《誤殺3》6.07億,《消失的她》35.23億,《誤殺2》11.21億。
你是老板,看到這樣的票房數字不迷糊嘛,不得趕緊抱緊陳思誠的大腿,他想拍什么就給錢拍什么,大概率賺錢,假如是賠本的買賣,商業行為怎會質疑陳思誠,理解陳思誠,成為陳思誠。
況且陳思誠真的懂觀眾喜歡看什么,也愿意下苦心去研究觀眾愛看什么。
單憑這一點就比許多所謂的導演強多了,至少人家不教育觀眾,也不把中國電影的存亡綁架到觀眾身上,還能做到尊重觀眾。
在觀眾眼里,陳思誠有時可以信任,有時是爛片導演,褒貶不一,但在資本眼里,陳思誠就是搖錢樹,觀眾怎么評價根本不重要。
其次是導演視角。
好萊塢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哪個導演票房慘敗兩次,以后就不可能再接到大制作了。
像吳宇森的《風語者》讓米高梅巨虧7000多萬美金,宣告他的好萊塢之路走到頭了,回到內地整了大投資《赤壁》和《太平輪》,結果內地也不用他了。
但也有例外者,李安在《綠巨人浩克》賠了之后,憑借《斷臂山》《色戒》在奧斯卡和威尼斯大殺四方又拿到了1.2億美元成本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這一條規定在中國也適用,但有時候得分人。
張藝謀、陳凱歌這類大導演,一來有獎項傍身,也是中國電影語言的改革者,在圈內耕耘頗深,幾部爛片動搖不了根基。
如陳凱歌《無極》之后像被奪舍了,幾乎沒有一部好片,而他自己又迷之自信,總認為有人故意黑他,但他缺片拍嗎?顯然不缺,很多時候陳凱歌還是招商引資的門面。
二來有作品打底,多年來早有了自己的人脈圈子,資本圈子,跟歡喜、光線、儒意等業內大資本關系匪淺,自己又有攢局能力,深諳市場規律與資本操作那一套,就算賠了也不打緊。
如《金陵十三釵》后張藝謀跟張偉平分道揚鑣,再拍《歸來》這種文藝性質的片子照樣有人搶著送錢,即使《長城》口碑票房雙敗也不影響他一部接一部的拍片子,《滿江紅》輿論嘩然又何妨。
還有兩個例子是郭敬明和郭帆。
前者的輸出一向很穩定,凡是小四導,肯定是爛片,但因他自己本身就是資本,別人不投資,自己可以出錢,所以爛片多也不打緊,無非看他能不能兜的住底。
后者單看《同桌的你》的話,爛片導演無疑,直至五年后才有了《流浪地球》,但也多虧貴人吳京的幫忙,以及郭帆超凡的統籌和化緣能力方才站穩腳跟,可見小導演不像大導演或資本導演,想要好資源并不容易。
最后是金融工具視角。
有些爛片不是為票房或觀眾口碑的,而是為股價,為洗一洗,把一塊錢變成兩塊錢,把臟的變為干凈的,如爆雷的《葉問3》。
《圓桌派》中,姜文提到了拍電影和請吃飯的關系,竇文濤問他:“還有拍電影不是為了請觀眾吃飯的?”姜文回答:“有啊,為了上市,為了換股票的嘛。”
這一回答戳到了竇文濤的盲區,“拍個電影,沒票房能上市,能漲嗎?”姜文答疑解惑,“這事你得問專業的,他們都有辦法,這都不是事兒。”
當然還有更為經典的“縣長上任,得巧立名目,拉攏豪紳、繳稅捐款,他們交了,才能讓百姓跟著交錢,得錢之后,豪紳的錢如數奉還,百姓的錢三七分成。”
這時候觀眾的差評,片子爛不爛還有意義嗎?答案顯而易見,沒有。
畢竟現在的電影可以自洽,數字生命刷票房,水軍洗地刷好評,花錢讓人吆喝,排片一直投喂,股票蹭蹭直漲,又何須觀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