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一過,接著一系列的節前準備忙的大人們頭暈轉向,各家各戶卯足了勁地收拾起來,打掃庭院是老爺們的事情,糧柜底下被老鼠打洞刨出來的土要清理干凈,掛在墻上的毛主席紀念相框更是要用潤上油的抹布擦亮,墻要用白灰水重新粉刷,窗戶上的麻紙風吹日曬早已泛黃,雖說寒冬臘月北風呼呼地吹著,大人們也管不了那么多,趁著晌午紅日高升夫妻搭配重新糊裱一凡,窗花只等年三十和對聯一起亮相,這時候你如果站在大隊供銷社社員集散地,大人們聊的話題大多是誰家收拾的怎么樣了,誰家的新媳婦因什么原因沒回來過年,誰家的爺們昨晚上耍撲克輸了三盒大前門等等的家長里短。
總之一句話,這一年爭吵紅過臉的也不計前嫌了,這一年借的“饑荒”沒還的也不再催著要了,這一年生產隊沒干完的農活也暫時放手了,村里的宣傳隊開始排節目了,歡天喜地好不熱鬧,在此就不一一詳述,再從美食說起。年便是美食,美食便能代表年,天鎮人也一樣,我們村就更別提了,過年典型的能上得了臺面的美食是三十早上的“翻年豬肉大蔥餡餅”,用材必須是膘肉肉厚的中腰肉、大蔥、菜籽油,白面是自家碾子磨出來的,雖然呈土黃色視覺效果并不是很好但麥香味濃,地地道道的純小麥并沒有摻雜白石灰之類的有害物品,母親閌餡餅堪稱一絕,外焦里軟,香酥燙口,用手抓著略顯燙手吃的時候卻正是時候,一口下去滿嘴流油,那個香是用語言無法表達出來的;其次才是中午“羊肉餃子”,再拌幾個涼菜,天鎮人日常待客的“黃糕蘸肉”是上不了臺面的,只因喻意比不過餃子的緣故,而紅燒魚、油炸大蝦、清蒸螃蟹等海鮮類食材只在走江湖打把式賣藝的口中聽說過,具體什么味道估計也比不過三指膘的豬肉,即便有那些食材,怕是村里的媳婦也只能是“狗咬石獅無從下口”。
年三十的一天貼對聯、攏旺火、煮豬頭、響炮、拜年漸次將整個節日氣氛推向高潮。
孩子們盼著村里的大喇叭響,城七大爺“喂喂”幾聲口頭禪過后定是有重要信息通知全體社員,記憶中只要廣播總是有好事情:誰誰家來大隊拿匯款單,誰誰家到豆腐坊取豆腐之類,爺爺每年從臘八開始就盼著大喇叭響或郵遞員上門,遠嫁內蒙集寧的三姑每年定時會匯款過來,或寄幾條煙等等,老人的臉上洋溢著笑容,羨慕的大爺大叔們總是伸起大拇指夸姑姑們孝順;而我等的卻是大喇叭喊:社員們注意了啊,三隊的社員們注意了啊,到庫房分油了啊,各家拿上瓶子過來領吧……”,這項任務我總要搶著接受,原因只有一個,可以偷偷摸摸地趁分油的會計不注意偷些油籽餅出來,可香了,不信你嘗嘗,比如今超市里的“辣條”之類的健康成千上百倍,可惜傳統的永遠流失了,而創新的卻全是“三聚羥安、地溝油或注水肉”。
待續......
平民老馮
有想法、有鋒芒、講真話的小人物!
原創不易 關注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