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中期,中央提出了“向科學文化進軍”的口號,要求加強對高等學校的領導。
中央之所以有如此舉動,是因為當時社會上有不少流言稱“共產黨人領導不了高校”,以至于不少激進的人更是直接叫囂“共產黨人退出高校”。
時任云南省省長的郭影秋自告奮勇要求到教育部門工作,1957年7月,時任中央組織部部長的安子文找郭影秋談話,并轉達了政治局的意見,調他去南京大學當校長兼黨委書記,郭影秋聞聽,欣然同意。
寧當校長,不當省長。
郭影秋的行為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爭議,特別是南京大學,對于這位從政壇轉戰教育領域的校長,許多人都感到好奇。
那么,郭影秋能不能當好南大校長呢?
一
要細細說起來,郭影秋早年的確從事過專業的教育學習。
1909年,郭影秋出生于江蘇銅山,1928年肄業于無錫國學專科學校,1932年考入江蘇教育學院,畢業后在沛縣中學教書。
本該在教育領域增光添彩的郭影秋后來意外走上革命之路。
在沛縣中學教書時,郭影秋就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1935年開始就秘密從事地下工作,抗戰時期還在湖西抗日根據地創辦了湖西中學,但不久之后就投筆從戎參軍,歷任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政治部主任。
要是按照這個步調,郭影秋沒準還能在建國后授銜。
不過在建國后,郭影秋就調到了地方工作,任川南行署副主任、主任,至1952年秋,任云南省政府副主席,半年后被任命為省長兼省委書記處書記。
已經離開教育行業的郭影秋為何要重返教育領域,原因無他,都是因為當時社會上有不少流言,稱“共產黨人領導不了高校”,郭影秋自己就是個不信邪得主,抱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勁頭,堅持要調到教育部門工作。
“不相信共產黨人領導不了科學文化和教育事業,也不相信共產黨人完成不了業務上的內行。”
當時社會上對郭影秋到南大任校長,普遍也是質疑較多,特別是南大的師生,畢竟當時社會上“反右”的風氣正盛,特別是大躍進的浪潮極大的影響了學校的教學,因此大多數師生認為,郭影秋來學校就是來搞政治的。
可郭影秋一上任,就讓所有人吃了一驚。
1957年9月,郭影秋剛上任南大,就宣布了第一道命令:
“學校還得上課,學校畢竟還是要以教學為主,假如不上課,還要學校干什么?”
郭影秋不光力推南大復課,還減少了學校中有關政治教育的部分,并主張教學是學校第一位的工作,這在當時可稱得上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郭影秋不光重視教育,還重視知識分子,他到南大后兩個月,恰逢當時學校中文系三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胡小石、陳中凡、汪辟疆的七十壽辰,他不僅力主為三位老教授祝壽,還親自在家中設宴款待,并于席間親自斟酒,敬酒,以示對知識分子的尊重。
不光如此,郭影秋還主張知識分子進黨委會,以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
郭影秋在南大一系列的行為提振了廣大共產黨人的信心,也標志著共產黨人其實是可以領導好高校的工作的,不光是許多專家學者稱贊他,就連周總理也盛贊他。
二
郭影秋在南大任校長前后差不多有六年,極大的推動了南大的教學工作,給全體師生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影響。
1963年初,周總理要調郭影秋任國務院秘書長,郭心憂學校教學工作,不愿到國務院工作,后來是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的吳玉章請求周總理派一得力助手,郭影秋這才接受了周總理調令,來到了北京。
1966年5月19日,郭影秋又出任了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分管文教,兼原職),同時兼任人大黨委書記、第一副校長。
不過對這個任命,郭影秋心里談不上有多高興。
當時正值動亂將始之年,對意識領域的批判愈發升溫,使得許多人都感到惴惴不安,郭影秋調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主要是接替因“三家村事件”遭到批判的鄧拓。
郭影秋當年任南大校長時與鄧拓并稱為“黨內的南北兩大才子”,他們都屬于黨的高級領導干部,同時身上也有一種知識分子特有的氣質。
果不其然,郭影秋剛上任兩個月,就被撤職。
當時康生極力拉攏郭影秋,但郭影秋始終不愿意投入。隨著后來運動推進,郭影秋很快就被打倒,并被康生扣上了“假黨員”、“叛徒”、“二月逆流的急先鋒”等帽子。
據郭影秋的回憶錄《往事漫憶》中也講到:
“1967年三四月康生在一次群眾會上,信誓旦旦地說:‘郭影秋是叛徒,現在已有確鑿的證據。’這又是進一步的栽贓陷害,必置我于死地而后快。”
事實上,郭影秋被打倒以后,人大的學生最先坐不住了。
因為郭影秋自從到人大任職以后,兢兢業業,贏得了廣泛贊譽,據當時人回憶:
“郭影秋得到了人大大多數師生員工的稱贊。他沒有領導架子,來人大的第一天,車剛到校門外就下車,自己扛著行李進來,打聽校長辦公室在哪兒,拿著介紹信自己去報到。他生活簡樸,來人大后,不要豪宅,就住在和我們隔了一個籃球場的二處,和我們一樣的灰舊的老房子,還是平房。五間房,一個院,很有點農舍的味道。老伴病了,他自己背她上車。很多的點點滴滴,都記在人大廣大師生員工的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大的學生不接受郭影秋被扣帽子,組織了兩百多人到北京市委反映,后來更是反映到了康生家,促成了在人大的兩次辯論。
不光是人大的學生,當時南大的學生聽聞老校長的遭遇后,也自發的組織了一批師生到北京保護老校長。
更令人詫異的是蘇家坨的農民。
1966年8月,蘇家坨600余農民群眾自發到北京保護郭影秋,因為在前一年,郭影秋曾帶人大63級學生到蘇家坨參加社教活動,給當地的農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為了避免事態擴大,郭影秋只好隔著窗戶講話勸說:
“大家千萬不要到城里來,不要耽誤了生產。我的問題要相信組織,要相信人民大學的紅衛兵,會把問題搞清楚。”
也因為這些情況,使得郭影秋更受到影響。
三
在那幾年,郭影秋的身體情況始終不是很好,患病也沒有得到及時救治。
1969年,郭影秋因身體原因到日壇腫瘤醫院檢查,當時有老友冒著風險到醫院探望,發現郭影秋骨瘦如柴,形容枯槁,事實上以郭影秋當時所處的環境,也不大可能得到很好的治療,導致病情進一步加劇。
當時,郭影秋腿部生瘡后,未得到及時救治,后來又被誤診為皮膚癌。
1971年,郭影秋被轉到了301醫院時,他的腿疾已經惡化,但仍然沒有得到救治。
郭影秋的腿疾至1981年才得到治療,但因為長年累月的拖延,已經無法根治,只好截肢。可在當時他又被確診患了胃癌。
可盡管是處在病痛中,郭影秋仍然心憂國家。
1977年春,郭影秋聽聞人民大學還處于“停辦”中后,不顧病痛召集了原人大的一批教授、老師商量復辦,并把整理成的報告遞交中央。
在郭影秋的推動下,人大很快復課。
1978年7月,中央任命成仿吾為人大黨委書記,同月26日,在復校大會上,郭影秋發表講話:
“時間是寶貴的,我們從現在起步到本世紀末是七億秒,七億秒是一個很長很長的天文數字,如果我們能一秒一秒的思考問題,一秒一秒的處理工作,一秒一秒的培養青年……就是說我們要爭分奪秒的大干快上,我們會在1年、3年、8年、12年之內,飛躍前進,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可很遺憾的是,因為身體原因,郭影秋沒能再踏上講臺。
1981年郭影秋截肢厚,同年確診患了胃癌,可即便如此,他仍然關心祖國的教育事業。
1982年,南京大學八十周年校慶,郭影秋抱病寫了一副對聯:
蒼莽石頭,長虹橫貫;浪淘盡三國風流、六朝金粉、二陵煙月、半壁旌旗。況虎踞春殘,寂寞明封余數壘;龍蟠葉老,蕭條洪殿鎖斜陽。初解放時,只剩下蔣山青青,秦淮冷冷。
東南學府,赤驥飛馳;名奕留兩江情采、四壁弦歌、八十年代、千秋事業。欣棲霞日暖,郁茫天塹變通途;浦口新潮,百萬雄師傳夜渡。本世紀末,定贏來人才濟濟,科教芃芃。
1985年10月29日,郭影秋與世長辭,享年76歲。
郭影秋生前曾留有遺囑,后事一律從簡,不開追悼會,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把遺體捐給醫院供科研之用,并把僅存的稿費上交黨費。
郭影秋余生唯一留給子女后人的,是他那萬卷藏書。
高風亮節的精神,讓人動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