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熟悉的童謠宛如一把鑰匙,開啟了臘八節的記憶之門。臘八節,恰似春節的前奏曲,在歲月的長河中奏響了團圓與溫暖的樂章。而古詩詞,恰似一幅幅細膩的畫卷,將臘八節的習俗生動地展現于我們眼前。
“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覺江村節物新”,宋代詩人陸游的這兩句詩,瞬間把我們帶入鄰里間互贈臘八粥的溫馨場景。在古代,每至臘月初八,粥是當仁不讓的主角。寺院會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施與眾人,取其“佛粥”之名,寓意慈悲與福澤。百姓家中,也會如同一場盛大的儀式,早早地準備好紅豆、綠豆、紅棗、薏仁等食材,精心熬煮。就如王洋在《臘八日書齋早起南鄰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盡》所寫:“臘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傳侑僧粥。栗桃棗柿雜甘香,菱椇芝栭俱不錄。”瞧,臘八粥里匯聚了栗、桃、棗、柿等多樣食材,它們在鍋中翻滾、交融,隨著熱氣升騰,散發出香甜馥郁的氣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手捧冒著熱氣的粥碗,笑語盈盈,感受著那份由粥傳遞而來的溫暖,那是親情與民俗交織的溫馨時刻。
祭祀,作為臘八節重要的習俗之一,承載著古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與對祖先的深切緬懷。北齊魏收在《臘節》中云:“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寥寥數語,勾勒出在冰寒刺骨的冬日,人們依舊虔誠地擺上美酒佳肴,舉行祭祀活動的畫面。他們面向天地四方,眼神中滿是莊重與期盼,祈求神靈庇佑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唐代孟浩然的《臘月八日于剡縣石城寺禮拜》所云“石壁開金像,香山倚鐵圍。下生彌勒見,回向一心歸”,則將我們帶入寺院那莊嚴肅穆的禮佛儀式現場。臘八節這天,信徒們紛紛踏入寺廟,在香煙裊裊、梵音陣陣之中,于佛像前俯身禮拜,祈愿佛光普照,消弭塵世災厄,心靈得到安寧慰藉。
臘八節里,若逢雪落,賞雪、尋梅更是為節日添了幾分詩意雅趣。“東州逢臘雪,卻憶竟陵梅”,宋張耒在《唐辰臘八日大雪二首》中,見瑞雪紛揚,思緒便飄向了遠方的竟陵梅。雪與梅,仿若天作之合,在臘八節的時光里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面。想象一下,在雪花紛飛如絮的日子里,詩人漫步于庭院幽徑或是山間小道,那傲雪凌霜綻放的梅花,嫣紅點點,恰似美人腮上的胭脂,俏皮地探出頭來,點綴在潔白無瑕的雪世界中,怎不讓人心生歡喜、贊嘆連連。清代顧夢游的《臘八日水草庵即事》中“晴臘無如今日好,閑游同是再生身”,描繪出在晴朗的臘八日,詩人雖漂泊在外,卻也未被羈旅愁緒淹沒,而是趁著這大好時光閑游賞景,盡情感受著臘八節的獨特氣息,于自然之中找尋心靈的棲息地。
古詩詞里的臘八習俗,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記錄,更是古人情感與智慧的寄托。它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領略到了古代臘八節的熱鬧與溫馨,感受到了古人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每到臘八節,當我們手捧臘八粥,吟誦著這些古詩詞時,仿佛搭建起一座與古人溝通的橋梁,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共同品味著臘八節的獨特韻味,延續著中華民族這源遠流長的文化血脈。
作者:聶難(作者單位系玉溪市新平縣第一中學)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