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屠城是一件很常見的事,而且很多屠城的事跡并不會受到歷史的指責。原因很簡單:對于古代的史學家來說,他們出于士族怎么會顧及百姓的死活呢?而且古代的屠城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原因很簡單,如果你是士兵冒著生命危險出生入死卻一貧如洗,你為什么要拼命呢?因此古代的名將要不人品好把自己的賞賜分給士兵,要不就是通過屠城劫掠來收買人心,當然這不是屠城的主要原因,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古代將領為什么喜歡屠城,以及屠城的利弊在哪里?
屠城
首先就是戰略性屠城,比如蒙古西征時為了讓花拉子模投降而展開屠城。因為蒙古軍隊只有幾十萬,但花拉子模卻有百萬人口,如果蒙古軍隊攻城拔寨,那么花拉子模還沒有占領,蒙古人就死光了。從這個戰略來說,蒙古的屠城戰略是成功的,成吉思汗確實也達到了戰略目的。但這個成功有一個前提就是花拉子模蘇丹的懦弱,他一味逃跑因此這些城池不管抵抗還是投降都會陷落,既然這樣對城主來說他們為什么不選擇投降呢?而這個戰略在后期卻慢慢發生了變化,因為他們的蘇丹換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如果這個城池抵抗了蒙古人,那么投降還有意義呢?因此這些人哪怕是為了活命也會困獸猶斗,尤其是巴魯灣之戰讓花拉子模人看到了希望。因此在西征后期,花拉子模的反抗特別激烈,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城池和蒙古人交戰,失敗后就會被屠城,那么你還會投降嗎?而你的百姓為了不被屠城會加入你的軍隊拼死守城,最終就連成吉思汗的孫子都死在了花拉子模人的反抗中,如果不是蒙古班師,那么蒙古大軍會被完全耗光也不一定,因此這個戰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花拉子模蘇丹的神助攻。
蒙古西征
其次就是項羽的屠城,而項羽失敗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陷入到齊地不能自拔。那么項羽為什么會陷入齊地呢?就是因為屠城的第一個負面因素仇恨,項羽的屠城加重了齊地對項羽的仇恨,因此一旦楚軍離開就會有齊人劫殺楚軍。而項羽每一次屠城都會引發更大的仇恨,原因很簡單:一個會恐懼死亡,但不會恐懼亡親之仇。同時屠城會引發另外一個負面:就是恐懼,從人性來說,誰也不會喜歡一個嗜殺成性的人,因此西楚的英布和打野人彭越等人都選擇歸屬劉邦,原因就在這里。
有一個野史,就是項羽在逃亡江東時遇到一個農夫,農夫因為項羽嗜殺成性而指了一條錯誤的道路這才來到了烏江,這也是項羽屠城的反作用。其實之前項羽的風評并不高,只不過因為我漢武帝給司馬遷上了宮刑,司馬遷這才單獨給項羽開傳記來惡心老劉家。但不管怎么說,項羽的失敗與屠城是緊密相關的。最起碼因為屠城的惡名讓張良等人遠離項羽導致西楚人才流失卻是事實。楚軍除了軍事都是短板,而劉邦除了軍事都是優勢,長久作戰楚軍如何不敗呢?
戰爭
屠城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其實看你是舉刀的人還是被砍的人。在歷史上三種人是不怕屠城威脅的人:一種是不懼生死的人,另外一種是走投無路的人,第三種是血海深仇的人。而他們才是戰爭的主力,換句話來說,屠城只能嚇住懦夫而嚇不住英雄。如果守城將領以死明志主動抵擋,你的屠城只會導致他們更加團結來拼死一搏。而劉邦為什么能先入咸陽,張飛為什么能先去成都,因為對懦弱的人來說不管威逼還是利誘他們都會投降因此根本沒有屠城的必要。
如果蒙古攻打花拉子模時的蘇丹是扎蘭丁,如果他能換掉這些懦弱的王爺派勇士守城,那么蒙古人的屠城之法只會適得其反。如果花拉子模人為了活命拼死抵抗,那么就算拿下花拉子模三分之一的領土,蒙古人也得死好幾遍。換句話碰見一個懦弱的蘇丹,不管你屠不屠城,這些城主都會選擇投降。比如曹操重兵壓境劉棕投降,很多人說他恐懼曹操屠殺荊州百姓。那為什么劉備沒有屠城,劉璋也投降劉備了呢?因此他們生性懦弱,只要敵人勢大他們都會投降。
赤壁
換句話說投不投降和屠城關系不大,和性格緊密相關。劉備守著新野彈丸之地卻不投降,難道他不知道曹操屠城的可怕嗎?孫權以劍砍桌角來表明自己和曹操決一死戰的決心。并且孫權對周瑜說過:汝若不勝,則吾率士卒與曹賊決一死戰。對于這些梟雄來說,哪怕你屠一萬座城池,他們還是會拼死一戰。因為他們連死都不怕,還怕你在他們死后胡作非為嗎?曹操屠城名聲之外,曹軍權勢雄踞北方于內,但就是劉備孫權這種不畏生死的態度,才有后來的赤壁翻盤之戰。還是一句話:哪怕是屠城這樣的恐嚇,它也只能嚇住弱者,而嚇不住強者。那么,你認為屠城有用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