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福建
偶說非遺
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
成果交流展演活動
偶韻流轉,絲牽情長
相信親眼目睹過木偶戲的精湛表演
無不折服于這項非遺瑰寶的不朽魅力
這就不得不提
2008年8月8日晚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
泉州提線木偶戲驚艷登場
四位技藝精湛的木偶戲演員
精彩呈現了經典劇目《四將開臺》
身著紅、黑、綠、白四色盔甲的四位將士
伴隨著鏗鏘的打擊樂
舞大刀、劈叉、抬腿、耍甲旗、打斗
動作靈活,氣勢威武
向全世界觀眾展現了
泉州提線木偶戲的魅力
從地方沃土走向聯合國的世界舞臺
木偶藝術的新春盛宴
又能在福建福州看到啦
非遺賀新春 巳巳如意年
全國木偶藝術家們
將在蛇年新春到來之際匯聚一堂
共同演繹木偶戲的經典與傳奇
拿手好戲百花齊放
總有一家你超愛!
01
省內項目
中國唯一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優秀實踐名冊“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項目
泉州提線木偶戲
泉州提線木偶戲相傳源于秦漢,至今還保存著700余出傳統劇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構成的曲調。由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帶來的提線木偶戲《元宵樂》將亮相這次展演,本節目吸取“拍胸”“跳鼓”“舞獅”等民間舞蹈,生動地再現了具有閩南民俗風情的"踩街”場面,歌舞并重,聲情并茂,技藝性極強,是在國內外盛演不衰的保留劇目。
漳州布袋木偶戲
早在明代萬歷年間,漳州布袋木偶戲就流傳到東南亞各國和臺灣地區等。漳州布袋木偶戲動作細膩,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既能夠體現人戲的唱、念、做、打和喜、怒、哀、樂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戲難以體現的動作,是一門具有高超技藝、精美造型和獨特風格的木偶劇種。
晉江掌中木偶戲
掌中木偶戲,又稱“布袋戲”,流行于閩南地區,興盛于明清,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稀有劇種。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承擔著傳承與保護的重任。本次展演,他們將帶來新創人偶戲《掌中集萃》。該劇集中了掌中木偶戲最具特色的角色行當表演,還融合了刣獅、耍火棍等“變把戲”,可一覽掌中木偶中“雜技”精華。
省級木偶戲項目
廈門布袋木偶戲
布袋戲是木偶戲的一個分支,它的命名源自于人偶的身體由布制成,以及過去用布袋打包,扁擔挑著到民間演出的傳統。表演時,通過手指的靈活動作控制木偶,因此又有“掌中戲”的別稱。廈門市弘晏莊木偶皮影戲傳習中心本次將作為廈門布袋木偶戲的代表,帶來風格細膩、生動傳神的木偶戲表演。
東山縣鐵枝木偶戲
在民間俗稱“尫仔戲”,與提線木偶、布袋木偶并稱為“福建木偶三絕”。之所以稱“鐵枝”,是因為操縱木偶活動轉向的扦為鐵絲竹柄,木偶身高九寸,纖繡精細,按照潮州紗燈人仔的制法,仿制戲曲行當人物。別具一格的創新節目《說唱臉譜》,將在本次鐵枝木偶戲非遺傳承人的手中,讓木偶“活”起來。
惠安掌中木偶戲
南派布袋戲代表之一,以泉州方言為標準音演唱戲文,保留了宋元南戲音樂的基本特征,融入高甲、梨園等極具地方色彩的音樂。惠安縣掌中木偶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將帶來木偶誠信小戲《季札掛劍》,該戲講述季札把自己價值連城的佩劍掛在徐國國君的幕前,贈給徐君寶劍,實現了自己心中的愿望,詮釋了“城”的真實含義,比喻人一定要堅守誠信。
永安大腔傀儡戲
大腔傀儡戲距今約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目前全國民間傀儡戲中唯一保持能演唱大腔特色品種的一種提線傀儡戲劇種。即“前臺演唱、后臺接腔”和“一唱眾和、一曲百瀉”相呼應的幫腔體高腔特征,是我國古代戲劇的活標本與活化石,具有研究歷史、藝術、科學、技能、觀賞功能等獨特藝術方面的價值。
水茜木偶戲
福建三明寧化提線木偶戲,俗稱傀儡戲,是客家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民俗藝術,有著上百年的歷史。采用祁劇唱腔,對白多數用地方嬉皮話。
浦城縣提線木偶戲
浦城俗稱傀儡子、抽傀儡,它是浦城文化中一種富有生機的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已有幾百年歷史,傳于清順治(1644—1661)年間,自王明秀開始,至今已傳至第10代。道白唱腔摻有浦城方言的“官腔”(俗稱正字),例如這次展演帶來的《薛仁貴征東》表演。
政和四平提線木偶戲
明代以來開始盛行,尤其在政和高山區楊源四平提線木偶最為盛行,作為戲劇藝術形態存在的四平提線木偶戲,不僅保存著宋、元懸絲傀儡的文化余緒,而且是探索四平腔在政和乃至福建流傳的一個參照系。本次劇團將帶來曲目《赤膽忠心》,六尺紅布一掩,鑼鼓聲喧,線線連偶,十指絕藝,演盡眾生百態、前世今緣。
延平塔前大腔金線傀儡戲
南平市延平區塔前鎮提線木偶戲有著悠久的歷史。塔前鎮是原南平縣歷史上大腔傀儡戲最為興盛的地方。提線傀儡戲當地群眾稱之為“抽傀儡”,但是藝人們一般自稱是“金線”傀儡。由于傀儡戲表演時所唱的聲腔,是弋陽腔衍變的“大腔”調,所以被稱為“大腔金線傀儡”。
連城提線木偶戲
福建連城木偶傳習中心將帶來《木偶書法》表演,連城提線木偶戲起源于清光緒二十四年,迄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最初源于賴源鄉人徐象球在鄉里創辦的“老福星堂"提線木偶戲班。由于不斷吸收連城當地方言和連城民間戲劇藝術精華,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木偶戲藝術。
上杭縣客家木偶戲
相傳自明朝初年從浙江傳入,清代最為鼎盛,其中上杭縣客家木偶藝術傳習中心本次帶來的《汲水》、《百里奚認妻》、《貴妃醉酒》等劇目,尤為群眾所喜愛。其表演藝術或以提線功夫精湛見長,或以角色生動風格獨特而著稱。
福鼎姚氏提線木偶戲
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源于秦漢,唐末五代流行于福建省,歷經宋元明清,傳承不輟。清代至民國,為福鼎木偶戲最興盛的時期。展演現場,姚義炳與他的劇團帶來京劇傳統劇目《薛剛反唐》中的一折《徐策跑城》。
屏南杖頭木偶戲
福建省僅存的小杖頭木偶藝術形態,早期木偶較小,偶高僅0.3米,屬于精木偶類型,既具民間藝術傳統性,又綜合了多種藝術形態,在流傳過程中,又逐漸形成了相應的木偶角色行當、偶身制作、劇目文本、聲腔音樂、木偶戲臺等配套的藝術形式,構成了有別于其它木偶藝術形式風格的杖頭木偶戲表現特征。
福鼎畬族提線木偶戲
相傳清末年間從福建漳州傳入福鼎。鐘昌敢出生在一個木偶演藝世家,20世紀80年代他跟隨父親進入劇團學藝。一線提起天下事,兩手撥動古今人。提線木偶戲并非畬族獨有,而當畬族元素和木偶戲融合,擁有了鮮明的特色。
02
省外項目
“一帶一路”沿線省市及其他重要木偶戲院團
上海木偶劇團
上海木偶劇團以杖頭木偶藝術見長,同時兼顧皮影、布袋木偶、人偶、黑幕戲等表演樣式,藝術上兼容并蓄,敢于創新,成效顯著。經過諸多藝術家們的不懈努力,上海木偶劇團形成了獨特的“海納百川,為我所用”的藝術風格暨海派藝術風格,所創立的“海派木偶戲”,成功列入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揚州市木偶研究所
揚州市木偶研究所,創建于1957年,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最負盛名的木偶專業藝術團體。揚州杖頭木偶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本次展演選取了《女駙馬》,能夠展現揚州杖頭木偶操縱技藝與藝術特色的經典節目,原汁原味呈現中國傳統文化魅力。
平陽木偶戲保護傳承中心
浙江省唯一的木偶戲傳承基地,平陽木偶戲是我國的藝術瑰寶,溫州市文化塑造四大品牌之一,平陽文化的金名片。本次將帶來文藝精品《貴妃醉酒》,衣著華麗的木偶用它自己獨特的方式給觀眾表演了一段別有意味的貴妃醉酒。
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
1956年建團,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廣東木偶戲”保護單位。20世紀50年代杖頭木偶戲進入廣州,在城市文化的環境中,21世紀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形成了新的面貌。本次將為市民群眾獻上了一場精彩絕倫的《長綢舞》,木偶造型精致,表演細膩,情節動人,配合廣東漢劇唱腔,韻味悠長,展現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
陜西省民間藝術劇院
西北地區唯一的省級木偶皮影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其“陜西杖頭木偶戲”為國家和省級“非遺”保護項目。本次展演將帶來特色表演劇目《釘缸》,充分展現陜西木偶丑角的獨特魅力。
臺灣地區木偶戲團體
臺灣屏東明興閣掌中木偶劇團
劇團由蘇明順創立于1957年,是家族劇團,至今傳承四代,2014年被登入「臺灣屏東縣級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團隊」。專業純熟的操偶技藝、詼諧逗趣的劇本口白及扣人心弦的劇情,結合節奏緊湊熱鬧的北管樂曲演奏,都是劇團演出的特色。
臺灣高雄天宏園木偶劇團
劇團成立于1993年,是中國臺灣少數傳統布袋戲團之一,源自福建。1995年參加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的南區地方戲劇掌中戲比賽,榮獲團體優等獎。
非遺賀新春
賞全國各地優秀木偶戲
體驗指尖賦予生命的魔力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
福建省藝術館(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福州市鼓樓區人民政府承辦
2025年
“清新福建 偶說非遺”
福建木偶戲
后繼人才培養計劃
成果交流展演活動
1月11-13日
讓如此浩大的木偶天團
陪你一起提前感受年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