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明朝的滅亡,竟然是因為“一只雞”,你敢不敢信?我們知道,關于明朝的滅亡,最常見的說法是因為李自成的失業。
說當時大明王朝虧空嚴重,于是崇禎下令撤載驛站,而李自成作為驛卒不幸下崗,失業之后,生活無望的李自成就號召組織了一批和他一樣的失業者揭竿而起,并于1644年攻入京城,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明朝就此滅亡。
明朝亡于“一只雞”的說法,又有什么樣的解釋呢?故事要從1629年說起,當時在遼東有一員大將叫毛文龍,毛文龍是一個有功之臣,但為人驕縱,再加上朝廷擔心他尾大不掉,被袁崇煥先斬后奏。
毛文龍死后,他手下的將士被分到全國各地,其中有三個人被調往山東,成為登萊巡撫孫元化的手下,他們分別是孔有德、耿仲明、和李九成。
1631年,名將祖大壽被皇太極圍困在遼寧,孔有德等人得到命令前去支援,除了人馬以外,他們還攜帶了大量當時最為先進的重裝火炮,但唯獨沒有帶足糧草。
不過,這也不是大問題,因為一路上可以依靠沿途的州府供應,但問題就出在孔有德等人的身份,因為出自毛文龍部的都屬于遼東兵,因此沿途的山東州府都不太配合,有的甚至都不允許他們進城休整,而且天公也不作美,遇到一場大雪,前去馳援的將士一路上又餓又凍,導致內心的怨氣不斷積累。
走到一個叫吳橋的地方時,有幾個士兵餓得實在受不了,偷了一戶人家的雞,而這個被偷雞的人卻不是一般的老百姓,他叫王象春,是東林黨的得力干將,在當地屬于名門望族。
本來被偷一只雞算不得什么大事,但在偷雞的時候,孔有德部下和王家的下人發生了爭執,導致一名家丁當場殞命,事情鬧大以后,王家找來當地的官府要將偷雞的士兵就地正法,當地的官老爺自然也偏袒王家。
孔有德自知理虧,只能一方面卑躬屈膝地不停道歉,另一方面也拿出了嚴懲士兵的態度,將這名偷雞的士兵穿耳游營以示懲戒,但是這樣做,并沒有息事寧人,王家依舊得理不饒人。
而孔有德的部下看到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被如此羞辱,也都忍無可忍,這些兵一路上又冷又餓,原本就一肚子怨氣,受此屈辱更是群情激憤。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關鍵人物登場,他就是跟隨孔有德的李九成。李九成當時奉命外出采購物資,但東西沒買到錢卻被他全部花掉,正好不知道怎樣交差,回來碰到這個情況,于是煽動手下跟他造反。
就這樣,孔有德被迫舉旗叛亂,他們不光洗劫了王家,還帶著明朝最好的火器裝備投靠了后金,局勢瞬間扭轉,正式拉開了明朝滅亡的序幕,史稱“吳橋兵變”。
我們經常說,很多重要的歷史節點,都是因為一根稻草壓垮了駱駝,無論是李自成失業,還是吳橋被偷的那只雞,其實都不能壓垮大明王朝,真正可怕的,其實是在此之前積攢的一根又一根稻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