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嗅覺敏銳的媒體捕捉到上海官方新年賀詞中一個關鍵信息:2024年全市生產總值有望突破5萬億元。
確實,2023年上海GDP已達4.7萬億,參考今年前三季度4.7%的增速,2024年邁向5萬億,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如今特殊的經濟環境背景下,上海其實也遭遇了一系列問題,能取得如此成績,十分不易。
因此,如果想知道上海為何能逆勢前行,未來又將有怎樣的發展,就不能不關注撐起上海經濟半邊天的浦東。
某種程度上講,浦東強則上海強。
2023年,浦東GDP是1.67萬億,在上海16區中遙遙領先。
2023年上海各區GDP排行
這意味著,浦東新區以全市1/5的土地面積,1/4的常住人口,創造了上海1/3(35.4%)的經濟體量。
此外,浦東還創造了上海大約40%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50%的金融業增加值和60%的外貿進出口總額。
2024年,根據浦東新區發布的信息顯示,浦東今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增長6%左右,基本與往年持平。
如果單獨拎出來計算,浦東這個體量可在全國城市里排第12名,位居天津和寧波之間;如果是以縣域來算的話,浦東是毫無爭議地“巨無霸”。
浦東為何強?
我們知道,上海有“五大中心”定位 ——國際經濟、金融、航運、貿易和科技創新中心。
而浦東,是唯一集聚了這5大中心定位的強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比如上海作為國家重要的金融中心定位,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中國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均坐落于浦東陸家嘴。
全球500強企業有340多家在陸家嘴成立機構,115家跨國公司在此設立地區總部;國內40%以上的外資法人銀行、90%以上的外資私募機構和90%以上的外資資管機構也都落地于這里。
2023年,陸家嘴地區的GDP就達到5000億,幾乎是上海的十分之一。
除了金融中心,上海還是重要的航運中心,浦東也是其主要區域。
浦東擁有洋山深水港、臨港、外高橋等航運碼頭,其中浦東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就達到4200萬標準箱,占全市比重90%左右。
浦東港口,圖片來源:上海浦東新區人民政府
此外,浦東還集聚了航運全產業鏈企業1.1萬家,形成了完整的航運產業生態。
還有成立十多年的上海浦東自貿區,早已成為國際貿易的高地,不僅在入駐企業數量上實現了顯著增長,而且在貿易和投資總額上也由小范圍的“試驗區”逐漸發展成為“規模區”。
浦東新區之強,不僅在于金融、航運與貿易,更在于科創引領下的先進制造業。
上海近年來布局的大模型、人形機器人、寬禁帶半導體、生物制造、元宇宙、大飛機、大型郵輪、商業航天等10個重點產業鏈大部分都落戶了浦東,為上海成為全球科創中心提供了堅實基礎。
浦東港口,圖片來源:上海浦東新區人民政府
圍繞產業聯動,浦東也建設完成了陸家嘴、張江、金橋、外高橋等國家級的四大產業開發區,實現了整個浦東的基礎骨架和板塊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和上海很多區只有一、兩個核心地區不同,浦東是全面開花,群雄并起。
陸家嘴金融服務區、外高橋保稅區、花木副中心、金橋國際社區、張江科創、前灘商務區、臨港自貿區、川沙國際旅游度假區……
陸家嘴金融服務區
可以說,如果把浦東單獨視為一個城市的話,這些城市熱點足以媲美大多數二、三線城市。
更重要的是,也是因為這些核心區域生活服務完善,浦東還承擔了上海新增人口的“流量池”任務。
2023年,浦東新區常住人口達到581萬,占上海全市的約23%。
這意味著,上海兩千多萬人口中,每五個常住人口,就有一位是生活在浦東。
浦東新區為什么能成為中國經濟第一城區?
估計很多人都會說,因為政策支持唄。
沒錯,但更直接的原因是,上海曾經的“五個倒數第一”。
1980年,上海《解放日報》頭版發表了一篇題為《十個第一和五個倒數第一說明了什么?》的文章。
內容直面上海的五個倒數第一的現實困境:
當時,上海市區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1萬人,城市人口密度之大,為全國之“最”;“每人擁有道路僅1.57平方米,綠化面積僅0.47平方米(像一張《解放日報》那么大),建筑之密,廠房之擠,道路之狹,綠化之少,均為我國大城市之“最”;市區人均居住面積為4.3平方米(包括棚戶、簡屋、閣樓在內),4平方米以下的缺房,占全市戶數50%左右,缺房戶比重之大,為全國大城市之“最”。同時,由于三廢污染嚴重,上海市區癌癥發病率之高為全國城市之“最”。
上海的經濟發展,更是無法與沿海特區城市相比。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80年到1990年,廣東GDP增長了5.24倍,上海只增加了1.5倍。深圳特區同期的增長,則達到了驚人的62.5倍。
改革開放初期的上海未能入列經濟特區,原因也很簡單:上海需要承擔國家1/6的稅收(占全國總稅收的1/3),根本沒有財力進行自我發展,國家也不容其有任何閃失。
那時的浦東在上海人眼里,交通不便,設施落后的“特大號”農村。
所以,才有了那句著名的:
“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
也是因為基礎設施建設實在太差,上海當時規劃城市空間拓展時,首選并非浦東。
1984年,上海浦東外灘
根據資料記載,上海市當時考慮的是北上、南下、西移、東進(即開發浦東)四套方案,浦東完全是陪襯方案。
1986年,國務院批復《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中,卻正式提出了開發浦東構想。
但因為種種原因,浦東開發又擱置了四年。
直到1990年4月,上海正式得到經濟特區相關政策后,醞釀多年的浦東開發開放才正式拉開帷幕。
隨即,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和外高橋保稅區掛牌成立。1992年,張江高科技園區也掛牌成立。
伴隨浦東經濟的“四大金剛”出現,浦東也逐漸形成了功能定位各異的產業經濟板塊,同時也因相繼實行的多項新政策,成為了全國經濟發展的“試驗田”。
陸家嘴、金橋、外高橋、張江四大開發區,隨后不僅圍繞產業和居住環境成為浦東的中心板塊,也共同構成了后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海自貿區,圖片來源:新華社,裴鑫/攝
2021年,浦東新區在開發30周年之際,又獲得了“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稱號,在新時代再次被委以重任。
相比之前獲得“先行示范區”的深圳,重在復制、推廣成熟的發展經驗,有“引領”任務的浦東,則是強調可輻射、帶動更多區域進行發展。
上海發展一大問題,就是浦東獨大,其他各區進展緩慢。
長三角一體化中,上海無疑是“領頭羊”。
可在上海市,浦東也始終是以“領頭大哥”的姿態出現。只是這個“大哥”跑得實在太快,后面的“小弟”有些跟不上。
縱觀上海各區GDP排行榜不難發現,這些年幾乎就是一個體型碩大的“哥哥”(浦東),領著一群“小弟弟”。
彼此差異之大,以至于在中國城區經濟總量20強中,上海只有浦東新區入圍;相比之下,北京有5個城區入圍、深圳有4個城區入、廣州有3個城區入圍。
除了浦東,16個區經濟發展也相差懸殊。
2023年,只有黃浦區和閔行經濟總量突破3000億元;像虹口、金山、崇明三區,在全國區縣排名,更是掉出百名開外。
當然,這里說的“弱”是相對的。
這些區比浦東是弱,但比普通區縣級,那還是強不少。
顯然,利用浦東優勢資源去帶動和提升其他區域的經濟發展,已成上海市的當務之急。
不過,從規劃來看,浦東依然是上海發展的重中之重。
對于上海來說,浦東既然是“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就只能進不能退。
而且,浦東經濟不斷發展,既是上海經濟的“壓艙石”,更是其他區域可借鑒和嫁接的最好藍本。
浦東新區快速發展的最大優勢之一便是土地資源多,且開發成本相比寸土寸金的浦西要低很多。
在其三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規劃都是從零起步,沒有掣肘的原住民拆遷問題,可以用更為科學和現代的眼光來進行設計,并在高水平開發上作出更多探索。
比如2024年4月公布的《東方樞紐及周邊地區專項規劃》草案,意味著浦東將繼續向四周擴展,總面積達到510平方公里。
要知道,整個浦東新區約1210平方公里,東方樞紐區域面積就占了近一半。
整個規劃圍繞東方樞紐中心區,形成“一心兩軸、雙環四翼、九組團”開放、棋盤式的總體空間格局。
東方樞紐空間結構規劃圖
可以理解為,上海將西邊的虹橋商務區直接搬到了浦東,但面積更大。
建成后,不僅有全新的交通樞紐中心,還有全新的城市副中心與地區中心規劃建設,形成能級更高的增長區域。
根據規劃,到2035年,東方樞紐常住人口將達到百萬人。
不僅如此,東方樞紐規劃中,還把浦東高能級的張江和川沙這兩大城市副中心劃了進來,并通過多條快速通道與浦東各大板塊實現串聯。
東方樞紐尚在規劃建設,但浦東前灘,已成為最近幾年崛起最快的一個板塊。
前灘位于浦東三林區域,是浦東繼陸家嘴開發之后的一個新的開發區域。
這是浦東利用前灘地區的自然資源和地理優勢,通過前置配套,用了不到十年時間便打造出的一個現代化、宜居宜業的新城區案例。
除了匯集了產業、公園、教育等國際化資源,因為匯集了9個不同規模和風格的商業綜合體,前灘如今也成為上海最成功的商業板塊。
前灘太古里商場
浦東也在2024年宣布,至2035年,浦東將新增“世博-前灘城市主中心”,新增張江、金橋、川沙3個城市副中心,形成全覆蓋的地區中心和社區中心。
前灘的成功,其實也是浦東總結了早年發展脈絡后發現,只有前置布局商業消費和服務,才能讓產城聯動的區域板塊煥發活力。
如果沒能完成生活消費等配套的同步,即便產業布局都已經完成,但依然會阻礙板塊發展的腳步。
比如令無數上海人吐槽的臨港新片區,規劃打造為上海新的經濟功能區。
臨港位于浦東最南部,早期規劃是把大半個奉賢劃入囊中,又把浦東國際機場南部區域,以及洋山深水港等劃入,面積達到873平方公里。
這是什么概念,不妨對比一下,上海外環內的面積也只有620平方公里,可見臨港在上海長遠規劃的重要性。
可惜的是,雖然臨港如今大部分基建都已完成,也有特斯拉等世界級企業入駐,可就是因為距離市區太遠,配套不完善,加之交通不便,讓居住在這里的人們怨聲載道。
前灘太古里商場
事實上,上海市也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之前提到的東方樞紐中的交通樞紐建設也相當部分就是針對臨港片區的,屆時將形成東方樞紐-臨港片區之間的緊密聯動。
可以預見,未來的浦東,隨著空間拓展,產城聯動等一系列發展,無論經濟還是功能定位都會越來越強。
這也讓人好奇:浦東,可以復制么?
浦東新區的出現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承擔的責任也更大。
雖然浦東新區并無“特區”之名,但無論是政策還是定位均不亞于經濟特區。
用某些重要人士的話來說,
“新區新區,不叫特區,不特而特,特中有特,比特區還特”。
浦東新區的成就固然令人羨慕,但一些關鍵因素決定了其難以被復制。
比如作為上海的濱海沿江地區,浦東擁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廣闊的經濟腹地,這種優勢也是浦東優于其他城市,甚至上海其他區的基礎。
前灘太古里商場
雖然,浦東也是通過很多特殊政策優勢逐步發展起來,但背靠的是上海原本就深厚的經濟基礎和豐富的資源。
這種得天獨厚的背景,也是其他城市和區縣根本不具備的。
同時,以陸家嘴、金橋、外高橋、張江四個產業區發展為藍圖,浦東才逐漸細分出32個特色產業園,并通過不斷完善產業鏈,實現降本增效、提質增速。
正是有了如此高質量的產業基礎,上海兩大“國家隊”級別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集成電路集群與生物醫藥集群,都坐落于浦東。
圖片來源:第一財經
還有掌握了14nm工藝、被寄望于挑戰臺積電的中芯國際總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大飛機C919的中國商飛總部、創新藥領域嶄露頭角的上海醫藥、復星醫藥均位于浦東。
浦東,也成為上海,乃至全國最有可能在全球科創產業領域與對手“掰手腕”的重要存在。
不僅如此,從特斯拉、通用電氣、高通等眾多外資企業,到寶武鋼鐵、交通銀行、中遠海運等央企總部,也都云集浦東,成為制造業中的“硬核浦東”。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圖片來源:特斯拉官網
這些,都可以說是浦東憑借特殊的城市背景和政策獲取的資源,難以被復制。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浦東還是有很多值得其他城市借鑒的經驗。
比如浦東四大功能區開發,不是盲目 “攤大餅”,而是以園區為尺度,聚零為整,精心培育產業與創新生態。
每個功能區緊跟產業風潮,始終堅持各自定位,陸家嘴主打金融、金橋專注汽車與通信、外高橋主攻貿易、張江聚焦集成電路與生物醫藥等。
這種始終如一的產業專注,使得產業園區不斷實現精細化,轉型升級也更為方便。
比如張江高科,就是最早的集成電路入局到機器人產業,又圍繞生物醫藥產業,打造高端醫療機器人為產業,成為了國家級機器人產業基地和發展高地。
張江高科微創機器人總部的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
對于其他城市而言,浦東最重要的參考價值就是學習其管理和規劃的“顆粒度”,主動前置各種服務配套,并將產業聯動升級為產城聯動,從而打造出更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
相信未來的浦東,一定還有更多想象空間,將給更多城市發展帶來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