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輔導家長的過程中,一直跟著家長的心一樣忐忑著,心想著休學復學后又開始請假的孩子,到底要怎么才能繼續推著回學校?
欣喜的是,今天跟家長交流時,知道昨天孩子已經返校,今天早上也去參加考試了,心里的一塊大石頭,算是暫時稍稍落了地。
看著孩子艱難的返了校,就像我自家孩子有了進步一樣欣喜。
但我知道并不能掉以輕心,也在持續提醒家長:切不可再施壓,要降低目標和期待,要允許孩子按自己的節奏來。
這個孩子是成績比較好的學霸,因為對自我要求太高和自我認可度太低,所以產生了一系列的情緒卡點,負情緒堆積和壓抑的時間久了,集中爆發時不得不休學了。
在家休息了一兩個月后,一邊做同步的心理疏導,一邊家長開始積極自救和學習以及改變自己之前的家庭教育方式。
孩子慢慢的走回了學校,但是家長卻隨著孩子的返校,一步步給孩子提了更多的要求,希望孩子能像正常孩子一樣按照學習的作息上課,能正常考試,能花更多的時間來恢復之前的成績與水平。
但是孩子從學校放學之后,就不太有心學習,就想打游戲,也會吐槽學習太累,心情有點不太好。
家長見狀就有點擔心,覺得孩子之前都休學了幾個月,休息也休息了,玩也玩了,擺爛也擺爛了,折騰家長也夠夠的,這下還不好好學習,就會有點崩潰和受不了。
于是,就會說一些比較過激的話與選擇,讓孩子選擇,要么好好上學,要么出去打工,要么選擇留級。
當然,家長并不是真想讓孩子休學,只是想拿此為借口讓孩子好好學習,讓孩子學會承擔和早點蛻變。
但遺憾的是,家長的這些做法和說法,不僅沒有讓孩子認真學習,反而情緒內耗更嚴重了,甚至復學后剛有一些進步,又退行回來了。
孩子開始更加畏懼學校,更加拖延,一提學校就會頭疼、胃痛或者渾身不舒服。
家長認為孩子只要不提學校一切都好,玩起游戲挺開心的,看起來心情也不錯,只要一提上學就各種情緒低落,各種不舒服。
其實,并不是孩子沒有進步,只是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隨著孩子的恢復而“水漲船高”了。
剛開始,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是只要能回學校就行,哪怕不上晚自習,哪怕一天去半天都可以,可是孩子真的去了學校后,家長的要求又開始變了。
家長希望孩子不要缺一節課,希望孩子正常參加考試,還希望孩子放學后在家也能好好學習,而不是拿起手機玩。
一旦,孩子沒有依照家長的要求去學習,家長就會情緒失控,就會聲討孩子這樣吊兒郎當的上學特別沒意思。
針對家長對孩子這樣的反饋,我給出了三個調整建議:
首先,真正地接納孩子現狀。
在孩子休學或出現情緒以及心理問題時,家長只是被迫放下了對孩子的高期待與要求。
因為在健康與崩潰的情緒以及孩子的成績之間,家長不得不選擇了安全第一。
這時,并不是家長真正接納了孩子的不學習和擺爛,而是迫于無奈做出的絕望選擇。
一旦等孩子略微情緒好點時,父母覺得孩子已經安全時,就忍不住又去要求學習和成績了。
這時候,就會容易導致剛剛從休學中復學的孩子,略微恢復的情緒又退回到從前了。
家長要想真正接納孩子,就要完全的信任、尊重和共情孩子。
無論孩子學習不學習,是否正常返校,家長都要包容和理解以及寬容,這時孩子才有心力從焦慮和恐懼中修復,然后繼續返校。
其次,保持情緒穩定和冷靜。
家長往往會說,只要孩子好,我就情緒很好,孩子不好時,我沒辦法冷靜和情緒穩定。
情緒穩定的確是一種很難做到的修煉,但為了孩子,家長還是要想盡辦法去先一步釋放掉自己的情緒,然后冷靜的看待孩子又出幺蛾子的動機以及背后的訴求。
只有家長穩定,才能洞察孩子的情緒,才能幫助孩子。
一味的說難聽話或撒氣,并不能幫助孩子走出內耗,也不能幫助孩子有效返校。
最后,做到話軟心硬。
家長對于孩子,既不能完全溺愛,也不能過于強硬。
我主張家長對孩子的方式是溫柔堅定,先確定自己的界限,然后說話要軟,要共情,要理解孩子。
但并不意味著要處處允許孩子,也不是說所有問題都要依著孩子。
能不包辦的,原則問題不該姑息的,既不要大吵大鬧,也不能隨意的讓步,這就是話軟心硬。
有原則的允許,溫柔的拒絕,但不要發脾氣,說過激的話或在情緒沖動時將狠話說盡。
為人父母,也是一種智慧的修煉,但父母成長得越快,對休學孩子的幫助復學也越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