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涵蓋萬有,綱紀群倫,廣大精微,包羅萬象,是中華文明的總源頭。通篇的《易經》通篇的《易經》,告訴我們8個字的真理:
1、變
世間萬物都在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我們要有與時俱進的思維,不要以一成不變的眼光來看待世間的一切,持空杯心態,放下自己的成見和情執 。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面對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唯有積極融入變化,順應變化,才能把握機遇,規避風險,獲得人生的成功,消除內心的阻礙。
2、時
時機決定命運,我們需要講究時機,審時度勢,順勢而為,才能有所作為。
《易經》強調,即使你再有才能,也不能輕舉妄動。時機到來時,才能見龍在田,一飛沖天。時機未到時,最好潛龍勿用。
3、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道運行剛健有力,從不停歇,君子也應效法天道,不斷努力上進。
盡人事,聽天命。要在尊重客觀規律和順應自然的前提下,努力拼搏向上。自助者天助,自棄者天棄。自己努力,上天也會幫助你;如果自己放棄,上天也會放棄你。
4、厚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地的氣勢廣大無邊、包容萬物。君子應該像大地一樣擁有深厚的德行,能夠承載和包容萬物。
厚德才能更加包容和寬容,海納而川,與他人和社會和諧相處,為自己增加助力,減少阻礙。才能以更開放式的心態,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吸取他人失敗的教訓,不斷拓展自己認知的邊界。
5、慎
做人做事要謹慎,低調做人,慎言慎行,才能更好地與他人相處,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甚至禍端。
謹慎地做事,才能得到好的結果。謹慎地開始,在沒有徹底研究清楚事情的真相和規律之前,不能貿然行動。
在行動過程當中謹慎做事,把事情看得過于容易,勢必會遇到很多困難和不必要的挫折。把事情看得困難些,所遇到困難和挫折將更少。
6、相
任何事物,都如陰陽兩極一樣,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對的。美和丑、善和惡、高和低、長和短、困難和容易、快樂和痛苦、有用和無用等等都是相對的,來自人為的比較和定義。
所有的痛苦和煩惱都來自比較,或來自與自己期待的比較,或來自與他人的比較。所有的快樂和平淡也來同樣來自比較,唯有放下比較,心無所住,才能真正獲得內心的平靜和滿足。
7、轉
禍與福、痛苦和快樂、逆境和順境、困難和容易等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僅是相對的,也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并不是永恒不變的。
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的結果。痛苦和快樂、逆境和順境、困難和容易等等也同樣如此。
舍和得是相互轉化的,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終有回報。失與得終歸平衡,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大的回報往往來自大的付出、大的磨難。
人的痛苦和煩惱往往來自以為情景都是不變的,以自我立場,評斷目前情境的好壞順逆,心生愛憎分別。當情景與自己的期待不符時,痛苦和煩惱便由此而生。
但情景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且也會逆轉。在很多時候,人的痛苦和煩惱是根本沒有必要的。
同時,人們往往高估了期待實現后所能得到的快樂,低估了實現期待所需要的付出和其中的艱辛。
看清世界的本質,以平常心對待人生,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保持平和的心態,才能更好地面對人生的困難和挑戰,境隨心轉。
8、止
“大壯則止,遯則退也。” 《易經》認為,人處在大壯,運勢已到達鼎盛,要及時知“止”,否則容易引發過失。
?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極限,超出了這個極限,必然走向反面。
人生的智慧在于適度和節制,凡事要適可而止。才能收放自如,才能走得更遠,避免過失和災禍的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