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洛杉磯大火。
這場火過后,那是燒得真干凈啊。
大火前的場景,應該是什么樣呢?應該是這樣的。
問題來了,這他媽的燒的也太干凈了吧。
一點渣都不剩下啊!
就連旁邊的樹,都還留著樹干呢,房子呢?卻憑空消失了。
原因是,美國的別墅基本上都是木質結構。
有人解釋了,他們說原因是:
美國被譽為“木材之國”,此外,美國還有豐富的木材資源,尤其是北美洲的森林覆蓋率很高,所以木材資源得天獨厚。另外,美國的氣候條件也對木質房屋有利,南方潮濕氣候,北方寒冷氣候,木結構房屋更適合這樣變化多端的環境。 早在17世紀,美國殖民地中的移民們就開始使用木材來建造房屋。那個時候,木材被認為是一種非常適合用來建造房屋的材料,因為它容易獲得、便宜并且易于加工。所以到了18世紀后期,很多美國城市都開始使用木質結構建造房屋,這個時候的設計風格主要是喬治亞式,這種風格的房子多數是兩層或三層,房子外面會加一些裝飾。時至今日,美國房屋使用木質結構的傳統一直流傳下來。
可是,這是真正的原因嗎?當然不是。
作為一個建筑物,當然是越緊固越好。早期美國人來開荒,儲蓄不夠,用木頭建房子,這是正常的。
但只要產權穩定,房子這種耐用品,人人都會追求堅固的。
你看看,同樣是歐美商人,他們來到上海,建起的是什么樣的房子?石頭建的,成本遠遠超過木質房子吧。
你再看看歐洲,那些歐洲城堡,哪個不是建成了幾百年不倒的緊固建筑?
你再看看阿根廷,大街上的路,周邊的建筑物,大部分是歐洲人當年去美洲開荒時建的石頭路、石頭房子,幾百年后,依然是一道風景線。
美國人,不也是主要由歐洲人過去組成的么?怎么他們就只建木房子呢?
真正的原因,當然不是木材便宜,而是出在了制度上,那就是房產稅。
美國的房產稅自1792年起征,至今已經有229年的歷史。
現在的美國房產稅,以房子的價值為標準進行征收,這種征收模式破壞了美國房產的私有程度。
大多數人對產權私有程度的理解是看這個產權登記在誰名下。這種理解太過簡單,因為登記在某人名下,只是一個名,并不是實。
要判斷產權私有程度,要拋棄名義看實質。
產權是什么呢?
除了人的身體,人是無法與一個物產生物理上不可分離的連接的,所謂私有,產權實際上指的是人支配物的能力,你支配物的完整性,就是產權的私有程度。
你買了一臺車,這臺車登記到你名下,各個國家基本上都允許個人購買車輛,但他們之間的私有程度有區別嗎?當然有。
比如,政府規定你一年只能開一個月,那你的私有程度就受損了,在余下那十一個月中,這臺車的產權就被他人所限制,產權并不完整。
再比如:大家都同樣是私有企業,也都要將企業所得的部分利潤上交政府作為稅收,那稅收越高的地方,產權私有的程度就越低。
再比如:當一塊土地全部歸政府所有,個人只能聽從政府安排去生產拿工分,并根據工分獲得由政府決定的產出時,那私有產權就幾乎看不見了,因為你支配土地的能力徹底消失了。
再比如:小產權房為什么沒有價值,哪怕他就位于城中心,因為他的產權不完整,最主要的限制就是產權方與其他人的交易受限,不許抵押,不許貸款,法律不承認產權方與他人的交易等等。
我們評估房產的具體私有程度,就是評估一個人對名下房產的完整的支配能力。它包括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這三個權利。
使用權,就是你可以決定這個房產的用途,并在產權邊界內隨意使用;
收益權,就是你利用這個房產獲得的利益歸你所有
處置權,就是你可以在產權邊界內隨意處置你的房產,包括出售,拆成毛坯,或贈送他人。
那對應的評估就要具體評估不同權利的具體情況了。
總而言之,產權私有程度,是政府干預程度大小的體現。
那美國的房產稅是怎么破壞房子產權的?
房產稅指的是對所有持有房屋進行長期征收的一種稅收,他一般以房屋的當年評估價為基準,稅率一般在評估價的4%以內。
也就是說,如果你房子值一百萬,房產稅稅率是2%,那你一年就要交2萬的稅。
美國房產稅屬于地方稅種,由各地自行征收,一般在0.25%到3%之間。
從全美來看,美國房產稅稅率的中位數為1.31%。這意味著一座價值200萬美元房子的主人平均每年要上交的房產稅為26200美元。
價值500萬美元的房子每年要交65500美元的房產稅,價值1000萬美元的房子要交稅的稅達到31000美元。
美國1美元房產的故事,在中國流傳很久,這個災難就是房產稅的災難之一。
美國確實出現過一美元出售的房子,雖然比較破舊,但還是獨棟,甚至有前院后院。有人要說了,就算是把房子的磚拆了賣掉,也不止一美元啊!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如果你是買主,你真認為他只有1美元嗎?
每年房產稅5000美金,你雖然只付一美元,但你每年還得付5000美元,他的實際價格是多少呢?
實際價格是1美元+未來的預期稅收。你本來可以賣50萬美元,但由于預期稅收是499999美元,因此,你只能賣1美元,你賣房子的收入的99.999%被政府拿走了,你說狠不狠。
有了房產稅后,人們的心態都發生了劇變。
你買房以后,你是希望房價漲還是跌呢?在不征收房產稅的地方,房產價值漲了,你的資產升值,你很高興。
但在有房產稅的地方呢?每年要交更多的稅,跌了,你稅倒是少交了,但你的資產在貶值。
你看,這時,你就陷入兩種痛苦之中,你是肉疼呢還是心疼呢?
當你擁有一套千秋萬代都要交房產稅的房子的時候,這房子對你來說,還是資產嗎?不是了,他是一部割肉機。而且是一部祖傳千秋萬代的割肉機。
現在你知道美國為什么城市化發展到一定規模就停止了么?
因為城市規模要是持續擴大,一定會讓中心區房價不斷上漲,再加美聯儲持續放水,城市居民是天然有抗拒城市規模擴大的動力的。
一百年前,美國紐約的繁榮程度就遠超世界各地了,但今天的紐約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后,并沒有出現與時間對應的繁榮程度的規模增加。
由于沒有出現更大規模的人員聚集,城市基礎建設投資的價值就不再增加,紐約地鐵破敗不堪也就是預料之中的啦。
回到開頭的話題,如果你在美國買房,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建設可以傳承數百年的緊固房子,一個是木頭房子,你選哪一個?
前一個價值二百萬美元,木頭房則價值一百萬美元。
如果大家都選200萬美元的堅固房子,房產稅就要漲一倍,持有成本增加了。
在稅率的壓力下,當然是選擇木頭房子持有成本更低。
于是大家都愿意選擇建筑成本更低一點的房子。
在一個產權保護更好的地方,往往能見到更多的百年建筑。在一個產權保護程度不好的地方,很多建筑沒有多少年,就從光鮮亮麗變成了破敗不堪。
同樣的事件,會發生在中國的公寓房里。
由于產權受限,交易稅高,事前契約不完備,大量的公寓房將來的破敗不可避免。
我們應該期望一個什么樣的房產制度。
第一、永久的私有產權,當然是最好的,但不能只是名義。
第二、產權上要減少管制、減少稅收,遺產稅,房產稅,房租管制,保護房客非法利益,都是對產權的剝奪。
如果沒有這些剝奪和管制,美國紐約中心區的房價,應該是中國一線城市的五倍十倍,十萬美元一平米都不奇怪。現在才不到3萬美元。
全世界的富豪都會去這樣的地方購買房產。
寫這些,并不是為了夸中國,貶美國,而是在說,中國這些年來,對房產稅、遺產稅的呼吁越來越多,有在向所謂“先進國家”學習的趨勢。
你真的希望每年因為自家有房產,要年年交1%的稅么?
如果真的學習了,那就將變成一個無恒產又無恒心的地區。鶴崗的房子的價格將是負五萬,得貼五萬才能賣得掉。
如果你有房子的話,你希望中國實施美國這些制度嗎?
切記,美國并不是一切東西都是先進的,保護產權的東西可以學,破壞產權的東西,可千萬不能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