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教育塌房了!
很長一段時間里芬蘭的教育都是全球教育的“標桿”。輕松、幸福、無壓力、成績好簡直成了所有人羨慕的對象。
但據近期統計,芬蘭卻有79%的畢業生根本沒上大學!
芬蘭教育泡沫要破碎了嗎?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芬蘭地處北歐,離咱們很遠,一向不太為國人所知,從諾基亞手機在全球爆火,人們才知道了這個遠在千里之外的地方。
再加上2001年芬蘭高中學生獲得了PISA成績第一之后,更多對重視教育的人們,開始關注起了這個并不算大的國家來。
世界領先的教育,高質量的幼兒園,個性化的教育體系……成了芬蘭的代名詞。
還常常會聽到在芬蘭的教育是沒有社會階層的,甭管有錢沒錢,所有的孩子都能共同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
教育體系給予老師充分的信任,讓老師根據學生的特點來進行不同的教學手段,在學校里面也沒有任何考核,孩子依然都能取得非常好的成績。
在人們的認知里,隨便說個什么教育方式,只要打上了“芬蘭”的標簽,那絕對是好的,應該去學習的。
更有不少人想盡辦法拖家帶口去芬蘭,要讓孩子從小就接受好的教育,贏在起跑線,取得好成績。
可隨著最近隨著芬蘭統計局發布的一組數據曝光,讓這些芬蘭的優質教育常年“默認關聯”的濾鏡開始破碎了。
2023年春季學期,500多萬人口的芬蘭只有26400名學生參加了高中畢業考試。
但這其中只有20%的人考上了大學繼續深造,剩下的12%進入了技術大學,1.5%選擇了職業技校。
更有超過65.5%的高中畢業生直接中斷了學生生涯。
看完數據,教育圈炸了鍋。
在這個各地都追捧的“教育”國家,年輕人的教育水平已經從工業化國家的高級水平下滑到了中游。
這絕不是正常的浮動范圍,已經可以稱之為“斷崖式”的下跌了。
看起來芬蘭的教育似乎也沒有那么強,學生們的成績也是一般般而已。
這是咋回事?
在這個孩子剛出生就開始“雞娃”的時代,聊芬蘭的教育,咱們得從芬蘭幼兒園說起。
在芬蘭,幼兒園會分為公立和私立,跟咱們差不多。每個幼兒園培養孩子的側重點也不同,一位老師只會帶領3至7個孩子。
有的會注重培養規則意識,有的則注重運動能力,還有的更擅長開發音樂能力等,也算是術業有專攻,各家有長處,但都以玩耍為主。
有學習能力的特殊兒童也可以入園,和普通孩子一起吃飯玩耍,政府會配備有特殊教育的老師輔導。
一旦孩子出現攻擊行為等情況,老師就會用溫柔的語言重復指令,充滿耐心的等待孩子冷靜下來。
不過大多數芬蘭家長的教育理念都是在“玩中學”,釋放孩子的天性,重視父母的陪伴。
對幼兒園也沒有特別大的要求,相當的佛系,只要能幫忙照顧孩子,哪個離家近就去哪個。
甚至不少人覺得上不上幼兒園都是無所謂的,以至于許多孩子根本沒去過幼兒園。
可以說是,如果家長的工作特別忙,把孩子送到幼兒園會很安心,孩子也能玩的很開心。
但如果是為了讓孩子提前學習很多知識,那確實不要抱有太大的期望。
芬蘭小學階段的教育重點依舊不在讓孩子學習多少知識,而是要幫助孩子養成能夠受益一生的品質和能力。
老師會鼓勵孩子要團結協作、理解別人。但如果孩子有自己非常堅持的東西,比如不喜歡玩游戲,喜歡讀書畫畫,老師也會尊重。時常也會讓孩子們投票決定想要什么獎勵,非常民主。
學校會開設語言、英語、數學、生物、地理等基礎課程,也會響應政策要求開設許多例如手工、環保、藝術、實踐社交的藝術課程。
與國內不同的是,這些素質教育他們不會走過場,只要有政策要求,就一定會落實到位。
比如芬蘭國內水域比較多,教育大綱要求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游泳,到了5年級就要接受考核。
如果沒有成功游50米,政府就會免費安排游泳課一直到孩子掌握了這個在芬蘭來說“必須”的生存技能。
咱們總說芬蘭教育是真正的素質教育,但仔細看來,可能更多的是“兜底教育”。
老師不會給本來就很優秀的的孩子專門補習或發額外的交付資料,更不會幫他們更上一層樓。但卻會為了學得慢的孩子而放慢整個班的進度。
同樣的,你要是學得快,想要在課堂上畫畫看書,也沒問題,只要不影響其他孩子就行。
這種非常開放的教育理念,碰上現在喜歡玩游戲看電視的孩子們,自然是會導致大家更不想學芬蘭語、數學這種比較難的科目了。
進而帶來的詞匯量不夠情況,也就更加不愿意閱讀,導致整體的學習成績都在下降。
《他鄉的童年》這部紀錄片里說芬蘭教育沒有考試、競爭,其實太絕對了。
對芬蘭的孩子來說,選擇固然是多,但不管走哪條路也還是免不了要有競爭的。
小學4年級開始期末成績就會開始記錄進申請高中的“績點”里,家長們也難免會開始有緊張情緒。
等孩子們到了初中,每一次的小測驗成績都會記錄到平時成績里,再加上額外的入學考試,畢業時候都會根據綜合評判擇優錄取。
等到了高中,就會開始分流。
一部分成績好的學生如果準備走學術路線會選擇讀高中。另一部分孩子如果不讀高中也可以轉向技能學校。
對于芬蘭的孩子來說,發展路線非常的多。
從小學開始,父母就會根據孩子的語言能力和對外來的發展規劃去選擇合適的路線。
在初三的時候孩子們還會有一個星期的實習時間,目的是去各種工作場所,了解職場。
讓他們再次尋找自己的興趣特長,鼓勵孩子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一定要上高中研究學術。
也有人覺得芬蘭沒有高考,競爭不激烈,走學術路線的學生可能會輕松一些。
但是事實是不僅孩子們的平時成績會計入到高考中去,學生高中畢業之后也同樣要參加正式的國家考試。
在學生填報多個期望的專業方向之后,一些大學還會繼續設置自己的考試再次篩選學生。
這樣的教育體系也就意味著,從初中、高中開始,大量的孩子已經分散到了不同的發展路徑,選擇持續深造的數量并不多。
再加上看重素質教育,標準不太容易量化,成績的好壞收受老師的主觀影響程度非常大。
而到了所謂高考的時候,有這些平時成績的影響,不同大學擇生又分別有不同標準,自然會導致升學率非常低。
我們認知里的“芬蘭教育”的確是被夸大了。
大家習慣性的把教育好和成績好畫了等號,忽略了芬蘭的真實教育理念是差異化發展。
在那里,每個孩子可能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興趣和方向,進而找到相關的工作,但不一定都能成績好。
反而是真正想要做學術研究的才可能會有好成績、高學歷。
本文作者 | 懶小喵
責任編輯 | 藍橙
策劃 | 藍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