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1902
光緒二十七年(1901)六月,時任山東巡撫袁世凱悲從中來:跟隨他在濟南居住的生母劉氏,病故于巡撫官邸。
歸葬故里是大部分中國人的遺愿。袁世凱著急回家鄉河南項城安葬母親,于是趕緊給光緒皇帝,以及遠在西安的慈禧太后——她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六月為躲避侵入北京的八國聯軍而遠遁西安——分別發電報告假。
當時的大清,內外交困,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正在談判中。對于袁世凱告喪假的請求,慈禧回復了幾個字:“俟大局定后,再行賞假。”意思是要求袁世凱推遲葬母,等局勢穩定再說。袁世凱只能遵從。
轉眼到了十月,隨著大清賠付八國聯軍的白銀陸續匯出,局勢總算“穩定”了,遠在西安的慈禧開始動身返回北京。彼時袁世凱勢頭正盛,慈禧為了安撫他,電詔加封他為太子少保。
十一月,慈禧尚在歸途中,她最信賴的李鴻章病逝了。慈禧和光緒滿眼望去,朝野上下,能接替李鴻章的,唯有袁世凱。于是袁世凱順理成章地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不過按照慣例,暫為代職。
老照片:袁世凱初任直隸總督
袁世凱登上歷史大舞臺,事后看無疑是禍國殃民了。但這不妨礙我們認定:袁世凱是個大孝子。即便在他初登直隸總督位、權勢熏天之時,他滿腦子想的也是早日歸鄉葬母。
一邊是升官之后的三把火,等著袁世凱去燒;一邊是亡母尚未歸葬,令他寢食難安。袁世凱就在這種內心的糾結中,度過了新歷1901年。
光緒二十七年十一月下旬(新歷1902年1月初),回宮的慈禧途經直隸省(總督府在保定),代理總督袁世凱除了親自迎接為之接風洗塵外,還派出了武衛軍一路護送慈禧抵達北京。
袁世凱的貼心,慈禧看在眼里。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袁世凱實授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是遲早的事。因此眼下的代理之職,并不妨礙袁世凱開始抖威風。
光緒二十八年(1902)春,時任湖廣總督張之洞進京覲見,途經保定“拜會”袁世凱。說是“拜會”,其實張之洞根本看不上袁世凱——43歲的袁世凱在他眼中尚屬“乳臭未干”的晚輩。不過總督之間,互相拜會和接待,是一個不成文的規矩。
袁世凱倒是很敬仰張之洞,他在接待后者的過程中,態度十分謙恭,又是盛大宴請、又是請張之洞閱兵。無奈張之洞看待袁世凱掩飾不住睥睨之色,竟然在宴會中打起了瞌睡,這讓袁世凱在文武百官面前顯得很沒面子。此事令袁世凱耿耿于懷了許久。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清政府實授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至此,袁世凱在晚清政治江湖中的地位才開始穩固起來。
清代直隸總督的政治地位高于其他省份的總督,其官階等級為從一品。此外袁世凱兼任的北洋大臣一職,亦相當于現代“副國級”軍事長官。身居高位,袁世凱在主導清政府從八國聯軍手中收回被侵占的天津一事上,還是有著不小的歷史性貢獻的。
根據《辛丑條約》,大清賠付戰爭賠款后,天津是要回歸清政府控制的。但八國聯軍的霸道和無理,清政府也是領教過了。但凡清軍打得過八國聯軍,也就不會有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既然打不過,如果八國聯軍強占著天津不歸還,清政府一時之間也是無計可施。
好在這一時期的袁世凱還算給力,他經過與八國聯軍艱苦談判,終于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8月15日代表清政府收回了天津。在這期間,袁世凱主要在天津的北洋政府衙署辦公,政治身份為北洋大臣。
至此,袁世凱將身兼的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二職,完全落到了實處;保定總督府、天津北洋政府衙署,袁世凱兩頭辦公,哪個身份拿出來都能壓人一頭。換句話說,當時的朝野上下,權勢比袁世凱更盛的大臣,幾乎沒有了。
可以想見,此時的袁世凱,或許是他一生之中最意氣風發的時候——不像他后來復辟帝制稱帝時頂著天下怒罵的壓力。于是,袁世凱抱著愉悅的心情,題寫了下面這塊匾額【惠風和暢】匾,賜予貢生肖榮生。
王羲之《蘭亭集序》曰:“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币庵^輕柔的風,使人感到溫暖而舒暢。所謂字由心生,可見1902年8月的袁世凱,內心世界很安寧,心情很愉快!
人一旦擁有了上可通天的權勢,很難不留戀權力。但1902年的袁世凱,似乎還不怎么戀權,在他心目中,安葬亡母之事比天大。因此,在代表清政府收回天津后,袁世凱第一時間請求慈禧準假,讓他回河南項城葬母。
經過長時間的等待,袁世凱終于等來了慈禧批給他40天喪假。在袁世凱眼里,葬母是大事,這點假期不夠用。但他也不敢奢求太多了,因為他現在畢竟身兼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缺職太久天會塌的。
光緒二十八年(1902)九月,袁世凱頭頂總督大臣之尊榮,帶領眾多文武百官,回到了家鄉河南省項城。袁世凱的本意是想風風光光葬母,所以他在歸鄉之旅中一度高調。
但袁世凱萬萬沒想到,他為亡母操辦的葬禮雖然熱鬧得很——甚至驚動了朝野,但卻一點兒也不風光,甚至堪稱臉面掃地!而這,也成為了袁世凱半輩子以來最糟心的事!這又是為什么呢?
原來,在袁世凱兄弟姊妹多人中,唯有大哥袁世敦是袁世凱父親的正妻所生,世稱嫡出;其他兄弟姊妹包括袁世凱在內,均為偏房所生,俗稱庶出。而袁世凱的生母劉氏,只是袁世凱父親的偏房之一。
當袁世凱回到家鄉為亡母舉辦盛大葬禮時,大哥袁世敦大鬧葬禮,堅決阻止劉氏葬于祖墳。原來,按中原傳統規矩,偏房死后不得入祖墳。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實際上前述封建禮教在清末已經名存實亡。
因此,袁世凱做夢也沒想到,此前與之關系融洽的大哥袁世敦,真的會站出來阻止其亡母劉氏入祖墳。畢竟,袁世凱如今貴為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在整個大清也是數得著的權勢人物。難道袁世敦還會跟總督兄弟過不去嗎?
是的!在袁世敦眼里,一個人做再大的官,也大不過封建禮教。他不惜跟袁世凱斷絕兄弟關系,也要誓死阻擋袁家偏房入祖墳;哪怕當時一眾朝廷大官如徐世昌等,輪番前來勸解也不行!而在強大的家族觀念和社會禮教面前,袁世凱確實不敢忤逆大哥的意志。他心中只有委屈,無窮無盡的委屈。
此事最后的結果是,袁世凱不得已在異地另尋別處安葬了亡母劉氏。這件事讓袁世凱傷透了心,他發誓此生再不踏入家鄉半步。事實確實如此,數年后袁世凱從軍機大臣位子上暫時“下野”期間,自始至終未涉足家鄉土地,而是隱居于河南安陽。
總而言之,光緒二十八年(1902),一方面是袁世凱一生中最為風光的一年,實授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宣告步入歷史高位;另一方面又是袁世凱最傷心的一年,他足足等待了一年多之久才歸鄉安葬亡母,沒想到卻是如此苦澀的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