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董露茜 劉蒙蒙
音樂人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職業,做好音樂后,如何把音樂送到千家萬戶更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難題。
從黑膠、CD、磁帶到Mp3,再到如今流媒體平臺上的數字單曲,音樂的承載方式和媒介渠道不斷更迭。如今,在自媒體環境下,大眾注意力日趨碎片化, 出專輯這件事情,對音樂人來說還有意義嗎?作品和人物的魅力如何成就一個音樂人IP? 到底什么才是能夠穿越時間周期的音樂人IP ?
在2024年音樂財經十周年年會的論壇上,現任環球音樂大中華區藝人發展與泛娛樂開發副總裁鹿明、衛詩婕,就“從錄制音樂到現場音樂:探尋【音樂人IP】的進階之路”這一議題展開討論,從行業不同領域從業的經驗出發,對上述疑惑展開了探討。
以下內容為音樂財經(ID: musicbusiness)根據現場論壇速記整理的觀點要點,供行業人士參考。
從1到N,越來越多音樂人“卷”專輯
毫無疑問,專輯是打造音樂人IP的核心。(回顧:)
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職業音樂人開始“卷專輯的制作”。 從曾經的mp3時代單薄和壓縮的音質,到如今數字音樂專輯普遍采用的空間音頻錄制技術,這一轉變無疑是音樂行業的一次巨大飛躍。 (回顧: )
在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的青年教師劉韌看來, 從雙聲道,到立體聲,再到三維聲,做音樂的流行趨勢會隨著技術的發展變革而變化。 “從編曲和創作的時候,音樂人現在一開始在考慮空間的設計,而不是在想我的曲應該怎么弄,核心怎么分布,這 可能是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視角。 ”
的確,空間音頻錄制不僅極大地提升了音樂的音質,使得每一個音符、每一段旋律都更加清晰、飽滿,而且還通過精妙的音效設計,為聽眾營造出身臨其境的聽覺盛宴。現代空間音頻的制作先是從立體聲的角度創作,最后在混音的階段,通過混音師的思想實現版本的重置,劉韌認為這就是未來的趨勢。(回顧:)
隨著越來越多音樂人在專輯階段就進入到“卷”質量的階段,對于聽眾來說,在全覆蓋音響環境下,獲得的沉浸式感受也會有質的飛躍。而數字音樂專輯質量的提升,對于打造音樂人IP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通過空間音頻錄制等先進技術,音樂人可以將自己的音樂理念、情感表達以及創作風格完美地呈現在聽眾面前,從而更利于從作品維度,打造音樂人IP鮮明的音樂特色,從眾多同質化的歌曲中贏得更多歌迷的喜愛。
音樂人關浩德Walter生于1993年,香港大學心理學專業畢業,因自幼喜愛音樂,大學畢業后又繼續前往伯克利音樂學院學習音樂演唱與制作,曾與著名音樂人如陳奕迅、Tia袁婭維、單依純、衛蘭等人有過音樂上的合作。
2023年12月,關浩德Walter才發布了個人音樂專輯《Just Be A Rock》,隨后在2024年5到6 月,帶著專輯《Just Be A Rock》開始了第一場全國巡演。2024年,憑借專輯《Just Be A Rock》獲得第二屆浪潮音樂大賞“最佳新人獎”。2024年,獲得第35屆金曲獎最佳編曲人獎提名。
2024年,在音樂學院流行一個段子,流行音樂系的學生們都在排隊找關浩德Walter編曲,那代表了現在的大學生對理想狀態中的R&B和都市音樂感覺的追求,只有關浩德Walter這樣同樣年輕但出色的音樂人能編得出來。
談到從幕后到臺前,短短一年時間,從專輯到現場,新人關浩德Walter贏得越來越多歌迷的認可,他對此也有點摸不著頭腦, 感嘆道: “我還是很純粹做音樂的想法,我喜歡什么,我擅長什么,我就用我的方法做出來。 ” 至于效果,關浩德選擇相信聽眾的耳朵。
在論壇上, 關浩德Walter坦承自己并不擅長 做音樂推廣,這是簽約經紀公司的意義 所在,因為很多音樂人往往更多會專注在音樂本身。 “雖然我剛起步,也算是做了巡演,但如果我不簽公司,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有在內地的巡演。 ”
鹿明不一樣,從摩登天空、華納音樂再到環球音樂集團的職業經歷,正是過去十年流行音樂不斷吸納垂類音樂,走向更大影響力的十年,這包括民謠音樂、搖滾音樂、說唱音樂、國風音樂、R&B等曲風,在市場上的份額都在不斷增長。
鹿明2023年12月加入環球音樂集團,擔任 環球音樂大 中華區藝人發展與泛娛樂開發副總裁,鹿明敏銳捕捉到年輕文化的潮流趨勢,特別是Z世代對Hip-Hop的熱愛。 他在2024年成功促成了環球音樂與愛奇藝王牌綜藝《新說唱2024》的獨家合作,為環球音樂簽約的選手提供了全球獨家的音樂作品發行機會。
在鹿明看來,專輯,是打造音樂人IP的核心,其不可替代性還體現在其豐富的體量。對于音樂人而言,一張專輯有著承載一個階段的表達完整性和全面性的能力,無論從是深度、厚度還是寬度來看,單曲還是勢單力薄的。
鹿明談到,如果對藝人發展生涯的不同階段、市場以及運維進行總結和復盤,不難發現,觀眾對藝人最重要的印象,大多來自于不同階段的專輯所產生的新企劃與新定位,后續的一系列演藝活動,如演唱會、綜藝等,亦都圍繞專輯階段的企劃展開。
鹿明傾向于以產品的角度看待IP,把“音樂人IP”更多理解為產品,即核心的內核是與用戶的聯系和用戶的感知,那么專輯就是內核了。如果空談IP,沒有內核,就無從下手。
在目前的中國市場,唱片公司與經紀公司的關系, 二者有各自的職能,但難以區分。鹿明認為, 唱片公司更多是協助藝人把唱片從無到有創作出來,是0到1的過程; 而經紀公司關注如何最大化藝人已有作品的價值,實現好的營收效益,是1到N的關聯。
但 無論是唱片 公司還是經紀公司,在鹿明看來,行業始終都應把重點放在內容的源頭上——藝人作品的打造,重視作品企劃、制造、生產,才能為后續藝人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音樂人IP,“人歌缺一不可”
那么,從“作品”到“人”,彼此之間的關聯是什么呢?如何解釋“歌紅人不紅”或“人紅歌不紅”的現象?
從版權公司的角度來看,歌紅,版權就值錢,人紅不紅無所謂,爆款歌曲的潑天流量能否加持到“人”身上,目前看來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從造星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歌手、唱作人、搖滾樂隊還是rapper,這些人都個性鮮明,極富有個人魅力。
一個成功的音樂人IP代表自然繞不開周杰倫。劉韌認為,周杰倫不僅是華語流行音樂男歌手,更是華語音樂流行文化的縮影和符號,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音樂人IP。但現在已經不太可能再復制一個周杰倫。
不過,遺憾的是,這些年,大量的爆款歌曲誕生,但能留下來的歌手卻鳳毛麟角,能來到線下開巡演的音樂人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熱歌快速出現又消失了,更別提背后的“人”了。
2024年的環境則變得更加惡劣,抽象文化盛行,走紅機制更加讓人摸不著頭腦。尤其是諾米么lodmemo堪稱2024互聯網造星奇觀,以“抽象”名場面在短視頻爆紅,一夜漲粉300萬,迅速登上音樂節舞臺,排滿了商演,走上人生巔峰。即便如此,諾米么lodmemo這個人是因為發布的MV歌曲《謝天謝帝》帶出圈的。
對于歌紅人不紅,以及人紅歌不紅的現象,鹿明直言,最理想的情況是“歌紅人也紅”,然而就眼下來看,互聯網時代下自媒體的發達是造成“人紅歌不紅”現象的關鍵因素:藝人依靠自媒體在網絡上獲得較多關注,產品依托并非音樂,而是在其他賽道上有所建樹,如旅游等。
所以,音樂人IP不能脫離作品來討論,如果沒有音樂作品或是音樂作品相對薄弱,那么“音樂人IP”的主題就跑偏了。鹿明認為,即使賬號運營得再成功,也會偏離音樂人的路線,就不是“音樂人IP”。
如果要打造一個真正在線上和線下都經得起考驗的音樂人IP,行業內各個環節的從業者就要從音樂本身出發,最好能達成“歌紅人也紅”的成就。
關浩德Walter則以歌手方大同為例,否定了音樂人IP和音樂作品分割開的可能性。
方大同在今年發布新專輯《夢想家 The Dreamer》之前,已經淡出公眾視野很多年,但作品一發布就引發了歌迷的轟動,緊接著新歌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分享,許多網友在平臺上分享了自己的感動,稱贊他的音樂“療愈人心”。
在關浩德Walter看來,作品是為音樂人說話的東西,如果沒有好作品,那么音樂人IP的概念就不完全成立,而是明星IP或是別的IP。方大同在持續低曝光的情況下重回大眾視野,依舊能夠以優秀的歌手狀態和過硬的作品,持續贏得聽眾的尊重和喜愛,這個現象就足以說明問題。
簡單快樂文化創始人之一 姜森在業內操盤藝人多年, 對服務、打造音樂人、唱作人的業務有著深刻的理解。 他認為經紀公司對音樂人來說 就是要管理好音樂人的時間,并賦予這些時間更多的價值。
從公司服務簽約音樂人的角度來看,姜森認為,音樂人發展的早期或者是前期,經紀公司的主要作用是投資和陪伴。到了中期,當音樂人有些起勢或者是漸漸被大眾認識的時候,經紀公司的作用主要是繼續投資和爭取更多的資源。當音樂人真正成為一個明星或者是公眾人物的時候,經紀公司主要的作用就是服務。
姜森對音樂人IP是“人歌缺一不可”的觀點表示高度認可。然而,姜森認為音樂人IP的周期是一個偽概念,因為如果希望音樂人IP保持高熱度和走紅狀態,不止需要優秀作品的持續以及穩定的產出,還需要制造能夠一直保持高討論度高關注度的話題,這與音樂人IP或多或少都是脫節的。
所謂的黑紅也是紅,在音樂行業是否也能套用呢?
姜森提到一些國外歌手,在走紅的路上圍繞著層出不窮的花邊新聞,這給他們帶來了數不勝數的流量。在花邊新聞曝光后的漲潮期發布的新歌往往效果頗佳,可這是否能夠稱為音樂人IP的周期呢?目前沒有答案。
AI無法代替人與世界產生溝通
從專輯到現場,版權和演出是音樂人最穩定且核心的收入來源。
而從音樂人IP的角度來看,如果能在線下有1萬穩定的活粉持續為音樂人的演唱會買票,基本上這個IP就是成立的。所以,作為音樂人,無論線上流量有多大,真金白銀考驗號召力和影響力的還是“票房”——擁有一群穩定的購票歌迷,在此基礎上不斷擴圈,吸引更多人來到現場,更是持續放大音樂人IP的重要路徑。
鹿明結合自己在行業內的經驗分享道,在音樂人的發展中,與作品在線上的傳播營銷不同,線下更多是演出的模式,這也是一個完整內容的閉環。對音樂人來說,線下的價值更多是創作出作品后的舞臺呈現,以此提升聽眾黏性,建立大眾對該音樂人的全面認知。
線下演出更多是一個公司和藝人相互提出要求的過程。藝人得到線下演出機會,需要知道自己應該怎么演出,明確演出的形式、視覺包裝等,并且對自己的聲音駕馭能力有認知。這種線下演出一旦完成,音樂人就會來到一個更往前的發展階段,當一個音樂人的價值放大到某一階段后,線下演出就會成為“IP”和世界溝通的產品。
2024年,最火熱的話題是AIGC,AI工具的發達是否會顛覆音樂人的生存?
劉韌更多從幕后視角出發看待問題,同多數業內人士的看法一樣,劉韌也認為AI的到來不可阻擋。從錄制音樂制作的角度來看,AI對于錄音和混音的工作更多起到“幫手”和“秘書”的作用,AI對素材的預處理就好比做菜之前的洗菜切菜,能夠免去許多麻煩,讓混音工作更輕松。
劉韌認為,在混音制作的過程中、母帶制作的過程中,AI的加持可以給予混音師更多可能性,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大幅提升混音師的工作效率。
從音樂人的角度出發,關浩德Walter的態度則較為復雜。AI的強學習性質和日新月異的版本迭代賦予極速進步的能力,這對音樂人來說算不上樂觀。
如今AI只是輔助工具,但長此以往發展下去,很多東西都會被取代。關浩德Walter說:“作為一個原創音樂人,我覺得我能做的音樂AI很快也能做。我現在發了30多首歌,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我的歌有80首、100首,AI可能很快就能完全學習到關浩德的風格。”
面對AI的發達,關浩德的答案是——抓住自己的表達,這是音樂作品的價值所在,也是人類音樂人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主持人衛詩婕對待AI的態度則十分堅定——音樂人可以站在AI的肩膀上,人永遠可以駕馭AI。
同樣是內容創作者,衛詩婕非常能共情音樂人:“看到好的音樂人,好的作品沒有被大眾聽到非常遺憾,有了市場的正反饋,創作者才能源源不斷創作的動力,不斷的帶來更新鮮、更豐富的音樂,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健康的生態和更豐富的音樂作品出現。”
小結
總的來說 ,在當今音樂產業中,無論是緊跟錄制音樂“卷”制作的新潮流,還是在演出市場中,考驗音樂人的“票房號召力”,我們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打造音樂人IP的核心始終在于作品的質量與獨特性。
作品是音樂人的靈魂,是連接聽眾與音樂人之間的橋梁,它不僅要具備高超的制作水準,更要能夠觸動人心,引發共鳴。而現場演出則是音樂人展示實力、塑造個人品牌的壁壘,它要求音樂人不僅要有扎實的音樂功底,還要有出色的舞臺表現力,能夠將作品的情感完美地傳遞給現場的每一位聽眾。
因此,圍繞音樂人職業生涯發展的核心突圍點,就在于如何找到那種“人歌合一”的境界,將作品與音樂人的個人魅力緊密結合,共同推向大眾,讓更多人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隨著AI技術的日益發達,音樂創作領域的門檻似乎在逐漸降低,越來越多的獨立音樂人嶄露頭角,但同時也帶來了歌曲同質化的內卷現象。
在這種環境下,要想在眾多音樂人中脫穎而出,身為人的獨特性和閃光點就顯得尤為重要。AI可以模仿音樂的風格、旋律,甚至和弦進行,但它永遠無法替代音樂人那獨一無二的情感表達和人生經歷。
因此,音樂人應該更加注重挖掘和展現自己的個性,用真實的情感和獨特的視角去創作音樂,讓自己的作品在眾多同質化歌曲中脫穎而出,成為聽眾心中的獨特存在。只有這樣,才能在AI的時代中保持自己的競爭力,贏得更多聽眾的喜愛和認可。
排版:河清 / 審核:容容
閱讀往期熱文
【音樂版權】 ; ; ; ; ; ; ;
【音樂平臺】 ; ; ; ; ;
【現場音樂】 ; ; ; ; ; ;
【音樂營銷】 ; ; ; ; ;
【音樂科技】 ;
【音樂財經】 入駐第三方平臺
騰訊新聞丨網易財經|36Kr|新浪財經
今日頭條 |百度百家| 搜狐
知乎 | 虎嗅網 | 文旅中國|界面
《音樂周報》-《音樂財經》專版
微博(4.7萬訂閱) | 抖音(18萬訂閱)|小紅書(2000訂閱)
官網網站:www.livemusichina.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