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駕駛強行在車禍前1秒退出!4點49分51秒白色車從右側撞M9,M9右側卻沒有感應到危險,前側在4點49分49秒感應到危險自動退出智駕功能,留給車主也就是我1秒鐘的時間面對車禍。M9真的是太過分了!"
這是一名M9車主,向賽力斯4S店售后人員的控訴。從聊天內容來看,該車主稱在駕駛M9時遇到“車自己跑、車門打不開、車子自己去撞車撞人”的情況。
僅從簡單的描述來看,普通消費者開車時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心里都很難淡定。
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乘用車L2級及以上輔助駕駛滲透率為55.7%。近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預計,2025年滲透率可能會接近65%。
當前汽車市場已經有超過一半的新車,搭載智能駕駛技術。智能駕駛技術的安全性,以及發生事故后的責任問題,將隨著銷量的上升而成為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事故來臨前 智駕先退出?
文章開頭車主提到的,車禍來臨前1秒智駕系統退出的問題,似乎并不是個例。
從車主與售后人員的聊天內容可知,4S店人員第一時間不經過車主同意拿走了車輛的行車紀錄儀內存卡,歸還時卡內確是空的。為了更客觀的了解問題,在車質網上找到一些類似案例。
在車質網投訴平臺上,2024年8月一名問界M7車主投訴稱“邯鄲到長治青蘭高速開著智駕撞上高速護欄,車提示接管車輛,從提示到撞護欄一共2秒。提示之后我踩死剎車如果等車反應的話事故會更加嚴重。”
另一名問界M9車主在2024年12月份投訴稱,“12月14號全程智駕過程中車輛直行,被正在左轉的大貨車剮蹭,事故造成車輛右臉及大燈損壞。”
該車主表示,事故當天就向4S店要檢測報告,但16號才接到回復稱“智駕屬于輔助駕駛不是自動駕駛,是您對輔助駕駛的期望值太高了。”并且,該車主表示還被4S店售后人員質問“為什么不干預一下,怎么沒想著踩一下剎車?”
又過了2天后,同一名售后人員回復該車主稱“廠家檢測報告顯示我們左打方向盤導致智駕終止了,我反問:為何智駕終止了小藝沒有提醒語音我們接管,售后人員回復:為什么語音提示你?小藝已經在剎停了。”
該車主稱,又過了一天后(19號),另一名售后人員回復稱“事故當天左打方向盤導致智駕終止,小藝也語音提醒了。”對于售后人員給出的檢測報告,該車主表示不認可,稱“我們沒有進行任何操作去干預智駕”,其給出的理由是“車輛外部行車記錄儀錄像顯示車輛軌跡是直直的靠左邊行駛,沒有一丁點兒偏移,左邊是護欄,也沒有任何理由左打方向”。
從該車主上傳投訴平臺的行車記錄儀視頻可知,視頻開始時車速約在53Km/h,時間為15:10:59,當15:11:01時顯示車速為47Km/h,此后車速還在一直在下降。車輛在15:11:07退出智駕時,此時車速為5km/h,車輛的車頭與左轉的大貨車距離已經非常近,15:11:08畫面明顯晃動,15:11:10時車輛時速為0km/h,畫面顯示前方大貨車停止。從視頻內容推測,在智駕退出約1秒后,兩車發生碰撞。
很顯然,在碰撞前的智駕行駛過程中,車輛至少有6秒時間的明顯減速行為,只是最后仍發生了碰撞事故。很明顯,M9的智能駕駛預判了事故的可能并進行了剎車,但仍未避免事故。如果車主全程沒有進行任何干預,事故前1秒M9退出了智駕。如果車主在事故前干預,從智駕退出的時間可知,車主干預的時間明顯已經非常晚。
年銷44萬輛 智駕投訴僅個位數
近日,鴻蒙智行公布最新數據,2024年全年累計交付444956輛,2024年12月全系交付新車49474輛,連續8個月蟬聯中國汽車品牌成交均價TOP1。其中,問界新M7系列年度累計交付新車19.7萬輛,榮獲2024年新勢力車型年度銷冠。
不得不說,華為的鴻蒙智行汽車已經非常受歡迎。
隨著銷量的猛增,車主對智駕的投訴也相應有所增加。從車質網的投訴平臺上可以看到,2024年6月關于“駕駛輔助系統故障”的投訴有3起,7月有5起,8月有4起,9月有5起,10月有1起,11月6起,12月有8起。從數據可知,11月和12月相比前幾個月投訴量略微升高。
另外,今年1月不到一周的時間,有3起關于“駕駛輔助系統故障”的投訴。其中,一位車主投訴稱“拿到車第二天智駕就不能用了,然后聯系售后去店內檢測,發現解決不了,需要廠家檢測,廠家檢測后說是硬件問題,需要拆車處理。”
另一位2024年12月15日購買了問界M7pro.版的車主表示,“2025年1月1日中午在自家小區停車場使車用遙控泊出車的時候,因為智駕系統出現問題質導致剮蹭到停車場石柱上。”第三位投訴車主稱,2024年12月16日提車4小時內發現車道巡航輔助LCC,自動泊車不能用。第一時間反饋給商家,12月18日經技術員及賽力網斯總部遠程確認是激光雷達有問題,需要更換激光雷達才能用。
很顯然,今年1月份投訴的三位車主,主要是因新車的硬件問題導致智駕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從近半年的投訴量來看,與接近5萬月銷量的數據相比,每月僅個位數的投訴量并不算多,甚至可以說非常低。從概率上講,華為智駕出事故的概率還是非常非常低的,鴻蒙智行的技術是非常可靠的。
天災還是人禍?
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估,2024年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將達到1150萬輛,2025年將達到1650萬輛。
雖然鴻蒙智行出事故的概率非常低,但按照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的估算,2025年有超過65%的新車將搭載智能駕駛技術,即有1072.5萬輛智能駕駛汽車。
隨著銷量的不斷上升,一旦出現事故,誰該擔責的問題,必須重視起來。
“智駕是輔助駕駛,我作為第一責任人必須擔責,和智駕無關。”這是一位在車質網上投訴的車主,在智駕行駛出事故后得到的廠商回復。
該車主稱,其在2024年11月26日使用智駕功能駕駛問界M9車輛時,車輛強行從右輔道向左側主道加塞(交警判定車主全責),導致車輛與主道上的一輛靜止的黃色車輛嚴重擦傷。
從視頻內容可以看到,車主駕駛的車輛起初與左側黃色車輛處于并排位置,車主駕駛的車輛突然起步向左側換道,黃色車輛一直未啟動,兩車發生剮蹭。
“智駕從始至終未通知人工接管和干預”,該車主稱。因此,對于廠家回復的車主擔責和智駕無關的說法無法接受。
“看過很多報道,但凡車禍前退出智駕的是人為因素。”該車主表示,“從始至終未提示我接管也未強行接管,仍然造成車損,對于廠家的解釋無法接受。”
關于鴻蒙智行智駕技術的投訴,不止一位車主表示智能駕駛時“出現惡意變道,惡意別車,闖紅燈,急加速,無故剎停等問題。”
本文開頭的車主在跟售后人員溝通時,指出事故的原因是“M9在十字路口加速,而且沒有及時感應危險,在最后1秒棄車主不顧。如果M9不加速就不會有事故發生。”
從法律角度來講,車主作為第一責任人確實應該承擔責任,畢竟當前智能駕駛僅是一項輔助駕駛技術,并不能完全替代人類駕駛。但是,如果智駕技術明顯增加了行車安全危險時,還是由車主完全承擔責任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