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這才是戰爭:抗美援朝(第一卷)敵我詳情及初戰》的第6篇連載,在書中位列第四章 杜魯門的經濟政策和核武器戰略,第一章是介紹美軍高級將領之間的派系和矛盾,以及對作戰產生的影響(志愿軍入朝前),第二章是介紹美軍中級軍官的調整及對美軍的影響。
從第三章起,用四個章節講述美軍的軍事思想、理論和學說。只有講清楚這個問題,才能搞清楚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軍隊,為什么在戰爭中的表現會是那個樣子?
本文前篇:這才是戰爭:抗美援朝
號稱世界最強的美軍,為什么連弱小國家的軍隊都打不過?
想獲得這本書的讀者只能關注“這才是戰爭”公眾號,留言或私信我來獲取。
第四章 杜魯門的經濟政策和核武器戰略
二戰結束后,美國面臨著兩大矛盾。
首要問題是要從戰時回到和平時期經濟。杜魯門的辦法是,壓縮軍隊開支,全力搞經濟建設。思路看起來沒有問題,但此時美國還面臨另一個問題——蘇美之間的競爭,也就是蘇美爭霸的開始。
而重新繁榮美國經濟,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加強對蘇聯威脅的應對,又必須加強軍隊建設。兩者之間必然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
對此,杜魯門政府必須做出正確的戰略決策。美國的決策是平衡預算,從戰時經濟回到平時經濟。這樣一來,軍隊的預算自然遭到極大的壓縮。1946財年的軍事預算從約700億美元減少到約287億美元;[1]1947財年戰爭部和海軍部的預算為140億美元,其中,陸軍獲得約72.6億美元。[2]到了1948財年,美國陸軍更是只獲得59.6億美元撥款,其中還有11.3億給了新成立的空軍。[3]1949財年,美國陸軍更是只有43.6億美元,1950年財年則是44億美軍。
1947年12月8日,國防部長詹姆斯·福萊斯特在日記中寫道:“目前,我們的軍費開支保持在我們的軍事領導人必須憑良心估計的水平以下,即確保國家安全的最低限度。通過這樣做,我們能夠增加支出以協助歐洲復蘇。換句話說,我們正在冒著經過計算的風險,以便走一條最終實現國家安全和長期世界安全前景的道路。只要我們能夠控制海洋并用原子彈打擊內陸,我們就可以承擔某些原本無法接受的風險。”
福萊斯特所說的“只要我們能夠控制海洋并用原子彈打擊內陸,我們就可以承擔某些原本無法接受的風險。”即指與蘇聯的競爭和對抗。
美國認為自己的法寶就是當時美國獨有的原子彈,以及空中的優勢(福萊斯特雖然說“只要我們能夠控制海洋”,實際競爭中美國空軍占了上風,這也導致了美國著名的“海軍上將起義”事件)。
由于美國認為蘇聯及其附庸國暫時不具備與美國相媲美的能力,因此華盛頓尋求最具成本效益的遏制政策。一個就是馬歇爾計劃,另一個就是核武器威懾。
二戰結束后,美國人覺得核壟斷似乎對任何威脅都提供了完美的反應,因此許多美國人質疑是否需要大規模地面部隊。許多人認為,蘇聯的侵略行為將導致全面戰爭,而美國將不可避免地憑借其原子武器贏得戰爭。鑒于空軍壟斷了這些武器的運載工具,陸軍的潛在貢獻似乎比過去少得多。核武器的出現似乎預示著地面戰斗的消亡。1946 年3月,美國開始對基于戰略轟炸機的使用以及常規武器和核武器的結合進行戰略規劃。當時的報告寫道:“如果在足夠短的時間內對一個現代國家的主要城市使用足夠的武力,士氣崩潰就會結束戰爭。”在美國的戰略規劃者眼中,核武器代表了足夠的力量。于是美軍在1946年成立了陸軍戰略空軍司令部 (SAC),戰略空軍的成立代表了美軍新興的觀點:部隊規模較小,戰略轟炸作為發動戰爭的方式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并且需要利用核武器的新興能力。
B36戰略轟炸機
在這種思維下,美國軍費向核武庫和戰略空軍傾斜,空軍和核武庫得到迅猛發展,而海軍和陸軍則坐了冷板凳。特別是第一架B36戰略轟炸機的交付使得美國核威懾力量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美軍愈發認為原子武器的出現及其運載能力對于決定未來戰爭的結果至關重要。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組建一支由70個大隊組成的現役空軍,并由27個空軍國民警衛隊和8.3個空軍預備役大隊提供支持,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將在其現役和預備役部隊中提供其他飛機支援。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這將使各軍種有能力針對無核蘇聯執行預期的一系列任務。
1948年美國制定的“半月計劃”向杜魯門報告說,如果在一年內與蘇聯發生戰爭,用50枚核彈攻擊20個主要城市可能就可以癱瘓蘇聯發動戰爭的能力。這些襲擊之后可以根據需要使用常規炸彈,以徹底摧毀蘇聯的工業、石油和運輸能力。9月13日,杜魯門簽署了NSC-30正式確定了這一戰略。[4]
1949年,美國空軍的核打擊能力進一步提升了數個量級,美國空軍已擁有300多枚原子彈以及120架用于運載原子彈的戰略轟炸機,其中最先進的B36轟炸機的數量越來越多。美國認為,自己已經擁有了達成自1946年起就開始設定的戰爭計劃的能力——純粹的空投核武器即能保衛國防的能力。美國只會在最極端的情況下作戰,并將以戰略轟炸機和核武器作為打擊敵人的主要手段。
在美國人看來,在戰略轟炸機和核彈就能為國家安全提供保障的時代,資助或維持一支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戰術行動的現代化陸軍是浪費。如果與蘇聯發生直接沖突,預計陸軍在核攻擊后將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動員,然后進行戰術行動,以完成從西歐擊退蘇軍的任務。基于這個認識,華盛頓認為以盡可能低的水平為陸軍提供資金是可以接受的,不會給國家安全帶來風險。
說白了就是又想和蘇聯對抗,又想省錢錢,依仗核武器和戰略空軍的構想正中杜魯門下懷。
在這種情況,美國陸軍無力反抗又不甘心認命,只能盡可能的在自己的領域內反抗。他們的構想是,未來發生的戰爭必定是全球戰爭,但并不把核戰爭視為必然。1949年版的《野戰條令》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該版本只討論了輻射和放射性物質的危險,完全沒有提及核戰爭的戰術。
1949年,出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前夕,布萊德雷提出未來戰爭將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美國用戰略武器對付敵人。第二階段,美國軍隊奪取戰略基地,從這些基地可能轟炸敵人的本土,或者敵人可能從這些基地轟炸美國。空降部隊由于其戰略機動性,在第二階段特別有用。第三個也是最后一個階段將是大規模地面攻擊以擊敗敵人。
布萊德雷試圖證明,陸軍依然是有用的,不可或缺的。
可此時戰略武器被設定為核彈,核彈投下后,陸軍的任務依然只能是打掃戰場。而且布萊德雷性格軟弱,在維護陸軍利益和迎合上司中,他選擇了后者。
蘇聯成功試驗原子彈后,美國的戰略思維依然沒有改變,美國戰略層認為如果與蘇聯發生直接沖突,預計陸軍在核攻擊后將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動員,然后進行戰術行動,以完成從西歐擊敗蘇聯軍隊的預期任務。鑒于這些假設,以盡可能低的水平為陸軍提供資金是可以接受的,而不會給國家安全帶來任何真正的風險。美國陸軍不受重視的地位并沒有改變,直到朝鮮戰爭爆發。(未完待續)
[1] Truman, Public Papers: 1945, 343; Harry S.Truman, The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 1946, p.74.轉引自How did a lack of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vision impair the army’s ability to conduct tactical operations in Korea in the summer of 1950?, Paul J. Cook, p.25.
[2] US Congress, Senat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Appropriations Bill for 1947, p.110.
[3]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the Army, Annual Report of the Secretary of the Army, July 1, 1949, p.123.
[4] Phillip Bobbitt, Democracy and Deterrence,p. 22-23.轉引自How did a lack of strategic and operational vision impair the army’s ability to conduct tactical operations in Korea in the summer of 1950?, Paul J. Cook, p. 4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