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想不通,企業要花幾萬塊錢,找人寫稿,到底買的是什么?是別人的認知?還是別人的渠道?如果僅僅是渠道,為何做一個如此詳細的brief?你直接把文章寫好,直投不就得了?
好久沒有認認真真寫行業細節了,也許是搬來杭州后,遠離了北京的傳媒圈,聽聞八卦的機會少了,對行業少了近距離觀察的機會。
不知道年底了,北京有沒有人會想我,想想那些年,這會兒,應該開著車,四處趕場參加答謝晚宴,現在還有這個物種嗎??
上周,某北京大廠市場部的供應商來找我約稿,讓我吹一下他們的AI搜索,下了一個無比細致的brief,預算也很充足,交流了幾個回合后,最后沒成交,我覺得這種brief對我來說,算是一種侮辱。
請各位放心,我一定會維持最低賣身的頻次,盡量不去污染你們的雙眼,偶爾為之,也要理解。
這件事本身沒什么奇怪的,奇怪的是他們的brief,太震驚了,一千多字,有目錄,你敢信嗎?有目錄的brief,配圖十來張,非常詳細,每一部分怎么寫都有描述,稍微擴充就是一篇文章。
我實在想不通,花這么多錢,找我寫稿,你到底買的是什么?是我的認知?還是我的渠道?如果僅僅是渠道,為何做一個如此詳細的brief?你直接把文章寫好,直投不就得了?
這便是今天的主題,約稿brief。??
在日常工作中,公關有兩大痛苦,內容策劃是下brief,媒介是刪稿。
下brief,對于內容策劃到底痛苦不痛苦?一個車企女公關跟我說,有時候堪比生孩子,要用各種花式姿勢表現牛逼,沒角度創造角度,沒增量信息就要創造增量,要想盡一切辦法,畢竟來回折騰。???????
無論是甲方,還是乙方,還是媒體,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在其中體驗到樂趣,但是為何還要存在?
但是為何甲方不把這件事,甩給寫稿的媒體老師來做呢?
OPPO一個前公關跟我說,因為沒人想要把流程走第二遍,業務到內容到媒介到媒體,一稿過,皆大歡喜,否則工作量翻倍,工資不變,何必?
所以我一直認為,約稿這個過程,可以充分反映一個傳播團隊的水平,內容理解水平和組織效率水平。???
因為這件事情,是從VP到總監到業務到媒介都會高度參與的事情,如何讓執行過程,既不變形,又可以出彩,就是評判標準。
我先說幾個通常會出現的差強人意情況。
◆段位一般的傳播團隊,中間大多是二傳手。
◆一個brief覆蓋所有媒體,或者一個類別的媒體。
◆不接受媒體的調整和創新。
◆超過1000字的brief,比比皆是。
日常工作中,我最恨的一種人,就是二傳手,在承上啟下中,從來不看經手的東西,一切都默認ok,絲毫不對結果負責,這種人往往夾雜在各個公司的中層中。
河北某車企,每次負責傳播的VP開會,總監們做個會議錄音,然后甩手把錄音轉給下面人,做成brief,然后去找媒體約稿、約視頻。
美名其曰,沒有任何信息損耗,扁平化處理,我的感覺是,要中間這個總監干嗎呢?直接扁平掉不就得了?果不其然,這家公司就是天天換總監。
VP充其量給了一個大方向,一個大方向,需要拆解成多少個選題,用多少個角度來印證這個大方向,這都是總監需要去協同的事情,一個基層公關,怎么可能會有如此能力?
這種二傳手的工作方式,會導致什么結果?一個brief行走天下,給所有媒體都是這個brief,管你是財經,還是營銷,還是深刻,還是故事,反正,就這個,主打一個簡單粗暴。
這種權力的過度下放,還會出現其他兩種后遺癥,都是因為基層公關恐懼擔責任。
畢竟是業務給錢,這個時候,工作基本就變成了業務來指揮媒介干活,業務會管你什么媒體不媒體的,我給錢我就是爺,媒介夾在中間,左右為難,最終的結果就是,八股文,不接受媒體的任何調整和創新,你做填空題就行。
為什么世面上那么多,慘不忍睹的彩虹屁,那都是動輒幾萬塊的約稿啊,原因就是因為稿件變成了內部交差。彩虹屁的受眾只有一個,約稿的業務,以及業務的老大,再無他人。
為何會有超過1000字的brief?這已經不叫brief了,這叫文章框架,甚至縮寫,為何如此變形?因為要確保交付不變形啊,基層公關最怕什么?最怕擔責,擔不起啊,現在工作這么難找,誰也不想背鍋,可以不出彩,但是一定不能出錯,所以brief出的越細越好,確保不擔責。
這么做,還有一點好,風險前置了,寫八股文,被打回來來回修改的概率會降低,方便摸魚。
幾年前,一個家電企業公關跟我說,哥,你別較勁了,做個填空題,把錢賺了不就得了,你怕丟人,就別署名,沒關系的,你只要按照我的brief寫到就行,文字優美點。
那么在實操中,到底應該如何下需求,才可以讓各方面都體感好一點,創造出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文章呢?
◆堅持讓媒體來出文章框架。
◆超過3萬的約稿,要做到定制brief。
◆要堅持傳播行業常識。
◆聚焦一個點寫透。
媒體投放分為多少種?內容導向型、渠道導向型、面子導向型、保護導向型,無非就四種。
內容導向型,基本都是行業里認知最高的一群媒體老師,這群人最怕什么?最怕寫命題作文,我們找這些人約稿,其實也是看中了他們的認知,我們只需要給他一個20字說清楚的訴求,然后丟給他一個基本的資料包,就可以了,讓他盡快出一個框架給我們,然后我們再內部確認。
我始終認為中國電商圈,目前仍然代表了“傳統公關”最高的水平線,無論是阿里、京東還是拼多多,基本都遵循了這一套邏輯,合作起來非常愉快。
這種方式到底可行不可行?我用我的實際經驗告訴大家,可行,在我們過去幾年里,幫助甲方約稿時,一流的作者,基本都可以做到自己做框架,而且一稿過,有幾個對接的媒介都很驚訝,在她們過往的約稿生涯中,不改三次是不可能過的,所以,要相信你付出的錢,是和交付水平成正比的,好的內容,老少皆宜,婦孺皆可。
人家有膽量,賣你10萬元一篇稿子,自然有10萬元的交付能力。
后面三種類型的投放,在我看來,都可以用直投的形式來解決,就像當年公關給媒體發通稿,媒體改改就發了,一個道理。
如果是大渠道,也可以稍微調整一下思路,按照內容導向型的做法來做事。
不過說實話,這也是一種奢求,大渠道能給你上就不錯了,挑三揀四的權利幾乎沒有。
尤其是面子導向型和保護導向型,大家都心知肚明怎么回事,一年一次的例假,常規動作了。
什么叫維持傳播行業的常識?業務作為圈外人,最熱衷于做的一件事,就是隨性做事,用一些奇思妙想創造行業奇譚,很多年前,三星有個奇葩老板,必須要用黑圈把報紙上的約稿,圈起來,字體要變大,生怕讀者不知道這是廣告。
負責約稿的媒介,這個時候,要有自己的堅持,而不是一味妥協,最終的稿子,變成了一個大雜燴,業務最喜歡的就是不斷的塞東西,生怕自己的錢花虧了,什么都往里面塞。
但是,聚焦才是傳播的核心法寶,有一說一,拒絕東拉西扯。
最后,我分享一個我最喜歡用的拆解模式,用思維導圖,層層分解,根、桿、枝、葉,四個維度來做,CEO或者VP的二十字箴言是根,總監級別負責拆解桿方向,內容策劃負責枝選題制定,媒介和乙方公司來負責最后的碎片化,葉分發。
當然,如果是一個獨裁組織,那就最好是VP自己把導圖畫了,然后大家執行就好,這樣皆大歡喜,據我所知,很多內容一流的公關團隊,是用這個方法在做事的。
最好的偷懶摸魚方式,就是讓約稿老師,幫你干活,現在世風日下,媒體老師除了不能給你結婚生子,其他什么都能給你干,寫個周報,做個ppt,甚至給你寫個調研報告,只要你約稿,一切都好談。
提供不了頂級產品,那么贈品,在未來,只會越來越多。
當然,我也明白一個道理,公關們,之所以把brief寫得如此詳細,就是擔心媒體對企業業務認知不夠深刻,畢竟這些公關也都曾經是媒體老師,那么問題來了,這個媒體對你沒有深刻的認知,你為什么要約他?他不配,約稿的核心,尤其是自媒體約稿的核心,買的是認知,一定不是渠道。
對你沒有認知,別約,他不會愛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