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最近,刷到@新華每日電訊發布的一個視頻:
浙江的一位爸爸,北大畢業,兒子的語、數、英語卻都只考了60幾分。
凌晨一點多,這位老父親坐到書桌前,研讀起了從同學那里借的《當代教育心理學》。
最迷茫的眼神,說著最無助的話語:“可能以前的教育方法錯了。”
評論區有網友說:
“是個好父親。知道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兒子的成績穩定,爸爸的情緒也很穩定。”
還有人現身說法,也有人表示安慰:
“我中文系畢業,老記者一枚,為了我兒的語文成績,半夜也爬起來看《語文基礎知識手冊》。”
“我多年英語教師,女兒高中英語不及格,她自己都不好意思說媽媽是老師。”
“別想太多,這符合均值回歸理論。”
“建議多讀老子、莊子的著作,少讀心理學,想開了就好了。”
為了孩子的教育,父母真是一邊操碎了心,一邊還要給自己尋找合理的心理安慰。
真,太難!
在視頻最后,這位爸爸反思道:
“我的教育理念可能錯了。一味提倡快樂學習并不可取,畢竟孩子不一定是天才。
學習還是要花時間、花努力的。”
深有感觸!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能力,還是一種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才能擁有收獲的能力。
別過度美化快樂學習,也別低估學習中所需要的客觀付出:
父母和孩子之間,是有“時差”的
很認同一個觀點: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很輕松很舒服的事情。
要讓孩子快樂學習、輕松學習。
這句話,本身是對的。
但有一個問題很容易被忽略:很多父母都只是普通人,并不具備引導孩子輕松學習、快樂學習的能力。
當父母站不到足夠高的認知層次,可以給孩子指引時,就很容易走入極端或盲區。
就像前文中這位北大爸爸,他說自己覺得學習這件事挺輕松的,所以放心對孩子快樂教育,比如不限制地讓孩子看電視、看課外書,沒想到兒子的成績卻這么差強人意。
這位爸爸在孩子學習出現問題時,第一反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出現了問題。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就連我自己,第一時間很容易會去責備孩子不夠努力、不夠聰明、不夠用心。
@新世相也分享過一位北大媽媽和兒子之間的故事。
媽媽是北大教授,兒子卻初中就想要輟學。
在記者采訪中,兒子把初中時期評價為自己人生中最想忘記的一段時光。
他說自己當時唯一的感受就是——不開心!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同學們又都特別卷,只有自己既笨又貪玩。
老師在上面講的內容明明很簡單,別人都聽懂了,老師也默認大家都會,就自己跟個二傻子一樣,一臉懵地看著大家唰唰答題。
后來,他也想過要好好學,但努力了很久,也不過是從60分提到了70分。
成績不好,成了他的一切原罪。
當他提出輟學的想法時,面對父母的大吵大罵和不理解,他只能把自己鎖在房間里,覺得自己沒臉見父母。
父母當年輕松考入高校,喜歡學習,覺得學習是件有趣又簡單的事,但對他而言,學習卻是費事又痛苦的難題。
他在采訪時說的一句話讓人很動容:“沒有一個孩子是愿意自甘墮落的。”
是呀,正如那句話所說,很多人眼中的“廢物”,不過是放錯了位置的珍寶。
當我們做父母的,以自己的認知去理解孩子時,就容易對孩子面對的困難陷入誤區。
心理學中也認為,父母和孩子之間關于教育是不同頻的,原因有三點:
1、親子間存在認知差異。父母基于自己的學習經歷和經驗,會忽視孩子面對的學習挑戰和困難;
2、不同心理發展階段,孩子的認知、情感需求、行為和思維方式也都會有所差異,所以孩子在學習中會面對很多未知的挑戰和不確定性;
3、親子間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不同。父母更在乎結果,孩子更享受過程。
站在大人的角度,理解不了孩子的困境。
懂得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時差”,才能更理解孩子,才能明白為什么我們“以為的好的教育方法”,在孩子身上卻不起作用。
身為父母,我們能幫孩子做些什么?
教育是一件復雜的事。
一千個作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每個父母對快樂教育的理解不同,實施的方法也會出現偏差,而孩子感受到的教育方式也會不同。
所以教育的關鍵,是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
1、刻意追求“快樂”,反而會變得不快樂
知乎上的一位化學老師@北飛的燕子,分享過一個很有趣的觀點:
很多老師最終都會選擇傳統教學方式,因為傳統教學方式不一定最科學、最高效的,但它一定最具性價比。
初看這個觀點時,還有所疑惑。畢竟越是新穎的教學方式,越容易激發孩子的興趣,越是符合快樂教育。
但她卻說,快樂課堂偶爾為之可以,但長久下去會有幾個局限:
- 當孩子在學習中想要長期保持高效狀態時,也就代表著他的精力會處于長期的高耗狀態。長此以往,很難堅持下去。
- 享受快樂學習的前提是要做到提前學習,這樣才能在老師講的時候心中有數。但很多學生,尤其是高中生,在學業壓力較大的前提下,很難有充足的預習時間。
- 越是新穎的教學方式,對老師水準和素質的要求越高。
- 快樂課堂需要消耗老師諸多時間和精力,容易對他們造成負擔。
其實這些分析,放到父母身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學習就像熬高湯,最終拼的還是慢功夫。
學習中的苦,有些是繞不過去的。
穩扎穩打,才能練好基本盤。
有記者采訪過科學院院士錢偉長,記者問錢偉長在外求學時有沒有人比他更刻苦?
他說,自己每天早上5點到科學館去背書時,發現華羅庚已經背完了。
人生沒有捷徑,唯有腳踏實地努力。
與其總想求新求變,不如穩扎穩打走好每一步。
不過分追求快樂教育,只認真做好當下學習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已經足夠。
2、當孩子能為了自己學時,才會真正感受到“快樂”
一位學霸媽媽分享過自己省錢、省力、省心的管娃學習法,很值得參考:
- 不盯著孩子寫作業,但會陪著孩子寫作業。
孩子寫作業時,她會在旁邊也找件事認真去做。和孩子各自專注于自己的事,互不打擾。
- 雖然不會盯著,但她會隨時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
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了,就會提醒他站起來放松下或者喝點水。
如果孩子覺得累了,就會在旁邊微笑著給孩子一個加油的眼神,然后回頭繼續忙自己的事,給孩子做好認真、專注的榜樣。
- 不隨意插手孩子學習的事。
學習中遇到問題,比如查資料、整理試卷,都讓孩子自己完成。除非孩子專門提出請求,父母也判斷確實需要提供幫助,才會給予支持。
說白了,就是要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 不把成績作為衡量孩子是否努力的唯一量度尺。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對于成績的焦慮,往往來自于父母的反應。
所以從小到大,無論孩子考的成績如何,她都不會反應過度。
考得好了,不會給予物質獎勵,只會陪著孩子一起高興;考得不好了,不會責備孩子,除非孩子邀請,否則也不會幫他分析問題。
管學習,要管得“不留痕跡”。
父母的責任,從來不是幫孩子掃清障礙,而是培養出孩子自己向前走的能力。
3、學習中真正的“快樂”,是讓孩子能樂在其中
2000年的諾貝爾獎得主James Hackman曾說,決定一個孩子快樂和生活滿意度的,不是成績,也不是智商,而是自我控制和毅力。
確實如此。
這兩種品質培養的是孩子的自律性和韌性,激發的是學習動力,收獲的是學習效率和成果。
就像很多父母訴苦的:孩子明明很努力,可為什么成績就是上不去?其實是因為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
正如網友@墨蒼離所說,努力只是表明了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態度。
而真正的快樂學習,是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能力,是讓孩子不陷入低效努力,不因為考試形成習得性無助,有勇氣和信心挑戰更多的高峰。
那么,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培養學習能力,可以參考這幾點:
- 不讓孩子陷入題海戰術,有針對性、有階段性目標地去做練習;
- 引導孩子搭建知識網絡,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尋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先思考,再歸類,然后關聯。而不是把它們當成一個一個分散的知識點去記憶、理解、掌握;
- 教會孩子對學習進行階段性迭代。比如在迭代筆記的過程中,去重新發現自己忽略的知識點,重新思考之前沒有想通的問題;
- 不著急、不焦慮,允許孩子從實際出發。比如在做學習規劃和學習任務時,要以孩子現有的學習水平作為基準。
- 培養孩子和出題者進行“博弈”的思維,讓他們習慣以出題者的角度去分析題目,以便提升應試能力;
學習力提升了,孩子才能真正享受學習。
快樂學習,從來不是一個空泛的口號,而是需要落到孩子具體成長中的每處細節。
所以你看,快樂學習,根本沒有我們固有印象中的那么簡單。
不追求第一,不追求成績,不被快樂教育的表象迷惑,只追求讓孩子在這一過程中養成自律、自主、自驅的長期學習力。
而這,才是支撐孩子一生走得更遠的真正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