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AI智能自習室。受訪者供圖
用戶在北京市東城區一家“AI自習室”內安靜學習。黃威/攝
某AI智能自習室墻上張貼著宣傳海報。受訪者供圖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黃威
“30天背會3年單詞”“智能硬件+人工伴學”“線上督導孩子學習并檢查作業、精準輔導,提升學習效率”……近兩年,一種名為“AI自習室”的新型學習空間在不少城市悄然興起。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教育的大背景下,此類學習空間正成為一門火熱的生意,短期內涌現出10余個品牌,多家教育科技頭部企業積極布局,更有個別品牌創辦時間不到1年,便在全國開設門店超千家,生長勢頭迅猛。
火爆的“AI自習室”是如何幫助學生學習的?“高效提分”“精準學習”是否名副其實?AI科技助力學習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帶著這些疑惑,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探訪了多家“AI自習室”。
“AI自習室”走紅,與傳統自習室有何區別?
幾排帶隔斷的桌椅、單獨配備的平板電腦,幾名專注答題的學生……日前,記者來到位于北京市豐臺區的一家AI智能學習中心,該自習室面積約40平方米,除學習區域外,還有簡單的休息區,與傳統自習室并無明顯區別。根據店內工作人員的演示,“AI自習”就是利用商家提供的智能學習終端上課、做題、測驗等。而所謂的學習終端,其實就是一臺內置AI系統的平板電腦,里面提供了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的全部學科的網課、教材以及教輔資源,基本覆蓋了全國各地主要教材版本。
“我們會先讓孩子進行線上測試,再根據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輔導策略,系統精準地為學生制定學習計劃,并提供相應的學習講解資料,再輔助大量的練習,一套‘測、學、練’組合拳下來,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提升薄弱環節。”該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隨后,工作人員拿出了一份價目表。記者看到,該機構提供了9種不同的套餐供消費者選擇,價格從80元/次(普通次卡,每次1.5小時)到12800元/學期不等,價格高的套餐贈送價值5780元的智能學習機一臺。較為吸引人的是,價目表上醒目地標注了“期末考試前提分全免費”“不提分不收費”等字樣。
當天,記者走訪另一家全國連鎖品牌的人工智能學習體驗中心發現,雖然運營模式、收費標準各有不同,但兩家自習室的學習方式基本相同:學生需要先在AI系統上進行測試,再使用機構提供的學習機或電腦進行學習。
當被問及是否會提供真人輔導時,兩家自習室的工作人員均持否認態度,并表示國家規定不能開展小初高的課外輔導,自習室的設立只是為了讓學生可以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并提供一個暫時的托管場所。如果家長有需求,可以繳納額外的托管費讓孩子到自習室學習,自習室會配套專門的工作人員對學生進行管理。
記者進一步詢問學習效果如何時,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如果對AI不信任,或者不滿足于學習機學習,對提高分數有進一步要求,他可以幫忙介紹“一對一”輔導課程。
“伴學”效果究竟如何,家長喜憂參半
記者走訪多家“AI自習室”后發現,線下學習空間、內置AI系統的智能學習機、督導老師是該類場所的標準配置。相比于傳統自習室,配套的線下督學和托管服務是不少“AI自習室”的主打賣點。
記者以給孩子報班的名義咨詢了北京市通州區的一家AI智能自習室。一名自稱督導老師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除了日常的作業托管外,他們還會給每個學生配備一臺有各類學科題庫、“AI錯題本”和“AI組卷”等功能的AI學習機,學生在上面的學習情況能夠實時同步給學生、家長和督學老師三端。
“AI學習機的測試功能可以幫助孩子找到薄弱點,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再由專門的督導老師進行線上講解。”該名工作人員表示,自習室的督導老師會線上監督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并適當給予提醒。
“我們家孩子剛上初一,理科思維比較差,自主學習能力也不好,擔心她后面跟不上學習進度,正好看見家附近新開了一家‘AI自習室’,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報了一個體驗班,孩子目前感覺還不錯。”一名接受采訪的家長表示,“人工智能教育代表著教育科技的前沿發展,既然這一創新模式已經出現,那就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嘗試。”
另一名家長趙女士則告訴記者,她的孩子在嘗試AI學習機后,并未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孩子在學校可以與老師面對面溝通,但利用AI教學就變成了AI設備的單向輸出。”
打開學習機,跟隨AI系統復習之前所學的知識,并做測試查漏補缺,就是AI“伴學”了嗎?某網絡平臺上,不少家長分享了對“AI自習室”的看法。有的家長表示,孩子經過一學期的“AI自習室”學習,成績有所提高,主動要求續課。但也有家長稱,孩子的成績沒有太大變化,甚至由于長時間面對屏幕,對線上學習也產生了倦怠。
對此,國內某K12學習軟件的資深研發人員表示,目前計算機應用程序評估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方式主要依賴于做題,也就是題海戰術,但這種評估方式并不準確且低效。“學生做錯題目時,需要的是理解知識點而非繼續做題。”該名研發人員指出,“利用AI工具學習的模式能否真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需要打個問號。”
“真科技”還是“假噱頭”,專家提醒:理性看待
記者梳理部分機構發布的營銷信息發現,除了自習、托管、輔導等基本業務外,還有一些機構提供英語單詞速記、智慧練琴學琴服務。值得注意的是,個別“AI自習室”疑似開展學科類培訓,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此前有媒體報道,河南焦作一家AI智能自習室打著“5天記一學期古詩詞,能上清華北大”的幌子,向家長推銷記憶培訓課程。方女士花費3980元給孩子報名后發現,學習效果并沒有宣傳的那樣“神奇”。“我們找到負責人詢問,結果被踢出了微信群。”后來,方女士發現該機構營業執照上的經營范圍只有電子產品銷售、中小學生校外托管服務、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臺技術咨詢等,根本不包含特許的教育培訓資質。
意識到自己被騙后,方女士再次找到負責人,結果被告知:他們并不是輔導機構,只是賣產品的,如果有任何問題請直接報警。后續,當地市場監管部門表示,該機構屬于超經營范圍,已介入聯合調查。
有業內人士表示,開設校外培訓機構有很多門檻,比如需要經過教育部門審批,授課老師需要有教師資格證等,“AI自習室”不需要有教學資質的老師,減少了人工成本,同時用智能設備替代教師培訓,是這一新興行業“門檻低”而且發展迅速的原因,但目前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市場上的“AI自習室”作為新興行業,其發展態勢仍有待觀察。
部分中小學教師也指出,“AI自習室”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成績受學習態度、努力程度、家庭環境等因素影響。因此,家長和學生在選擇“AI自習室”時應理性對待,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AI自習室”自從誕生以來就遭遇著“打擦邊球”的爭議,雖然說是提供在線的AI服務,但總體看來還是在滿足學科培訓的需求。這樣的“AI+教育”實際上是以提高孩子分數、應對考試為目的,并不能真正推進教育創新。把人工智能用在監控學生的行為和提高課堂的紀律上面,更是與“AI+教育”發展的初衷背道而馳。
熊丙奇還稱,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好的“AI+教育”應該把學生從學業負擔中解放出來,促進學生去創新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