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
海外一直在討論:中國到底有沒有危機?危機多大?什么時候爆發?
上述三個核心問題,構成了甚囂塵上多年“中國威脅論”的大綱。中國土地養不活14億中國人,一旦發生危機,黃種人將禍禍全世界。
各種“危機”字樣中,糧食危機是最令人頭痛的,也是頭腦想象中最可怕的。
中國農業有沒有危機?有的,表現形式不一樣。
讓我們以科學的精神來分析這個問題。
2014年,駐守在新疆五家渠市的建設兵團六師團師團長,走進了中科院。
他是來求援的。
六師團在新疆種了四十年的糧食,每年都用塑料大棚。他們發現,這些大棚塑料原材料無法降解,每年產生的塑料殘余物多達6公斤,40年大約積累了200多公斤的塑料廢棄物。
隨著每年春節翻土,它們全部深埋地下。
雖然最近幾年國家開始重視,塑料大棚逐步回收,但新疆深層土壤全被污染,表層50公分以下全是塑料粒子,跟土壤混在一起,沒法徹底回收。
塑料污染不僅影響糧食,也影響棉花產業。后者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戰時用于炸藥的引信。如果里面混有一點點塑料粒子,引信就廢了。
為此六師團非常著急,師團長全國尋找解決方案。
中科院答復,回收率最高只能做到80%,且代價巨大。
中國農業的問題不僅涉及種業、農藥,還涉及土壤和土壤治理。這片廣袤的土地,供養了國人很多年,負擔已經太重,土地已經太累。
建設者們只能拼命擴大土地規模,試圖用新土地稀釋貧瘠地、塑料地、污染地、酸性地的比例。
但這不是最好的辦法。
中國農科走入南亞
中國復興海外戰略有三大渠道:
一帶一路、中國與東盟關系、繞開馬六甲海峽建設新出???。
三大戰略匯集一個國家:泰國。
搞笑的是,泰國農業面臨的問題竟然和中國北宋神宗時期差不多。
泰國有很多土質很好的土地,可農業相對落后。農民沒有足夠水平的耕種技術,也沒有資本。他們要開墾,就是各種賒,賒種子,賒農具,賒農藥。
如果一年到頭收成好,就逐個還清欠款;如果不幸歉收,就要把土地給債主。
如此一來,土地兼并現象就比較嚴重,土地漸漸集中到少數人手中。這不就是王安石“青苗法”的弊端嗎?
賒的魔法,其實是蠶食泰國土地。其中,以農具權重比為最大,而農具的債主源頭,隱現日本財團的巨大身影。
日本在泰國農業影響力加大,令泰王室寢食難安。
2023年,就在泰國稻米產業被熱帶風暴侵蝕,因為秧苗倒伏而減產,農民土地兼并再度加劇的時候,南京有家民營企業“大禾科技”,創始人和科學家帶著兩筐薄膜到了當地。
一開始這家中國小公司只是說服了一位好奇的村長,使用了新技術。
薄膜是種用單糖分子制造的新材料,用到一定時間就自動分解,降解到土壤里,無需回收。先在果蔬領域應用,然后用到稻米生產上。
別人是輸出戰爭、侵略和壓迫,中國文明是帶來平等、豐收與合作。
中國農業和農業科技(簡稱農科,下文同),意外成為中外交往的一張體面名片。
泰國王室的三公主朱拉蓬公主是北京大學農學院的,農業與合作社部部長塔瑪納?蓬拋是山東大學學農科的,都對中國農科有一定的感情。在數據給力的基礎上,都支持兩國農業人合作。
先效果,后情感。
樸實的中國農科人,到泰國來種田。
中國種田人清一色都是學農科的碩士,高學歷。到了田間地頭,都拖了褲子,雙腿插在水稻田里勞作。
泰國紫外線濃度非常高,這群中國小伙子從頭被曬到胳膊肘,身體都曬脫了皮,令當地農民都非常感動。
有了農業科技,薄膜技術助力,稻米秧苗抗倒伏,一年穩定增產40%。
經過2023年的初步嘗試,2024年,“機膜一體化”在泰國清萊府、帕夭府、彭世洛府和華富里府四個省等多地區實現了規模化示范效應,并獲得中泰合作各方的高度認可。
中國農業包種子,包農藥,包農具,包薄膜,包回收,一條龍農村合作社服務,用中國農業解決世界問題。然后以南京大學農學院和大禾科技為鏈主,自己產業鏈內部分包,分工合作,效率倍增。
任何一個地方,農業穩則天下安。
農民有了穩定收入,自然不會出售土地。土地所有權保持穩定,泰國農業的隱患就解除了。
人心在公也在私。
中國人是擼起袖子直接干,有些國家就是在騙,在偷,在搶。
有些人只會制造問題,從來不解決問題;中國人則反之。
你說,中國輸出是危機,還是文明?答案不言而喻。
幾十萬畝田地開發
在高度競爭壓力之下,是能看出一個民族堅定的精神本質的。
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一般這個國家你只會在奧運會入場式時候聽到,太小眾了。
巴布亞新幾內亞是嚴重依賴外界的糧食凈輸入國家。島國空有大批草原、良田,土地肥沃,熱帶海洋氣候,溫度水分都適宜,適合種植中國水稻,可當地土著不懂種植技巧。
好在它是英屬殖民地。
原來宗主國的好處是每年免費贈送該國糧食。它的糧食進口相當依賴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巴新是新西蘭最大的援助對象國,以及新西蘭在南太地區的第三大出口市場,澳大利亞則是巴新主要的小麥供應國。
中國團隊到了,跟土著人去談大包干,鳳陽縣小崗村的農業實驗在南太平洋得以復制。巧的是,“單糖全生物降解地膜”技術工業化,就是落戶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
由英國慈善資金牽線,組成“外外中”模型:
土地是當地的,運營權歸英國公司,中國團隊攜帶先進農科技術,負責落地實施。
繞開了煩人的政治審查問題,直接包了大約60萬畝土地。沒看錯,60萬畝。全部貼中國薄膜,采用中國流程機械化種植。
除了贈送給當地土著相當部分的糧食外,剩余糧食換成巴新的礦產。
該國可是南太平洋著名的礦產國,金、銀、銅、鎳、鉬礦分布廣泛,還有石油和天然氣。尤其是鎳鈷資源頗具優勢,例如著名的瑞木(Ramu)鎳鈷礦床和沃沃加普(WowoGap)鎳鈷勘查區。
海外農產換成礦產回到中國。
農業難道不是一門好生意?就看你怎么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