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俱樂部——研究全球問題的國際性智囊組織
吳國發
2025年1月8日
內容提要:本文全面介紹研究全球問題的頂級國際性智囊組織——羅馬俱樂部,包括它的創建、組織機構、領導人、成員構成、各國分支、開展的活動、研究報告及其影響等。
關鍵詞:羅馬 俱樂部 智囊 哲學家 科學家 經濟學家
下圖是羅馬俱樂部的徽標。
一,羅馬俱樂部概述
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成立于1968年4月,總部設在意大利羅馬。羅馬俱樂部是關于未來學研究的國際性民間學術團體,也是一個研討全球問題的智囊組織。該俱樂部主要從事有關全球性問題的宣傳、預測和研究活動。
羅馬俱樂部的領導機構是執行委員會。
羅馬俱樂部的宗旨是研究科學技術革命對人類發展的影響,闡明人類面臨的主要困難以引起政策制訂者和輿論的注意。
羅馬俱樂部把全世界看成是一個整體,重要問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它極力倡導從全球入手解決人類重大問題。它應用世界動態模型從事復雜問題的定量研究。羅馬俱樂部提出的全球性問題思想方法,對于各國研究、解決國際性重大問題,有重要參考價值。
由于它的觀點和主張帶有濃厚的消極和悲觀色彩,羅馬俱樂部被稱為“未來學悲觀派”的代表。
羅馬俱樂部的活動經費主要來自基金會的贊助和研究課題的撥款。
英國、法國、意大利、匈牙利、美國、中國、日本等30多個國家也建立了羅馬俱樂部的分部,開展了類似的研究活動。
羅馬俱樂部是研究全球未來問題的高端頂級智囊組織。
二,羅馬俱樂部的創建
羅馬俱樂部的主要創始人是意大利未來學家阿熱利歐·佩希(Aurelio Pecce)和英國科學家亞歷山大·金(Alexander King)。
阿熱利歐·佩希(Aurelio Pecce,1908—1983),意大利未來學家,社會活動家。他早年攻讀經濟學;20世紀60年代開始從事未來學研究。1968年4月,他發起創立羅馬俱樂部。佩希的主要著作是《世界的未來》。“佩希”又譯作“佩切伊”。
亞歷山大·金(Alexander King)是英國蘇格蘭的著名環境科學家,可持續發展觀念的首創者。
1967年,佩希和金第一次會晤,交流了對全球性問題的看法,并商議召開一次會議,以研究如何著手從世界體系的角度探討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
1968年4月,他們從歐洲10個國家中挑選了大約30名科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和計劃專家,在羅馬林奇科學院召開了會議,探討什么是全球性問題和如何開展全球性問題研究。會后組建了一個“持續委員會”,以便與觀點相同的人保持聯系,并以“羅馬俱樂部”作為委員會及其聯絡網的名稱。這樣,羅馬俱樂部誕生了。
三,羅馬俱樂部的負責人
羅馬俱樂部的領導機構是執行委員會。
羅馬俱樂部的歷任執行委員會主席如下:
第一任主席:阿熱利歐·佩希(Aurelio Pecce),意大利學者,社會活動家。
第二任主席:家亞歷山大·金(Alexander King),英國科學家。
第三任主席:里卡多·迪茲·霍奇·雷特納(Ricardo Diz Hoch Leitner)。
第四任主席:西爾維婭·齊默曼·德爾卡斯蒂略(Silvia Zimmermann delCastillo),阿根廷作家;
現任主席:厄爾·哈山斌·塔拉爾(El Hassanbin Talal),約旦王子。
現任秘書長:烏維·莫勒,全球環保組織鼻祖。
四,組織機構和執行委員會
羅馬俱樂部的領導機構是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mmittee)。
羅馬俱樂部的組織機構如下圖所示:
第一屆執行委員會由下列七人組成:阿熱利歐·佩希(意大利社會活動家),亞歷山大·金(英國科學家),金、F.鮑特赫爾(荷蘭政府科學顧問),大來佐武郎(日本前外相、經濟學家),V.烏爾圭迪(墨西哥大學研究生院院長),蒂爾曼(瑞士日內瓦巴特萊研究所前所長);彼斯特爾(聯邦德國科學家)。
第二屆執行委員會成員如下面的截圖所示。該截圖來源于《羅馬俱樂部決斷力》。
本屆執委會委員包括聯合主席共12人。
五,羅馬俱樂部人員構成
羅馬俱樂部把它的成員限制在300人以內,以保持其小規模的、松散的國際組織的特點。俱樂部現有成員100多名。俱樂部成員大多是關注人類未來的各國知名科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企業家、教育家、政治家、外交家等,以及國際組織負責人。
2001年,羅馬俱樂部成立了“TT30組織”。這是由30歲左右的年輕人組成的智囊團。
除了執行委員會委員以外,羅馬俱樂部的著名會員還有:特魯多(加拿大前總理),科恩斯塔姆(荷蘭著名外交官),哈多·阿斯梅(愛沙尼亞地理學家),等等。
六,布達佩斯俱樂部
1992年,羅馬俱樂部執行委員會主席阿熱利歐·佩希(AurelioPecce,意大利)和執行委員歐文·拉茲洛(Ervin Laszlo,美國)發起,經過與其他委員多次商量,就建立布達佩斯俱樂部達成一致意見。1993年,羅馬俱樂部的布達佩斯俱樂部成立,設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
布達佩斯俱樂部第一任總裁是歐文·拉茲洛。歐文·拉茲洛是哲學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科學顧問。
布達佩斯俱樂部的執行委員會由總裁、副總裁和總裁助理等人組成。
現在,布達佩斯俱樂部有50位名譽成員,都是譽滿全球的人物;50位創作成員,都是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作家等在各自領域有建樹的人物。
布達佩斯俱樂部成為羅馬俱樂部新的研究中心。
后來,在英國倫敦建立了“國際布達佩斯俱樂部”。倫敦的俱樂部與布達佩斯俱樂部的成員完全相同。
倫敦國際布達佩斯俱樂部的高級管理人員有主席、兩位副主席、秘書長。
世界其他國家的俱樂部由倫敦的國際布達佩斯俱樂部負責組建。各個國家的俱樂部由國際布達佩斯俱樂部的一名執行委員任名譽主席,由3-5人組成該國俱樂部的執行委員會,其中一人是國際布達佩斯俱樂部的執行委員。
現在,國際布達佩斯俱樂部已經在30多個國家建立了羅馬俱樂部的分部。建立了分部的國家包括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俄羅斯、奧地利、美國、中國、日本、巴西,等等。
七,羅馬俱樂部中國部
周晉峰博士是羅馬俱樂部中唯一的中國籍成員。他于2018年舉行的羅馬俱樂部執行委員會選舉中當選為委員。周晉峰博士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理事長。
2018年,羅馬俱樂部中國部(The China Association of The Club of Rome)成立。
羅馬俱樂部中國委員會組成如下:
主席:喬根·蘭德斯(JorgenRanders)教授。
秘書長:周晉峰博士。
委員:錢德蘭·奈爾(ChandranNair),杜暉賢(Fred Dubee)。
八,羅馬俱樂部的活動
羅馬俱樂部通過對人口、糧食、工業化、污染、資源、貧困、教育等全球性問題的系統研究,提高公眾的全球意識,敦促國際組織和各國有關部門改革社會和政治制度,并采取必要的社會和政治行動,以改善全球管理,使人類擺脫所面臨的困境。
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全球精神宣言》,由名譽成員簽名。
羅馬俱樂部從事的活動包括、但不限于下列九個種類:
⑴ 舉辦年度會議,每年舉行一次全體成員的會議;
⑵ 評選、頒發“全球意識獎”;
⑶ 經常不定期地舉辦專題國際學術討論會;
⑷ 與其他學術團體聯合舉辦國際學術會議;
⑸ 舉辦以“進化的責任感”為題的世界媒體論壇。
⑹ 舉辦以“全球倫理和意識”為題的實業領袖講習班;
⑺ 舉辦以“進化的機遇”為題的全球進化論思想家對話;
⑻ 制訂并實施“人類困境”研究計劃,組織其成員進行系統研究并撰寫研究報告。
⑼ 出版研究報告和有關學術著作。
九,研究報告及其影響
羅馬俱樂部不定期發表研究報告。
羅馬俱樂部于1972年發表了第一個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
此后,較著名的羅馬俱樂部研究報告有:《人類處在轉折點》(1974),《重建國際秩序》(1976),《超越浪費的時代》(1978),《人類的目標》(1978),《學無止境》(1979),《微電子學和社會》(1982),《眾生的地球》(2023年),等等。
《眾生的地球》是最新的報告。
隨著羅馬俱樂部研究報告、書籍的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播,不僅對世界范圍的未來學問題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喚起了公眾對世界危機的關注和增強了人們的未來意識和行星意識,從而促使各國政府的政策制定更多地從全球視角來考慮問題。
下面是中國研究羅馬俱樂部的專著《羅馬俱樂部決斷力》的封面和封底。該書的作者是高健、黃濤等,中國城市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十,兩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報告
在羅馬俱樂部發表的眾多研究報告中,有兩個報告具有里程碑意義。它們是《增長的極限》和《眾生的地球》。
一.《增長的極限》
羅馬俱樂部于1972年發表了第一個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The Limits to Growth),作者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德內拉·梅多斯、喬根·蘭德斯、丹尼斯·梅多斯等。
《增長的極限》震驚了世界。它顯示人口和工業增長正將人類推向懸崖。如今,我們正處于懸崖邊緣,命運岌岌可危。地球已經跨越了多個行星邊界(planetary boundary),而廣泛的不平等正在導致社會的嚴重不穩定。
《增長的極限》作者認為,經濟增長不可能無限持續下去,因為石油、礦藏等自然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報告作出了世界性災難即將來臨的預測,設計了“零增長”的對策性方案。報告在全世界挑起了一場持續至今的辯論。
《增長的極限》是有關全球發展問題最暢銷的出版物,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銷售了4000萬本;被1000多所大學和學院采用為教材或參考書;被1976年舉行的第31屆聯合國大會列為會議文件。
二.《眾生的地球》
羅馬俱樂部2023年發表了最新報告《眾生的地球》(Earth For All),作者是桑德琳迪克森·德克勒夫(比利時),歐文·加夫尼(愛爾蘭),賈亞提·戈什(印度),喬根·蘭德斯(挪威),約翰·羅克斯特倫(瑞典),佩爾埃斯·彭斯托克內斯(挪威)。他們是有成就的哲學家、科學家、經濟學家、企業家和政治家。本書整合了全球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生態等多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
《眾生的地球》是一個倡議,是一劑治療絕望的解藥,也是一張通往“眾生”美好未來的路線圖。在這個美好的人類共同的未來世界里,有你,有我,有動物,有植物,涵蓋所有一切生命,囊括蕓蕓眾生。
《眾生的地球》作者建立了全球的計算機模型。該模型基于1980年到2020年真實世界的數據,再現了觀察到的人口、教育、經濟和溫室氣體排放的歷史發展模式。
作者討論了如何打破經濟不平等的現狀,如何公平地分配權力和財富,如何在地球行星邊界內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等問題。作者探討了可能為大多數人帶來最大利益的政策,提出了五個“非凡的變革”,旨在用一代人的時間,來實現全球范圍各國的繁榮昌盛,惠及全世界所有人。
五個“非凡的變革”如下:
① 向貧困訣別,扭轉很多國家的貧困局面,以期到2050年能夠消除各國民眾的貧困。
② 平等變革:到本世紀中葉,根本改變不平等的狀況、幫助邊緣群體走出困境。
③ 賦權變革:實現性別平等,女性與男性具有平等的地位。
④ 糧食變革:使糧食系統對人類和地球更健康。
⑤ 能源變革:讓一切電氣化,實現能源系統的轉型。
《眾生的地球》為眾生的未來振臂高呼。它面向決策層,面向所有的利益攸關方,也面向所有的普通人。事實上,人類、動物、植物等生命體均為利益攸關方,因為利益攸關方都在眾生唯一的共同家園——地球——上生存。
下面是中文版《眾生的地球》的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