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八路軍打仗神勇,尤其擅長“伏擊戰”,“招招致命”。1938年的神頭嶺伏擊戰,更是打出了八路軍的威風,打出了中國人的志氣。
據說日軍光是收尸就花了整整兩天,108師團更是把386旅視為眼中釘,恨不得“生吞活剝”。可讓人納悶的是,陳賡日記里卻說,有時候要殺四個鬼子才能繳獲一支槍。這場打的日軍聞風喪膽的伏擊戰背后,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日軍輜重隊全軍覆沒
1938年3月,山西的太行山上,抗日烽火燒得格外猛烈。八路軍129師師長劉伯承,正緊盯著地圖,尋找著打擊日寇的機會。他的目光落在了連接河北和山西的交通要道長邯公路上,這條公路,如同一條大動脈,源源不斷地為侵華日軍輸送著戰爭物資。
“掐斷了這條動脈,就能大大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劉伯承心中已經有了計劃,他決定利用386旅善于打伏擊的特點,來個“圍點打援”,給日軍來個狠的。
接到任務的386旅旅長陳賡,也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他在地圖上仔細研究了半天,最終選定了申家山作為伏擊地點。申家山前面有個山溝,公路正好從溝里穿過,兩邊都是山,簡直是打伏擊的絕佳地點。
可就在386旅的戰士們摸黑趕到申家山準備“甕中捉鱉”的時候,負責勘察地形的戰士卻帶回了一個糟糕的消息:地圖出錯了,公路根本不在山溝里,而是在對面光禿禿的神頭嶺的山頂上。真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得到消息的陳賡也傻了眼,臨時變更作戰計劃,風險極大。
可根據情報,日軍一支1500多人的輜重隊,將在10個小時內經過這里,要是錯過了這次機會,再想找到這么好的伏擊地點可就難了,時間緊迫,陳賡當機立斷,決定就在神頭嶺打。
但神頭嶺上光禿禿的,根本沒有地方可以藏,也沒有天險可以守,這仗要怎么打?戰士們都為指揮捏著一把汗。
陳賡當然知道其中的風險,但他并沒有被困難嚇倒,他仔細觀察地形,發現公路兩邊散落著一些斷壁殘垣,那是之前晉綏軍為了防御日軍修建的工事,雖然已經破敗不堪,但多少還能提供一些遮蔽。
陳賡果斷下令,很快386旅的戰士們就利用這些殘破的工事,見縫插針地隱藏了起來,他們屏息凝神,化身為一群伺機而動的獵豹,靜靜地等待著日軍的到來。
3月16日早上9點左右,日軍108師團的輜重隊浩浩蕩蕩地進入了神頭嶺,他們做夢也不會想到,等待他們的是一場精心策劃的伏擊戰。
隨著陳賡一聲令下,早就憋足了勁兒的八路軍戰士們,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從四面八方撲向日軍。一時間槍聲大作,手榴彈像雨點般飛向敵群,平靜的神頭嶺瞬間變成了硝煙彌漫的戰場。經過一天的激戰,日軍輜重隊幾乎全軍覆沒,386旅取得了神頭嶺伏擊戰的輝煌勝利。
繳槍怎么這么難?
戰斗結束后,八路軍戰士們開始忙碌起來,打掃戰場,救護傷員。386旅以少勝多,漂亮地完成了伏擊任務,日寇的輜重隊幾乎全軍覆沒,這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根據地,戰士們歡呼雀躍,士氣高昂。
而此刻86旅旅長陳賡,習慣性地掏出隨身攜帶的日記本,用鋼筆蘸著墨水,仔細地記錄著這場戰斗的經過。從最初的偵查,到伏擊地點的變更,再到戰士們的英勇殺敵,事無巨細,他都要親手記錄下來。
“3月16日,神頭嶺,晴。我部伏擊日軍輜重隊……”陳賡一邊寫,一邊回憶著戰斗的場景,仿佛一切還歷歷在目。可是翻看著手中的戰報,陳賡卻皺起了眉頭,神情變得凝重起來,戰果的確輝煌,可繳獲的槍支數量,卻與戰果不成正比,甚至可以說是少得可憐。
明明消滅了那么多敵人,可是槍支卻寥寥無幾,甚至陳賡在日記里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有時候,要殺四個鬼子,才能繳獲一支槍”,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了解當時八路軍的實際情況。
在當時那個年代,八路軍的武器裝備,跟日軍比起來是天差地別。很多戰士手里只有大刀長矛和手榴彈,能摸到槍的都是寶貝疙瘩,更別說像三八大蓋這樣先進的武器了。
火力不足,是制約八路軍戰斗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也讓戰士們在戰場上面臨著更大的風險。戰斗中,不少鬼子被打散后,都會選擇坐著汽車或者騎馬逃跑,畢竟“跑得快,打不贏”是刻在他們骨子里的基因。
而八路軍戰士大多時候只能靠兩條腿追擊,根本就追不上四個輪子的汽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帶著槍支跑路,一點辦法都沒有。
還有一些槍支,在戰斗中損壞了,根本沒法用,彈片橫飛,槍林彈雨的,槍支難免會受到損傷,有些槍支甚至被炸得粉碎,完全失去了使用價值,即使收集起來,也只能回爐重造。
所以說繳獲的槍支數量少,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八路軍艱苦的作戰環境,也側面印證了八路軍戰士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
陳賡日記里的自我批評
雖然神頭嶺伏擊戰取得了重大勝利,但陳賡并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
他開始仔細地分析戰斗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并結合戰士們的匯報和自己的觀察,在日記本上鄭重地寫下了四點不足之處。
第一,三營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情況下,擅自離開了伏擊陣地,讓日軍的汽車大搖大擺地通過了。這是一次嚴重的失職行為,如果日軍趁機反撲,后果不堪設想。
第二,各部隊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好幾次都差點誤傷了自己人。這在戰場上是極其危險的行為,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第三,機槍手在步兵轉移的時候,沒有及時轉移火力,也沒有調整標尺,導致射擊精度大打折扣,錯失了不少殲敵的機會。
第四,有些部隊的機動性還是不夠靈活,明明可以抓住戰機,擴大戰果,卻因為行動遲緩而白白錯失了良機。
陳賡把這四點不足之處,逐條逐句地寫在了日記本上,又用紅筆重重地圈了起來,仿佛是在提醒自己。
日軍老兵的夢魘
神頭嶺伏擊戰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華北大地,中國的老百姓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仿佛迎來了盛大的節日。八路軍以少勝多,痛擊日寇的消息,極大地振奮了人心,各地的抗日武裝和民眾,紛紛表示要以386旅為榜樣,英勇抗擊日寇侵略,保家衛國。
但是對于這場八路軍的輝煌勝利,日本侵略者卻是另一番感受,戰敗的消息傳回日軍108師團司令部,師團長飯塚國五郎臉上青一陣白一陣,他暴跳如雷,大發雷霆。
“恥辱!奇恥大辱!”飯塚國五郎氣急敗壞,恨不得把桌子都掀翻。
他無法接受,自己引以為傲的精銳部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帝國士兵,居然會敗在裝備簡陋的八路軍手里,而且還是敗得如此徹底。惱羞成怒的飯塚國五郎把386旅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將他們碎尸萬段,以雪恥辱。
為了鼓舞士氣,更為了給自己壯膽,他甚至下令在師團的裝甲車和軍車上,都刷上了“專打386旅”的字樣,以此來表達他們復仇的決心。更耐人尋味的是,戰后日軍在編寫戰史的時候,對神頭嶺伏擊戰的態度,卻和他們叫囂復仇的叫囂截然相反。
他們并沒有刻意掩蓋或歪曲這場戰斗的真相,反而相當中肯地評價神頭嶺伏擊戰是一次“一流的伏擊”,還肯定了八路軍靈活的戰術和頑強的戰斗意志。看來八路軍的戰斗力,就連一向自視甚高的日軍也不得不心服口服,刮目相看。他們或許可以欺騙自己,但卻無法欺騙歷史。
結語
神頭嶺伏擊戰,八路軍以少勝多,殲敵無數,狠狠地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可是勝利背后,卻是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和無數革命先烈的犧牲奉獻。
陳賡日記中“殺四個鬼子,才能繳獲一支槍”的記錄,更是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八路軍武器裝備落后,戰斗環境艱苦的現狀。但即使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八路軍依然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和靈活的戰術,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這才是我們更應該銘記和傳承的思想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