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2024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舉行
華師共有13項科技成果亮相展會
涉及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
生物醫藥、信息通信和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
12月26日至28日,2024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簡稱“科交會”)在南京舉行。本屆科交會由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發展中心牽頭主辦。華師攜13項科技成果亮相展會,主要圍繞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通信和人工智能等領域,遴選了來自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物理學院、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地理科學學院、心理學院、行知書院的“單光子探測器”“農用傳感器及智能傳感系統的開發與應用”“高效深紫外LED消殺集成光源及應用產品研發”“時空信息智能平臺在公共安全與教育領域應用”“教育考試命題與評價管理系統——基于人工智能的軟硬件與算法一體化全流程考試測評解決方案”“智能認知水平追蹤與反饋系統”等6項科技成果參加現場展示,另有7項科技成果收錄進會展手冊。
本屆“科交會”以“校企雙向奔赴 師生攜手共創 政產學研金協同 開創科技轉移轉化新局面”為主題,為各參展單位提供了深入交流、對接合作的廣闊舞臺。大會設立主題大會、項目對接、交易合作、交流研討等活動,吸引了400多所高校和3000多家企業、機構參會,匯集了2700多項科技成果。
來自華師的13項科技成果
具體情況如何
一起來看看
華師科技成果精彩展示
多模態光聲顯微成像
所屬領域:生物醫藥
成果負責人:楊思華
所在單位: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
成果簡介:血管形態及功能是疾病診斷的關鍵指標,傳統成像技術由于原理限制無法實現深層組織的微血管檢測。本成果提出光/聲焦場聯合調控理論和方法,實現了活體深度達3-4 mm的精準聚焦成像;發展光學-聲學-光聲多模態成像技術,解決了多模態信息同步獲取和跨尺度融合難題;提出可見/近紅外連續焦區大景深光聲顯微成像方法,突破了臨床體表微血管檢測盲區,完成了臨床試驗(174例),有效性達98%。解決了目前光學技術“看不深”、超聲技術“看不清”的瓶頸,突破了人體微血管高分辨成像的深度極限,研制的光聲顯微成像儀獲得我國首個光聲成像技術的醫療器械注冊證,填補了國內光聲醫療設備的空白。目前已銷售到包括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廣東省人民醫院等國內多個三甲臨床醫院等重要科研單位。
非接觸心律呼吸監測儀
所屬領域:生物醫藥
成果負責人:張涵,余寶賢
所在單位: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成果簡介:該項目針對大量心腦血管慢性疾病患者病程長、院外缺乏可信生命體征實時監測和預警的需求,研制出我國首款通過NMPA II類的非接觸式心律呼吸監測專業醫療器械,與患者無直接接觸情況下,可實時監測分析患者夜間睡眠期間的心率變異性、呼吸努力等重要體征參數,進而實現個體化疾病預警。該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解決了傳統醫療器械監測場景局限性及監測過程對患者的束縛性,為我國超過3億心腦血管慢病患者居家監測及疾病預警提供了可靠的專業醫療設備與技術方案。項目成果獲廣東省精準醫學技術發明一等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先后應用于金銀潭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等國內多個三甲醫院。
多芯微結構光纖放大器
所屬領域:信息通信
成果負責人:周桂耀
所在單位: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
成果簡介:多芯光纖放大器作為下一代空分復用大容量光纖通信系統的關鍵器件,在科技部重大研發計劃項目的支持下,研究團隊利用技術優勢成功突破了從有源光纖材料研制到光纖結構設計和拉制技術創新等系統性關鍵難題,提出了雙包層多芯微結構光纖放大器的方案。該方案不僅極大提高了能效,同時很好的解決了纖芯之間的串擾和增益均衡的技術難題。該多芯光纖放大器可根據需求,纖芯數由4到19芯之間實現隨意定制,采用多模半導體激光作為泵浦源,從而節省成本和提高電光轉換效率,增益帶寬可實現C+L波段平坦增益。
單光子探測器
所屬領域:信息通信
成果負責人:魏正軍
所在單位: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
成果簡介:高性能的單光子探測器不僅為科學基礎研究提供一個強有力的工具,也是量子密鑰分發系統、激光雷達、分布式光纖傳感系統和光譜儀等高端光學設備的核心部件。單光子探測器的性能直接影響到相關的光學儀器的性能,具有很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本項目團隊長期從事日盲紫外、可見光、近紅外波段的單光子探測器的研制工作,承擔了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多項,已經完成多個單光子探測器樣機,并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企事業單位提供了單元技術服務。
廢水智能低碳處理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
所屬領域:節能環保
成果負責人:黃明智
所在單位:環境學院
成果簡介:圍繞廢水處理高能耗、高排碳、資源化利用難等問題,綜合運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環境化學、微生物學及流體力學理論,研發了高效協同共代謝多階段生物調控技術、低碳節能生物脫氮處理技術及智能化裝備、污染物高級氧化還原協同治理技術及智能化裝備等低碳處理技術,構建了廢水處理過程智能增效與動態調控系統,保障了廢水處理系統“自治自洽”及過程安穩長滿優,在全國100多家企業得到推廣應用,每天處理污水100多萬噸,降低污染物排放約40萬噸/年,積極推動處理過程中能源雙控策略,助推雙碳目標實現。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高自然科學一等獎、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專利優秀獎、廣東省專利優秀獎等。
基于里德堡原子的量子精密測量技術
所屬領域:高端裝備制造
成果負責人:張新定
所在單位:物理學院
成果簡介:里德堡原子可基于量子原理與電磁波發生相互作用,這一特性被用于無線電接收、測量,和成像,已在無線電領域成為潛力巨大的顛覆性技術。課題組研發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子微波場強儀、原子短波接收機,還研制了世界首臺量子太赫茲相機。這些設備已應用于微波場強計量,天線、雷達參數精密校準,短波通信等領域,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預計該技術將在國防、能源、通信、工業檢測等多個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基于動態光散射的納米顆粒物性表征技術
所屬領域:高端裝備制造
成果負責人:韓鵬
所在單位: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成果簡介:該技術通過光散射測量納米顆粒的大小、表面電位等物理參數,在生物、醫藥、電池、陶瓷、化工、食品等行業有廣泛的應用潛力。該技術測量散射光強的動態變化特性,開發了時間分辨率達20納秒的超高速光子相關器,將測量下限延申至0.1納米,遠超傳統光學測量方法的極限;提出自適應測量技術,將單次測量時間壓縮至秒級,并拓寬了測量范圍。該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其測量速度、測量范圍等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或超過國際同類技術水平。
高效深紫外LED消殺集成光源及應用產品研發
所屬領域:電子信息
成果負責人:尹以安
所在單位: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成果簡介:隨著人們的健康意識日益上漲,多場景殺菌消毒需求大大增加,與之相關的深紫外線殺菌消毒技術也得到了重視。本團隊致力于高性價比和高功率深紫外LED集成光源及應用產品的研發。自主研發了四元化合物極化調控技術、極化誘導P摻雜技術及大面積襯底剝離技術,這些技術大大提高單顆深紫外LED芯片的性能,并獲得十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的授權;在注重單顆芯片殺菌效率提升的基礎上,研發大功率集成光源模組并注重其實際應用。團隊把產品的開發融入家居家電、醫療、水處理的供應鏈體系,圍繞空氣殺菌、表面殺菌及水殺菌等方向。為客戶提供應用端綜合解決方案,形成可靠的行業終端。
時空信息智能平臺在公共安全與教育領域應用
所屬領域:人工智能
成果負責人:李衛紅
所在單位:地理科學學院
成果簡介:時空信息智能平臺以時空智能關鍵技術為核心,構建了多模態數據感知—數據融合—事件識別—事件認知—事件處置全流程數智化系統。平臺基于“時空一張圖”,解決了多模態數據時空標準化、風險智能識別、事件自動協同處置、結果反饋全流程閉環數智化。在校園安全方面,融合校園各部門多模態數據,實現風險知識建模、AI智能預警、多級多部門快速協同處置等功能。平臺已在公安、政法、疾控、應急、教育等領域規模化應用,在廣東省及21個地市實現全面應用,并由公安部向全國9個省(自治區)開展推廣應用。代表性案例包括科技冬奧、廣東雷霆掃毒、視頻監控十三五規劃、新疆反恐維穩、港珠澳大橋通車儀式等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為平安中國貢獻華師力量。
教育考試命題與評價管理系統
——基于人工智能的軟硬件與算法一體化
全流程考試測評解決方案
所屬領域:人工智能
成果負責人:張敏強,梁正妍
所在單位:心理學院,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
成果簡介:教育考試命題與評價管理系統,是在完成了教育部委托的研究生招生考試自命題系統研發的基礎上升級而成,是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軟硬件與算法一體化全流程考試測評解決方案,實現了從命題、打印封裝、派發,到閱卷、試題分析的全流程智能化。該系統不僅擁有眾多知識創新和發明專利,還在國內教育評價領域處于領先地位。其中,專為研究生招生考試設計的教育測量模型與算法是該系統的亮點,充分考慮了考生的個體差異和考試環境的復雜性,從而確保考試結果的公正性和準確性。目前,該系統被華南師范大學正式用于2025年研究生招生考試自命題管理工作中。從人工操作躍升至人工智能輔助,不僅在管理維度上大幅提升了運作效能,同時在應用維度上顯著提高了各個環節銜接的精準度,標志著教育考試測評與管理領域的一次重大技術進步和效率革新。
智能認知水平追蹤與反饋系統
所屬領域:人工智能
成果負責人:唐小煜
所在單位:行知書院
成果簡介:在教育智能化背景下,本系統憑借技術創新成功解決學生學習診段問題。在認知狀態檢測方面,自主構建國內首個“困惑”表情數據集,提出MLGPN模型,精準識別學生困惑表情;在認知水平評估上,開發的BERT-RCNN文本識別模型可對學生的科學思維、認知水平進行多維度、深層次的診斷,打破傳統評價的局限。團隊已申請相關技術專利12項,已獲授權專利4項,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8篇,其中SSCI一區top1篇;簽訂項目合同累計120萬,推動項目產業化落地。目前,項目已在廣東多所中小學開展課堂應用,為學生認知診斷、狀態反饋、教學改進貢獻力量,獲合作學校高度認可。
農用傳感器及智能傳感系統的開發與應用
所屬領域:人工智能
成果負責人:陳文利
所在單位: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
成果簡介:根據大田缺乏實時檢測柑橘黃龍病的儀器,申請團隊自主研發成功一種可以檢測早期柑橘黃龍病的傳感器并自主研發出可以同時進行多個樣品測定的儀器,并且還可以實現遠程遙控檢測及數據發送功能。鑒于在現有傳感器的基礎上進行不同修飾,可以檢測紅茶發酵過程中產生的特征性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我們的儀器可以進行紅茶發酵程度的檢測。未來有望在食品、冷鏈運輸等多個領域得到開發。
基于中醫體質辨識、
舌診與穴位電信號機體
疲勞預警、篩查與干預系統
所屬領域:人工智能
成果負責人:趙燕平
所在單位: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
成果簡介:本項目開展基于中醫體質心理特征、中醫心身理論、中醫舌診與中醫經絡學相關理論,針對機體疲勞及不良情緒等主觀感知覺異常心身狀態,客觀評估個體及特定群體心身狀態、為疲倦感等心身癥狀早期預警、人群快速篩查、及時有效干預提供獨特的中醫學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系統客觀測評篩查應用平臺。可針對長航人員、駕駛人員、備考學生、運動員等多個個體與群體疲倦等狀態提供不同場景下數據采集與客觀評估、預警及針對性中醫、心理、音樂等非藥物干預等方面精準整合性服務。有關工作已獲國家發明專利一項、軟著兩項、百佳出版社論著兩本、相關論文七篇(核心五篇,SCI兩篇)、社會應用性橫向課題三項,該項目在2023年被評為廣東高校最具轉化價值知識產權獎榜前50強之一。
未來
華師將持續建立健全
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
聚焦國家區域產業升級
服務地方經濟社會
加速學校科技成果
向新質生產力的現實轉化進程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小晚已開放投稿通道
期待大家的踴躍投稿
來源丨科學研究院科技處
部分圖片由AI輔助生成
執行編輯丨張柔
責任編輯丨盧嘉裕 吳建國 陳婧
初審丨沈蔚瑜
復審丨林海岸
終審丨周憲
可以第一時間
了解華師最新資訊
我們在場 懂你悲喜 給你力量
校歷丨PPT丨招生丨水電費丨網費丨投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