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美國沒能改變中國的想法?布林肯遭記者追問,撂下狠話:走著瞧!
近日,英媒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進行了專訪,這位即將告別崗位的外交領導人在采訪中大談拜登政府的外交作為,尤其是在俄烏沖突問題上的表現。
然而,他的話題一轉,又將矛頭指向了中國,指責中國在俄烏沖突中“表里不一”。
布林肯說,中國表面上宣稱支持烏克蘭和平,但實際上卻給俄羅斯提供了關鍵援助。
他認為,美國及其盟友對中國實體的制裁讓中國付出了一定代價。
面對布林肯的侃侃而談,記者一針見血的指出,中俄貿易量并沒有因此減少,追問布林肯“為何美國沒能改變中國的想法?”
“這并不是開燈關燈”布林肯辯解道,施壓中國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我們的行動一定是中國不喜歡的。
布林肯表示,接下來也就是最近幾周,美國還將展開更多行動,最終會讓中國“陷入日益困難的境地”。
布林肯這話算是給中國撂下狠話:咱走著瞧!
當然,布林肯對于未能讓俄羅斯在戰爭中失敗感到遺憾。
在他看來,俄羅斯之所以能撐到現在,背后是由于中國的支持。
但真是這樣嗎?其實真實的原因布林肯心知肚明,但美國人都不愿意提。
本號淺析,原因有二:
其一,俄羅斯自身有著龐大的資源、人口和軍事工業基礎,這使得它有能力長期維持戰爭。而中國的支持角色更多是輔助性質,并非根本性支柱。
其二,中俄之間利益休戚相關"唇亡齒寒",如果俄羅斯被削弱,那么中國恐怕也將面臨孤立無援的境地。
過去三年不僅是俄烏沖突爆發的三年,也是中國面對巨大國際壓力的一段時期。中國不但要獨立應對來自國際社會的批評,還要承受被視為“援俄”國家的壓力。
然而,正如英國記者所指出的,美國始終沒能改變中國的立場。
究其原因,中國深知如果俄羅斯被擊垮,那么自身也可能面臨類似的命運。
換句話說,幫助俄羅斯實際上也是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因此,美國想要通過施壓來改變中國的戰略考量,注定是一件很難實現的事情。
布林肯在采訪中雖言辭強硬,實則反映出了一絲無奈。這種無奈不僅顯現于中俄關系的堅韌,也體現在美國沒能成功分化中俄同盟。
不僅中國在援助俄羅斯的過程中有其戰略考量,俄羅斯在接受中國幫助的同時,也在精心維護自己的獨立性和利益,這使得外界勢力難以輕易撼動中俄的合作關系。
近年來,美國對華政策發生了顯著變化,已經從過去的“接觸政策”轉變為更為直接的對抗策略。
過去,美國曾希望通過經濟開放來促使中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革,期待著一種“和平演變”的局面。
然而,中國則采取了“糖衣留下來、炮彈打回去”的策略,充分借助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紅利提升國家實力,同時保持自身的特色,避免成為西方國家的附庸。
這種策略的成功讓美國感到意外和失望,特別是在2018年中美貿易沖突全面爆發之后,中美關系的裂痕進一步加深。
而到了2022年,俄烏沖突使情況更加復雜。當美國試圖孤立俄羅斯時,中國選擇以客觀和理性的方式看待這場危機,與西方的立場形成鮮明對比。
這也使拜登政府倍感壓力,美國不僅在對抗俄羅斯,還希望將中國拉入這場國際紛爭。
然而,事情的發展并沒有如美國所愿。美國原本推動的“去中國化”戰略,想讓全球產業鏈移出中國,以削弱中國的制造業優勢。
但事實上,產業鏈并沒有大規模轉移,反而因為種種原因很多企業甚至選擇回流中國。
特斯拉、德國大眾等國際巨頭也加大了在華投資力度,這些都顯示出美國試圖通過多種手段改變中國的計劃未能奏效。
布林肯等美國官員談論的制裁計劃,更是成為國際舞臺上的笑柄。
美國曾對俄羅斯實施的嚴厲制裁希望能對中國產生同樣的效果,但結果事與愿違。
中國實施了一系列針對美國的高技術物項出口管制,精準打擊了美國的軍工產業鏈。
尤其在半導體領域,美國未能徹底扼制中國的發展,反而讓中國在全球成熟制程芯片市場上占據了重要位置,有望實現“芯片白菜化”。
美國在對華政策上的主動權已大不如前,問題的關鍵已經從“想不想”變成了“能不能”。
隨著時間推移,美國或許更多地需要擔心如何應對可能來自中國的反制措施,而不是一味地施壓。即使像布林肯這樣的外交官再能言善辯,也難以扭轉這一趨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